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殖民主義文化批評

後殖民主義文化批評,20世紀70年代在文化研究領域興起的一種國際性批評思潮和實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殖民主義文化批評
  • 所屬領域:文化研究領域
歷史,觀點,代表人物,

歷史

最初出現於對60年代後的大英國協國家文學和用英語寫作的前殖民地國家文學的研究中,後逐漸擴展到對殖民主義在殖民地國家獲得獨立後,遺留並延續下來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影響,以及帝國主義在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試圖重新控制這些國家的一種霸權思維和行為方式的研究。

觀點

所謂後殖民主義,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殖民主義之後”,二是指殖民主義的“延續”。巴勒斯坦裔美國學者E.薩伊德在《文化與帝國主義》(薩義德著,李琨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第2)一書中認為:“在我們這個時代,直截了當的殖民主義已經終結;但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帝國主義仍然滯留在這些地方,留在某種一般的文化領域裡,同時也從事著具體的政治、意識形態、經濟和社會活動。”後殖民主義不像殖民主義那樣採取直接的霸權主義,而是“通過文化刊物、旅遊,以及學術演講等方式逐步控制後殖民地人民”。
按照後殖民主義批評家的觀點,西方文化中貫穿著一種西方優越論或“西方中心主義”,把非西方文化、尤其是開發中國家的文化視為低劣的邊緣文化,“東方”作為西方自我意識的“他者”,必須被西方和西方文化征服和同化。正因為如此,後殖民主義乃是一種文化霸權主義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以及西方對東方的一種不平等的話語/權力關係。後殖民主義文化批評深受馬克思主義反映論、A.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解構主義以及M.福柯的話語/權力理論的影響,近年來在國際學界的影響越來越大,從事這方面研究和批評實踐的人也越來越多。

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有E.W.薩伊德、H.巴巴、G.斯皮瓦克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