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樂橋位於博山區中心路東首,即東關街頭,因南側有“范公祠”而得名,取名於范仲淹“後天下之樂而樂”之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樂橋
- 地址:博山區中心路東首
- 別稱:古稱荊山橋
- 出處:《顏神鎮志·關梁》
後樂橋,古稱荊山橋。據《顏神鎮志·關梁》載:“荊山橋,自荊山西麓跨而亘於東關橋上,有石槽,范水流經橋下,其流甚淺。”“橋東山徑可通西河、源泉、太河、馬麓、朱崖等社,可達郡城。”由此可知,當時此橋已成為鎮城通往東部諸社和府治青州的交通要衝。其始修年代已不可考,據其東側和青州古道相連及其特點和風格,當在明代中期所建,清初重修。
後樂橋系單孔尖拱石橋,構石為梁,長24米,寬6.7米,兩側石護欄高1.16米,橋面鑿石為槽,築於橋面之北側,石槽寬0.35米,深0.15米。每當盛夏雨沛,橋上范泉清波順石槽緩緩流入城內。橋下范河北去,橋上范泉西流,形成“橋上流水,橋下行人”景觀。
據當代園林學家、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稱,此種橋樑,全國僅有兩座,此其一。這種尖拱橋在支撐、承重方面都優於圓拱橋。
2006年被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