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柳鎮

後柳鎮

後柳鎮後柳古鎮後柳水鄉(3A景區)。位於石泉縣南18公里的漢江沿岸,東與本縣池河鎮接壤,南與喜河鎮交界,西與本縣熨斗鎮、西鄉縣毗鄰,北連城關鎮。該鎮東西寬約25公里,南北長約13.5公里,面積約146.63平方千米。現轄14個行政,105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會,總人口14658人(2017)。地處漢水之濱的後柳鎮,水域景觀遼闊、自然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恰似一幅精美的水墨畫卷。2017年後柳旅遊古鎮,連獲三項殊榮,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陝西省十大旅遊名鎮,十大精品民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後柳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陝西省安康市石泉縣
  • 地理位置:石泉縣南18公里的漢江沿岸
  • 面積:146.63平方千米 
  • 人口:14658人(2017) 
  • 氣候條件北亞熱帶邊緣濕潤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4A景區中壩大峽谷和3A景區後柳水鄉,漢江三峽
  • 村民小組:105個
歷史沿革,旅遊開發,經濟發展,最後古鎮,歷史面貌,

歷史沿革

歷史上後柳盛產桐油,人們沿江砌坎,修建油坊,出產桐油,故稱“油坊坎”。清朝時期,稱後柳鎮,屬懷柔里所轄。1931年,稱長春鎮,1939年改稱後柳鎮。1951年民主建政時,命名為後柳鄉。1958年公社化時為後柳管理區,歸喜河公社所轄。1961年改為後柳公社,歸後柳區所轄。1966年“文革”中,更名為東風公社。1971年恢復原後柳公社名稱。1983年政社分設時改為後柳鄉。1984年又改稱後柳鎮。1996年12月撤區並鄉建鎮,後柳鎮成為石泉縣所轄17個鄉鎮(現為15個鄉鎮)之一。2011年7月撤鄉並鎮,將中壩鄉劃歸後柳鎮,合併為後柳鎮,成為全縣11個鎮之一1977年元月,石熨公路通車,後柳鎮是必經之地,從此,改寫了後柳運輸長期靠水上航運的歷史。二OO二年,石紫三級公路動工,後柳成為石泉連線紫陽縣和本縣中壩、喜河、熨斗以及西鄉、漢陰縣的漢陽坪等地的要塞。

