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寨頭村

後寨頭村

後寨頭村位於海陽市西南部,坐落在風景秀麗的香山前麓,南北縱長3公里,東西約2公里,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全村有耕地120公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後寨頭村
  • 所屬地區:海陽縣
  • 面積:6平方公里
  • 人口:410人
概況,社會進步,大事記,組織建設,經濟發展,

概況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劉姓先祖(名字不詳)長公及其弟四公,隨移民遷來,定居白沙河西岸。當時統稱西寨頭。隨著人口的增加,村落逐漸擴大。1962年,劃為三個行政村:前寨頭、後寨頭、西寨頭,本村為後寨頭村。全村劉姓居多。1958年,一紀姓人入贅,相繼又有孫姓二人入贅,除紀姓留有二女外,余均無後人。後又有王姓兄弟二人隨母改嫁來村定居。 後寨頭村位於海陽市西南部,地處東經120°56′、北緯36°45′。西鄰歪咀山,東與東寨頭村隔河相望,南與西寨頭村毗鄰,北與石馬疃頭村接壤。距海陽市政府駐地約24公里。原屬趙疃鄉,2000年撤趙疃鄉後,隸屬行村鎮。全村有耕地120公頃,其中桑園4.7公頃,果園2.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芋頭、蔬菜、蘋果等。 2002年,全村396戶,102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人,有劉、紀、王、孫等4姓,劉姓人口較多。除拉祜族1人外,其他均為漢族。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本村重視提高村民文化素質,建有煙臺市達標幼稚園。自建國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69人,其中獲博士學位者1人。村重視科技教育,多次聘請專家講課或派人外出參觀學習。2002年,有4人獲得農藝師職稱。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占有糧食不足100公斤,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苦日子。建國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62年,人均糧食為15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30公斤。20世紀80年代後,家家有餘糧,戶戶有存款。2002年,人均糧食490公斤,人均存款20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60輛,機車80輛,電話100部,彩電250台,洗衣機1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民大多數住茅草房,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建國後,住房面積得到改善。2002年,多數村民住上了寬敞明亮的瓦房,人均居住面積達23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5年成立合作醫療站,負責全村村民疾病治療與防疫,村民醫藥費報銷50%。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4年購買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1985年,用上了電網供電。1986年,吃上了封閉式自來水。1995年,安裝了閉路電視。1993年,村里安裝了第一部程控電話;2002年,安裝了100多部。

大事記

1942年海陽縣大隊小紀區支隊在村南與日偽軍展開激戰,斃敵近百人,區支隊傷亡30餘人,本村隨後解放。
1956年本村成立建大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4年由小紀鎮劃歸趙疃鄉管轄。
2000年趙疃鄉撤銷,本村隸屬行村鎮。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3年,劉進以教書做掩護,在夏澤村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38年,劉維參加了黨組織。1945年,又有劉同群等人加入黨組織,黨員隊伍不斷擴大,活動也由秘密轉為公開。在黨支部領導下,成立了互助組若干個,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30人,參加了萬第討伐趙保原戰鬥。解放戰爭時期,有50多人參加支前隊,有11人為國捐軀。1962年,本村劃為行政村,單獨成立黨支部,曾有劉成義、劉作勝、劉勝堂、劉奎鵬、劉德誠擔任黨支部書記。1993年起,劉俊濤擔任黨支部書記。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4個,黨員58名。自劉俊濤任職以來,村黨支部曾多次被中共海陽市委及趙疃鄉黨委評為先進基層黨支部。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62年劃為行政村後,設立後寨頭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為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1962年起,曾有劉成仁、劉義堂、劉作勝、劉成義、劉勝堂、劉治法、劉奎斌、劉俊濤、劉德光等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1999年4月,劉俊濤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1999年,村委被評為海陽市模範村民委員會。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70公斤,總產14.5萬公斤。1970年,糧食畝產268公斤。1983年,糧食畝產50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增至513公斤,總產36萬公斤。
蔬菜種植是後寨頭村的支柱產業,主要有冬暖大棚蔬菜及芋頭、草莓等。2000年,全村建蔬菜大棚38個。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521萬元,其中農業收入440萬元,林、牧業收
入81萬元。
第二、三產業本村長期以農業為主,屬無工業生產村。1984年,開辦了凍粉加工廠,由於管理不善,不久倒閉。後又陸續建起3處糧油加工廠。除部分農民種地外,每年外出打工人員100多人,常年收入近百萬元。1999年起,漸興水產品批發,從業人員20多人,常年收入達30多萬元。
2002年,全村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210人,收入773萬元。其中工業、建築業收入250萬元,運輸業收入20萬元,商飲、服務業收入503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