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厝社區

後厝社區

據傳說,早時姓歐在此居住,稱歐厝,後劉姓等遷入,改為後厝。後厝社區屬於泉州市豐澤區東海街道所轄。現有住戶約210戶,人口約820人左右,轄區面積近0.65平方公里。後厝社區屬於泉州市豐澤區東海街道所轄,東毗後埔社區,西接法石社區,南臨晉江沿岸,北隔泉秀路與寶山社區之霞路為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後厝社區
  • 別名:周山
  • 人口:3700
  • 建立時間:唐朝
歷史沿革,經濟發展狀況,歷史人文,建築景觀,下級組織,

歷史沿革

據傳唐宗年間,本社區僅有歐氏及周氏廖廖無幾戶人家,作耕農及飼養禽、畜為活,地點即稱歐山及周山。即下屬本社區轄地,尚未定里,直至大明代朱祁鈺景泰年間(大約公元1450年略後),因晉江李封王依勢欲統治煙浦庵上村,為原雜居歸李姓已有,驅逐異姓,始祖系金墩黃氏三房,亦遭其厄。為避人耳目,黯然帶鍋過江,剎足於歐山及周山地盤,續後歐氏及周氏歿落而失。誠黃氏人丁興旺,形成鄉里。則與金墩合歐氏聯合命名,稱為金歐鄉,而後覺歐欠雅,為保存傳統語音,特將“歐”改“甌”。其時僅黃氏首居,致祖墳亦以金甌志代黃氏,察水陸暢通,異姓陸續取利同居一里。如在大明萬曆乙卯正月(察歷為公元1615年),龍山曾氏元傑、元廉、起麟、起鸞將其先祖石源公與石泉公徙法山舊穴移徙於歐山之麓(今名為梧埭山),而附懷珍山、運玉山於其中。奉其先祖遺訓,願得厝於先瑩之側,且為置義四二十畝,以垂不朽。為此,龍山曾氏子孫為看顧先瑩,及耕耘義田之宜,陸續入居金甌鄉,與金墩黃氏和睦相處。為速寫之便,後人又將甌字代寫為後字,形成目前後厝社區名稱之來歷。
後厝社區

經濟發展狀況

社區劃分為五個小組,以電鍍行業為中心,帶動其它的小型企業,如彩繪、包袋等。由於引進開發政策實施後,小型工廠頻繁建立,如電鍍廠、彩繪廠、包袋廠、食品廠等48家,外來流動人口逐漸增至3700人左右。稽本社區歷來農地稀少,致社區居民紛紛離鄉背井外出謀生,星羅於東南亞諸埠市頗有僑鄉之稱。因僑民熱愛桑梓,捐資在家鄉興學,如里人丁馬成先生及里人之外甥何瑤琨先生,二位倡議其在僑居新加坡所經營之激成公司諸股東,慷慨解囊在故鄉本里興建私立激成國小,總面積962.88平方米,承負一切教學經費。由於國情之趨,直至文革期間該私立激成學校由泉州市文教局接管為公立,定名為泉州市華僑國小,至今尚在開課。諸鄉僑在故鄉本里舉辦多種公益事業,如建造老年人娛樂中心場所,重修廟宇,即後厝社區英烈侯慈靈殿,並與本社區居委會共資改建華僑國小,鋪築社區水泥道路。

歷史人文

後厝社區歷代文人輩出,有大清康熙丙科進士,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任河南開封六合縣縣令曾式冕,有大清光緒乙亥(公元1875年)舉人黃朝珪為文魁,及大清光緒年間秀才,民國初期在社區義學場所教授本里子弟的黃廷俊。

建築景觀

後厝英烈侯慈靈殿,俗稱舍人公宮,位於後厝社區西段,元明清代屬泉郡塗門外三十六都金甌村,大約建於明朝中葉弘年間(1500-1503)殿宇占地面積達1233平方米。英烈侯慈靈殿歷500餘年風雨歷史,香火長盛不衰,規制日臻完善,沿中軸線自東向西有正殿、拜亭、石拜埕、古榕樹(據泉州市園林管理處確定古榕樹樹齡為250年)。圍牆、戲台、殿宇為面闊三進深三開間。重檐歇山式、抬梁式、土木瓦構架建築。現存殿宇保持閩南的單檐硬山式一進深三開間建築風格,正殿神龕中央奉祀三尊日月太保,即南宋帝昰、帝昺塑像,左側配祀上山王神像,右側配祀福德正神。追源日月太保帝昰、帝昺,經明代弘治十年(1500)明孝宗赦封為“英烈侯”以褒揚。帝昰、帝昺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英烈侯慈靈殿因歷史積澱深厚,文化韻淀豐富,後厝社區又地處宋元年代繁華古渡,更添殿宇周邊幾棵幾百年的榕樹,至今仍然枝粗葉茂,榕萌覆蓋整片土地,又是沿海大通道,難得休閒遊覽海濱風光及仰觀泉州晉江大橋宏偉建築的一大亮點。
泉州晉江大橋工程,是福建和泉州市重點建設項目,又是省道201線泉州段泉州沿海大通道的關鍵工程。大橋全長3.6公里,主橋長365米,寬38米,“開”字型獨塔雙索麵,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此引橋長1365米,南引橋長1010米,引橋寬33米,雙向六通道。晉江大橋北岸起於本社區,橫跨晉江,南岸止於晉江市仙石村,主橋“開”字型,塔型外觀流暢美觀,具有濃郁的地方建築特色,大橋主塔高132米,是承建中鐵公司迄今為止建橋的最高主塔。

下級組織

後厝自然村、頂曾自然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