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山剪刀製作技藝

後山剪刀製作技藝

後山剪刀製作技藝是一種傳統技藝,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山剪刀製作技藝
  • 非遺級別: 省級
  • 非遺類別: 傳統技藝
  • 非遺批次: 第四批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

歷史淵源

剪刀是農耕社會時期人們生產、生活的必需品,後山剪刀製作技藝誕生於涇縣丁家橋鎮的後山村,通過選材、壓鋼、鍛打、淬火等工藝,將原鐵鍛造成剪刀,服務於農耕社會時期的人們以及宣紙製作技藝,形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並蘊含豐富科技基因的、與多種文化相結合的手工技藝。
後山剪刀最早起源於宋朝末年,它伴隨著宣紙技藝中的剪紙出現而存世,期間主要以方口沉重的剪刀為主,而後才出現了口薄頭尖的普通剪刀。至清道光年間發展成宣紙剪、民用剪兩大類幾十個品種。等多種用途的剪刀製作主要集中在涇縣丁家橋鎮後山村,並以此得名。生產鼎盛時,年產200多萬把民用剪刀,是涇縣僅次於宣紙、宣筆而馳名中外的名牌產品,其製作技藝密不外傳,製作方式以傳統手工製作技藝為主導,經二十餘道工序,方成產品,歷代傳承發展,形成其獨特風格,其傳統技藝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產品樸實自然,品種繁多,在選料、壓鋼、鍛打、淬火有其工藝的嚴格性和獨特性,有別於其他剪刀。

工藝特徵

後山剪刀分兩大類共幾十個品種,其中較為典型的是宣紙剪,其特徵方頭大剪,沉重鋒利,主要用於宣紙製作技藝中紙張檢驗後對紙張的裁剪規整,被譽為“天下第一剪”;另一類是民用剪,口薄頭尖有凹槽,鋼韌鋒利,硬可斷鐵,軟可剪棉易修易磨,經久耐用等特點,普遍用於農事、製衣、女紅等方面,是人們生產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