旅遊開發

在後柳鎮境內,有國家級4A景區中壩大峽谷和3A景區後柳水鄉,景區內自然景觀眾多,有著名的四景:石佛古寺、香柏石岩、仙魚泉洞、鯉魚上坡。近年來,後柳鎮依託良好的區位優勢和一流的自然稟賦,強力推動生態旅遊建設,建成了國家4A級景區中壩大峽谷、廖家灣根藝奇石創業園以及即將對外開放的中壩作坊小鎮等景區,定期舉辦“根藝奇石博覽會”、“水鄉之秋”等系列旅遊文化活動,打造品質高、特色優、服務強的旅遊產業品牌。
中壩大峽谷:石泉中壩大峽峽谷景觀由大峽谷、小峽谷、牛心峽、龍洞和黃村壩田園五大景區和一百多個景點組成,峽谷總長度十餘公里。大峽谷七公里,整個峽谷為一線天,最寬處僅有十米,千曲百折,曲徑如走蛇。兩側岩壁層層疊疊,垂直高度千米,森林密布,許多地方抬頭不見天。有壁立千韌的捨身崖,高聳入雲千餘米;有栩栩如生的鷂子岩;有刀削劍劈的鷹嘴峰,還有的**腰峽等景點 。小峽谷寬不盈米,峽內地勢高峻,水流湍急,山石奇趣,奇峰秀瀑,危岩多峭,在一公里內河流幾次瀑跌。牛心峽別有洞天。有形狀似獸、似物,姿態萬千。有的似龜、有的似兔、有的似瓜,在峽谷里橫臥有不少大小不等、重重疊疊、妙趣天成的玩石,如牛心石、連心石、仙人石、等都是美妙絕倫、惟妙惟肖。最神秘的是峽谷的水源,是從那三個分別叫青龍洞黃龍洞和麻隆洞的山洞裡流淌而出。流泉飛瀑婀娜多,如銀練飛流直下,或如銀帛鋪天蓋地,像翡翠珍珠鑲嵌在狹長的峽槽里,令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
後柳水鄉:後柳水鄉即後柳古鎮,三面環水,不能稱之為半島,但水鄉風情濃郁。站在高坡上俯視小鎮,就會被小鎮溢出的種種美麗所陶醉。舊的古董遺產在這裡由破壞到保護,它們和新的時代建築一道協調共同向前。看小鎮的臨江處,是小鎮古建築的集中區。最東角處,有幾間土牆青瓦民居,土舊的程度少說也有百年之久了。其間有一棵大樹從房屋中間昂然而起,直出屋頂,傘蓋全房,被人稱為“屋包樹”。屋包樹的旁邊便是一條曲折石階小徑,彎彎折折向上,形成一條小街。小街旁邊,有一火神廟,至今保存。還有一家王氏,上個世紀家中出了一名抗日名將王范堂,在台兒莊戰役中以敢死隊長的身份帶領敢死隊殺入日寇群,大獲全勝,美名遠播,至今王范堂的英雄大名還留存在台兒莊戰役紀念館內。
石佛古寺,坐落在後柳鎮西。古寺約建於佛教在我國興盛時期,據傳,當時寺宇雄偉氣派,各類佛像雕刻栩栩如生。現倖存佛像石雕一尊和“古石佛寺”綠色大理石匾額一塊。
香柏石岩,在鎮東南沿漢江而下的六公里處。岩石系花岡岩,呈灰白色。石岩從漢江河邊拔地而起直插雲天,斷面陡峭垂直似斧劈。
香柏岩,自古以奇險著稱於世,其險峻程度堪與西嶽華山媲美。令人驚奇的是:在光滑的岩石上,頑強地生長著婀娜多姿、四季長青的香柏樹,遠遠望去,像銀灰色的螢幕上鑲嵌著翡翠的寶石。離地面約五、六丈高的岩石上,橫向每相距一尺遠,就有一個小石窩,那是歷年縴夫拉船攀行過的足跡。石(泉)紫(陽)三級公路的修建,部分景觀已不復存在。
岩石上青翠的香柏樹,不僅美麗,且可入藥治病,專治小兒麻疹。據說,岩石上有金耳環等名貴藥材,只因陡峭無法攀登採摘。至於很早以前採藥者曾在此採集沉香的民間傳說,無史料記載。
