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塘村青龍橋位於常州市武進經濟開發區西湖街道塘門村後塘門。後塘村青龍橋東西走向,跨鶴溪河,是一座三孔石墩石樑橋。據傳,流經丹陽、武進兩地的鶴溪河起源於西漢年代,劉邦的族兄劉賈封荊王在此築荊城,為除連年水患率眾開挖河道,故名“荊溪河”。後有漢代道士丁令威在河邊丁橋的梁寶寺修道成仙,拋琴於河上化白鶴飛天而去,遂改名為“白鶴溪河”,後再改叫成鶴溪河。後塘村青龍橋建於清,詳細紀年已無查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塘村青龍橋
- 所屬年代:明代;清代
文物歷史,文物特徵,
文物歷史
1953 年,當地政府為疏通河道淤泥,抽水挖河,曾發現大量的竹籤插在蜿蜒的鶴溪河淤泥里,尤其是在橋墩處更多,還有柱狀的動物化石,人們稱它為“龍骨”。2011 年1 月5 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特徵
後塘村青龍橋全橋長30 米,寬2.65 米,高3.5 米,中孔6.8 米,兩側孔寬均為5.7米,橋堍石階東側11級,西側13級。橋面是9 塊厚約40公分、長度達8米的大麻石並三排拼接而成,據當地村民稱,此橋使用“龍骨”,不可輕易挪動,所以現在保存較為完整,橋名也因此而得。橋面兩側沒有護欄;橋墩堅實穩固,由特大號長方形磚塊實砌而成,底部基礎碩大,向上逐漸收縮,呈八字形。石樑橋由於結構簡單,外形平直,比較容易建造,在我國江南水鄉地區,人們常常把這種橋建造成中間孔高大、邊孔低小的八字式或台階式。石樑橋因為所跨越的河流一般為鄉村河道,河面狹窄,所以採用柱式的較多,後塘村青龍橋因所跨越的鶴溪河是流經丹陽,武進的重要水道,水面較寬闊,所以採用了墩式,常武地區不多見。橋坡橋兩邊是十多米長的引橋,以青石首尾斜鋪,幾乎不見台階。橋額上刻有青龍橋三個字,陽刻,繁體楷書,有關青龍橋有許多傳說,據傳這座橋原來不叫青龍橋,是由明初朱元璋時代的政治家劉伯溫在此降龍鎮地而來。某日出訪到此,聽說橋下的河水在晚上經常波濤洶湧般翻滾,並有一長長的龍形怪物從水中竄出直穿天際。當地的村民們暗地裡奔走相告“要變天了,要變天了”。劉伯溫掐指默算,即刻召集手下運來粗毛竹,劈成兩半做成毛竹籤,並排插入大橋兩側河邊,還在橋上擺上祭壇做法事以鎮住所謂的“青龍”。此後這座橋也就改名為青龍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