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大禹村是山西省臨縣所轄的行政村之一。後大禹村東倚漢高山,西臨前大禹村,南屏小峪溝,位於臨縣城東南14公里。因古時大禹治水時在此地居住過,故起名為“大禹村”(後分為前大禹和後大禹兩個村)。面積5.52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大禹村
- 外文名:Houdayu Village
- 地理位置:臨縣城東南14公里
- 面積:5.52平方公里
地圖,地理位置,歷史沿革,主要作物,風土人情,
地圖
後大禹村地圖地理位置圖
地理位置
後大禹村東倚漢高山,西臨前大禹村,南屏小峪溝,位於臨縣城東南14公里。因古時大禹治水時在此地居住過,故起名為“大禹村”(後分為前大禹和後大禹兩個村)。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夏暑,四季分明,面積5.52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
相傳,夏朝時“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呂氏春秋》語)”。大禹受命治水,始於冀州(今太原),走婁煩、過方山,翻越漢高山來到臨縣,不辭辛苦為黎民百姓治水。人民民眾為了永遠記住大禹為民造福的豐功偉績,將其路宿的村莊起名為“大禹村”(後分為前大禹和後大禹兩個村),疏通的這條溝叫“大禹溝”(後人習慣性地亦叫大峪溝)。並在大禹村修建了一座“大禹廟”以示紀念。
民國六年(1917)《臨縣誌》載:“禹王廟:縣治東南三十里大禹村有廟祀禹王,不知建自何代。土人相傳禹鑿龍門經此,故祀焉。後大禹,原屬臨縣二十三鄉政府所在地之一,於2000年左右,回響政府撤鄉並鎮政策,與歧道鄉合併,今稱歸屬大禹鄉。
主要作物
該村農業主要以核桃、紅棗等為主導產業。廣泛種植穀類、豆類、薯類農作物。另外還有養殖業,現有三處養殖場,年收入可觀。
風土人情
村中常住人口約2000左右,村中主要為秦,劉,馬三大姓,其餘張王李趙雜姓俱多。
相傳大禹治水,路經此地而得名,現有前村頭地名禹王坪,山上建有禹王廟為證。村中古有48面大口井而被人熟知。近年因各種原因填埋毀損不少。現僅有十多口泉水翻湧甘甜服務村民。前村忠樓坪曾為大墳場,傳埋有秦姓旺族先人。
破四舊大躍進時,人們毀墳挖土,曾經挖出窯口那么大石門數扇,古碑無數,木炭,石灰無數,挖出棺材板雖經不知多年,但未見其腐,有人拉回家中重新加工門窗,柜子。可見其木材質量。遺憾的是因當時政治形勢,村民意識低下。大石被敲碎築壩修房。石碑也毀損不知所終。
近幾年發現,有的當做壓井條石,左戲院牆角也有幾桶石碑當做條石使用,前村一溝里有一水井邊也壓2條石碑,字跡猶存。村內原有古廟為老爺廟,山神廟,禹王廟,真武廟,土地廟,黑龍廟。
黑龍廟內原有兩條栩栩如生機關龍盤旋,據說某一傍晚,天降大雨,有一過路人去廟內避雨,推開廟門,只見兩條黑龍向他張牙舞爪撲來,路人大喊一聲嚇死過去。故事真實性無從考證,但黑龍有機關會遊動確有其事,不幸的是其廟也在破四舊時,被人搗毀,近年對其重建可已無往日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