仙魚泉洞,在後柳鎮境內的漢江以東與池河鎮交界處,從漢江到洞口約4公里,其洞可容納數百人。洞內有一眼甘泉井,泉水清流透底且涼爽可口。相傳,很早以前,此泉中先有兩條紅鯉魚,爾後“每年降雨,洞中有魚,簇擁而出,鄉人爭取之”。故名仙魚洞。鯉魚上坡,從後柳鎮沿漢江而上,約四公里江東岸岩石上,顯現出幾條“鯉魚上坡”,再沿江邊陡峭的山坡而上,又有一條形似蜈蚣的黑石頭,一頭栽進漢江,這便是後柳境內漢江沿岸有名的“鯉魚上坡,蜈蚣下河”勝景。
從2007開始,後柳鎮把文化建設作為增強區域軟實力和競爭力的關鍵,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文旅結合的原則,精心培育文化產業,豐富塑造特色文化品牌。引資7500萬元實施“文化休閒廣場”和“明珠花苑”綜合開發項目,完善吃住游配套設施功能與外觀美化,有效提升後柳景區對外形象。凸顯地域優勢開發文化。蜿蜒秀美的漢江水造就了兩岸靈動奇麗的地域風貌,千年屋包樹的神秘,火神廟的滄桑,將軍石的威武,古石佛的慈祥,牛石川的傳奇,積澱著後柳鎮豐厚的歷史文化元素。八畝田新石器時代遺址、抗戰名將王范堂故居、中國人民銀行等多處文物遺址基本保存完好,成為挖掘內涵,展示地域文化的重點亮點。後柳水鄉以其陝南風情、漢水文化、英雄故里魅力令世人嚮往。著名四景:石佛古寺、香柏石岩、仙魚泉洞、鯉魚上坡,千古流傳,豐富的水域景觀和生物資源組成的自然生態寶庫,成為科考、探秘、養生、寄情的處女地。後柳鎮積極開展以民俗風情、采旱船、鬧花燈、舞獅子等民間社火為一體的文體娛樂活動,地方歌舞小戲, 鼓樂嗩吶民樂演奏,展現水鄉古鎮的人文風情,成為傳承民族文化的遊樂場。王范堂是陝西石泉縣後柳鎮人,抗日戰爭時期擔任國民黨30軍少將副師長,參加過盧溝橋防禦戰、娘子關殲滅戰、武漢保衛戰、中原運動戰等著名戰役。在台兒莊戰役的關鍵時刻,他挺身而出擔任敢死隊長,率領57名敢死隊員,拚死相搏,消滅了駐守在台兒莊西北陣地上的日軍,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英雄已去,浩氣長存,愛國英雄王范堂故居成為石泉縣中國小德育基地,後人瞻仰英雄培育愛國情懷的聖地。
優質服務合力提升人氣美
隨著後柳鎮被命名為陝西省特色景觀旅遊名鎮、歷史文化名鎮,永紅村被命名為陝西省鄉村旅遊示範村,水鄉後柳融入了陝西及安康旅遊的大框架,綴入陝南古鎮民俗之旅,豐富了陝西鄉村旅遊的產品體系,美譽度影響力日益提升。
在旅遊強縣戰略導引下,後柳鎮在紮實推進旅遊重鎮建設中,注重提升景點品位、文化含量及精細化服務管理水平。積極改善交通環境。按照一路風景、一路休閒、一路暢通、一路平安的要求,把通往景區的道路通過綠化、安保、配套設施、完善標誌、強化養護等措施提升為風景路;加強景區環境衛生整治,建立完善保潔長效機制;優質服務,增強吸引力。開發鄉村農家樂、綠色飲品,積極推出以農家風味小吃、漢江烤魚和綠色農產品為品牌的綠色服務。全鎮發展度假村4家,規模以上農家樂30多家,農家旅館10多家,棋牌茶館、文化活動室等場所20餘處,水上遊樂項目1處,旅遊土特產品加工經營戶8家,漢水灣度假村、蜀漢垂釣園、水鄉山莊、周到居、麗水嘉園、漢水酒家、江君樓等優質營運,接待能力不斷提高,以綠色生態、休閒養生、消夏避暑為主題,開發鄉村旅遊線路5條,賞田園山水風光,品漢水休閒風情,形成了“吃、住、行、游、購、娛”一體化旅遊格局,著力建設秦巴山水休閒養生度假驛站,遊客在“游山、玩水、賞景、美食”中體驗到西北水鄉的獨特魅力。2013年全年接待遊客達到150萬人次,實現旅遊產業綜合效益1.8億元。

