後水河水庫

後水河水庫

後水河水庫是貴州省較大的人工湖泊,湖區內碧波蕩漾,山幽湖靜,是休閒度假的理想場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後水河水庫
  • 地理位置:蒲場鎮
  • 占地面積:2000畝
  • 長度:7公里
地理位置,水庫規模,水庫設施,歷史沿革,

地理位置

後水河水庫,原名共青湖水庫,位於綏陽縣蒲場鎮,在綏陽縣城西28公里處,處烏江二級支流(湘江支流)後水河的上游。
也稱後水湖,位於蒲場鎮境內,距遵義市40公里,縣城27公里,交通方便快捷。後水湖是貴州省較大的人工湖泊,湖面長7公里,最寬處0.5公里,湖面面積2000畝。湖區內洞、林、山、水、泉各具特色,碧波蕩漾,山幽湖靜,水鳥成群,春日杜鵑,秋日紅楓,仿人賞心悅目,是泛舟、垂釣、避暑和休閒度假的理想場所。
後水河水庫附近於50年代發現了黃金洞、獅子洞、天門洞和龍泉洞等多處溶洞。獅子洞長200米,口徑20米,洞中多岔洞,洞上洞下還有洞,有如迷宮。天門洞和龍泉洞都是水洞,龍泉洞內可以蕩舟漫遊,坐觀造型奇特的鐘乳石。此外,區內飛瀑悅耳動聽;自山腰傾瀉而下的天門關瀑布,形成多級瀑布;馬斑岩飛泉高達40多米,冬天形成的冰瀑壯觀異常。

水庫規模

壩址以上流域面積92平方公里。擋水建築物為砌石重力壩,最大壩高42.5米,採取壩頂開敞式溢流。總庫容159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540萬立方米。渠道總長161公里,其中總乾渠長10.26公里,南、北、中乾渠長78.56公里。渠系主要建築物有倒虹管23座長12851米,隧洞11座長3399.1米,渡槽13座長1142.1米。工程設計灌溉面積50547畝,有效灌溉面積49600畝。

水庫設施

左岸壩後設有2台發電機,總裝機容量400千瓦。

歷史沿革

1958年,在壩址下游處,由於未作較細的勘測設計就進行施工,大壩為粘土心牆壩,1959年4月築壩3米時地下水滲漏達23處,經分散和集中處理均未成功,於1960年4月停工。1965年5月由省水利設計院重新規劃,改選現壩址壩型,進行樞紐工程及總乾渠的設計,其餘渠道及渠系建築物由遵義地區水電局勘測設計隊設計。1967年正式復工,當時河床部分曾改變壩型按連拱壩修建,高約10米,後產生裂縫又恢復為漿砌石重力壩,由貴州省水電廳水利二處進行壩體施工及省水利設計院地勘隊進行右岸及河床防滲帷幕灌漿,左壩肩未作防滲處理。渠道由縣、區組織民工施工,主要渠系建築物由地區水電局基建隊施工。1974年3月大壩完工,並開始蓄水受益。1975年發現大壩左壩肩漏水,最大漏水量達2.5立方米/秒。1976年對左岸壩基採取較徹底的深挖截流槽措施,發現壩下溶溝溶槽縱橫交錯,極為發育,經回填封堵及灌漿處理後,於1976年4月1日正式通水受益。該工程國家投資共2195.37萬元。施工總工日為370萬個,土石方開挖135萬立方米。1979年進行第一次配套施工,1981年列為緩建項目。1987年列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續建配套工程,由綏陽縣政府組建工程指揮部進行施工,1997年完工。在溢流壩頂加5扇8米X3.845米平板鋼閘門,增加蓄水300萬立方米。配套工程完成土方14.2萬立方米,石方4.66萬立方米,砌石方3.54萬立方米,混凝土3.5萬立方米,完成投資1190.11萬元,灌溉效益達到51349畝,續建配套新增19249畝,改善7899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