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埠古村

後埠古村

後埠位於西山島東北部,與辛村和前灣相鄰。東面即為五湖之一的梅梁湖,舊稱梅梁里,因古時其地前為湖灣(前灣),後為船埠,故名後埠。後埠村,過太湖大橋後上西山島南行1公里,再向東前行百米就到了。這一古村落,是南宋“南渡”後洞庭山最早移民地之一,徐氏、蔣氏、費氏等先後遷居這裡。且有名門之後,像徐氏是宋朝烈士徐揆後裔,蔣氏是北宋平江知府蔣堂之後,費氏也是中原望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埠古村
  • 位置:西山島東北部
  • 建設時間:南宋淳熙(1174—1189)年間
  • 意義:西山氏族來自北方的重要實物見證
簡介,後埠井亭,費孝子祠,

簡介

西山後埠古村來源於後面有個船埠而得名,後埠有個井在蘇州可謂是獨一無二,這個宋朝的雙口井到現在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了,但是水質依然十分的清澈,也比較特別曾今用轆轤吊水。

後埠井亭

後埠雙井開鑿於南宋淳熙(1174—1189)年間,由里人徐氏所開,徐氏是來自北方的望族,使用南方原來沒有的轆轤汲水,是西山主要氏族來自北方的重要實物見證之一。元初大德(1297—1307)年間裡人蔣騰芳在雙井上添建井亭,明天順三年(1459)蔣氏重修,清同治九年(1870)由里人費氏重修,民國二十年(1931)由里人徐氏重修。現井、亭保存完整,井泉潺潺,仍為村中主要公井。雙井井欄連底座由一整塊青石鑿成,底座長2.22米、寬1.20米。右井欄現高25厘米,圈內有4條闊2.5至3厘米、深2至2.5厘米的早期粗繩磨蝕痕,左井欄高32厘米,也有3條磨痕,這些磨痕都朝同一方向,顯示是轆轤粗繩長期磨蝕的結果,井欄光滑異常,高低不同。四根六角形亭柱亦為青石制,高2.8米,三根頂部有裂痕,都是元初遺物,亭頂為磚木結構。井亭四角方形,結構平穩、樸實,風格簡潔大方。1997年,井亭被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修整一新。

費孝子祠


在後埠,始建於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原有祠堂及牌坊,現僅存享堂3間,堂內有九方書條石,字跡清楚,書法優美,內容為“韓烈婦絕命詞”等,由俞樾、翁同龢孫家鼐、吳大澂等清代書法名家題寫。費孝子是清嘉慶二十一年旌表的。費孝友號鯉泉,字仲行,後埠人,以孝稱名於鄉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