經濟發展

後柳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距喜河電站20餘公里,喜河水電站的上馬,其經濟效應將直接影響和輻射後柳;距石泉縣城23公里,是石泉通往南區各鄉鎮及至漢陽、西鄉的必經要道。
全鎮有總耕地面積12564畝,其中水田面積3161畝。歷史上後柳的農業主要是生產玉米、水稻、小麥、薯類、豆類。在多種經營生產上主要是蠶桑、藥材、油料、兼種棉花。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隨著產業結構調整,這裡由過去的主要生產糧食向林業和移種經營生產轉移,當地政府充分利用本地適宜發展蠶桑、黃姜、杜仲、天麻、養殖業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主導產業。

最後古鎮

8月2日清晨,當我們踏上後柳鎮老街的青石板台階的時候,這裡的一切似乎還在沉睡。太陽還不高,陽光從街巷兩旁灰瓦房頂狹窄的空隙間投射下來,照耀著老街里瞌睡的貓和慵懶的狗;藍天白雲,停在電線上的燕子們就像是跳躍的音符。老街上的行人很少,陽光下,石階旁的一把木椅靜靜等待著主人。小鎮的老街並不寬闊,曲曲折折、曲徑通幽,最窄處不足兩米,全部用青石鋪成。街道階梯上的青石,皺紋和邊緣稜角早被磨去,很是光滑;青石質的房檐台上,布滿雨水滴打的小坑,這堅毅冰冷的青石記錄下了古鎮的滄桑。曾經喧囂的商埠後柳鎮,位於石泉縣南23公里的漢江沿岸,東與池河鎮接壤,南與喜河鎮交界。據記載,歷史上後柳盛產桐油,人們沿江砌坎,修建油坊,出產桐油,故稱“油坊坎”。後柳鎮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歷史上這裡曾是連線陝南和川北的重要商埠。清朝時,這裡稱後柳鎮。憑藉漢江水運的便利,陝南的茶葉、生漆、木耳等山貨土產從這裡銷往各地,來自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客商紛紛在此建鋪中轉貨物。和許多陝南的古鎮一樣,隨著陸路運輸的發展,後柳鎮也在近代逐漸喧囂散去,漸漸歸於平靜。 呂老太已經80多歲,看上去身體還很硬朗。老人說,她住的房子不知道有多少年了。老街上的很多居民都說不清楚他們所住的老房子的具體建成年代,有些人說,大概有一二百年了吧。 從許多房子的建築形式上來看,是典型的南方建築特色。臨街的一些房子以前大概是商鋪,一塊塊的木板組成了一面牆,去掉幾塊木板就是一個門。走上呂老太家的閣樓,紅艷艷的辣椒曬在屋頂的青瓦上,抬眼望去,漢江就在眼前。將逝的老街老街的房子建在臨江的山地,於是老街也因此上上下下,條石鋪就的石階剎那間給人在山城漫步的感覺。很快,我們來到老街的盡頭。這裡是一大片開闊地帶。正在太陽地里曬豆豉的郭大爺說,這裡的房子不久前已經拆了。郭大爺指著自家門前的一處水泥路說,喜河水電站蓄水後,將來最高的水位會到這裡。正在我們惋惜之間,郭大爺帶我們參觀他家特有的房包樹的奇特景觀。在他家房子中央有一棵二人合抱粗的皂角樹,郭大爺說,這棵樹應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我們在漢江邊的一片玉米地旁,發現了一個石墩,石墩上刻著繁體的“漢江水準×”五個字,最後一個字因為年代久遠,已經難以辨認。一位張姓村民向我們介紹,這個水準墩應該是民國38年(公元1949年)建立的。夕陽下,劉奶奶在悠閒地吸著水煙,年過8旬的她嫁到古鎮已生活了快70年,兒女們都出門打工或工作了,只有她還捨不得離開,和許多老人一樣,留戀著古鎮悠閒恬淡的日子。 隨著漢江的階梯開發和喜河水電站完成蓄水,漢江兩岸的一些村鎮將部分淹沒,在這些城鎮老街老房子的後面,新路新房子正在興建,後柳鎮也是一樣。住在這些老街老房子的人們在留戀著過去的時候,也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

歷史面貌

位於縣南,區公所駐地油坊坎。因地處前柳溪之後,故名後柳。清代後柳區為懷柔里所轄的後柳溪及安順里所轄的鳳陽台。以後統歸南區,1966年更名為東風區,1972年復名。現轄後柳鎮、長陽、鳳陽、中壩、合溪1鎮4鄉。
後柳鎮
位於縣南,鎮駐地後柳街。面積80平方公里。舊時從元灘子到黑溝河口,綠柳成蔭,故北稱前柳溪,南稱後柳溪。歷史上,盛產桐油,人們治水砌坎、修油房,故又名油房坎。清代,稱後柳溪,屬懷柔里所轄。民國二十年(1931)稱長春鎮。民國二十八年(1939)改稱後柳鎮。現轄群英、牛石川、黑溝河、永紅、一心、磨石溝、瓦屋、前鋒、白龍井、鯉魚、仙魚、新元12個行政村,8499人。主產玉米、水稻、小麥、薯類、豆類、雜糧。玉米產量,1988年達74萬公斤以上,居全縣首位。還產有油菜、芝麻、菸葉、茶葉、桐油、香菇等。農業總產值243.57萬元。現有中學1所,國小10所,醫院1所。後柳鎮街道瀕臨漢江,是漢江沿岸的“水碼頭”之一。
長陽鄉
位於縣境東南。鄉駐地義學。面積37平方公里。境內有條長陽溝,長約8公里,自北而南流入漢江。鄉以溝為名。1953年合併長陽、天池2鄉為長陽鄉。現轄長陽、長順、福星、雙溝、雙村、天星、盤龍7個行政村,52個村民小組。1203戶,4947人。主產玉米、雜糧、豆類、薯類、茶葉、桐油、菸葉、芝麻。農業總產值168.52萬元。現有國中1所、國小7所、衛生院1所,供銷社、糧站各一處。交通,水運有漢江。公路有後鳳地方道路,東至鳳陽,西到後柳。
鳳陽鄉
位於石泉東南角,鳳凰山南坡。山南為陽,故名鳳陽。鄉駐地老學堂。面積30平方公里。清代為安順里所轄的鳳陽台。民國時稱鳳陽鄉。現轄奎星、同心、聯鄉、田心、油坊、千佛洞6個行政村,25個村民小組,782戶,3136人。主產玉米、雜糧、油菜、桐油。農業總產值106.04萬元。現有電站1處、國小6所、衛生院1所。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傾斜度大。與漢陰交界處的鳳凰山主峰鐵瓦殿,海拔2128米,為全縣最高點。境內千佛洞,為天然山洞。舊時洞內建有殿堂,供大小泥塑佛像數百尊;洞外有樂樓,洞內還有碑文。均毀於“文化大革命”中。
中壩鄉
位於縣西南部,鄉駐地中壩。因境內中壩河得名。面積36平方公里。現轄中壩、柏橋、長安、三台、漢陰溝5個行政村,38個村民小組,978戶,3925人。主產玉米、水稻、豆類、薯類,還有茶葉、天麻、桐油、香菇等。農業總產值144.66萬元。鄉鎮企業有紙廠、石炭廠各1處。企業總收入8萬餘元。鄉內有豐富的水利資源,現戶辦水電站達28處,裝機容量共136.8千瓦。後合公路通過全境,交通便利。境內柏橋、長安村、方山寨都蘊藏有豐富的石煤,已暴露於地表,可供大量開採。現有國中1所、國小5所、衛生院1所、醫療站2處。
合溪鄉
位於縣境南部。鄉駐地秋田埡。境內有數條溪溝匯合為合溪河(中壩河上游),故名為合溪鄉。原設合溪、黃村2鄉,1958年合併為合溪管理區。後改管理區為公社,又改為鄉。現轄長興、黃村壩、茶園、金齊、廟坪5個行政村,38個村民小組。705戶,3032人。主產玉米、雜糧、豆類,還有桐油、茶葉、核桃、魔芋等。農業總產值104.27萬元。有茶場1個,水電站2處,裝機容量10千瓦。山大人稀,交通不便。1976年後,修有簡易公路,可通縣城。境內有豐富的大理石礦,品種多,質量優,居全縣之首。從前有私學2處,現有國小12所,衛生院1所,各村有醫療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