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勤動員

後勤動員分為後勤總動員和後勤局部動員。通常在戰前或戰爭初期根據動員令和後勤動員計畫組織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勤動員
  • 分類:後勤總動員、後勤局部動員
為滿足武裝力量作戰對後勤保障的需要,組織調動軍民後勤保障資源的活動。武裝力量動員的組成部分。涉及武裝力量後勤保障的各個方面,主要包括軍需保障動員、營房保障動員、油料保障動員、醫療衛生動員、交通運輸動員、軍費保障動員、後勤裝備保障動員等。對於增強武裝力量戰時後勤保障能力,保持和提高武裝力量的戰鬥力,具有重要作用。後勤動員由來已久,伴隨著軍隊作戰活動而產生和發展。早期的後勤動員活動的主要方式是“取之於民”,軍隊作戰所需的各種後勤保障資源直接來自民間,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以戰養戰”。早期後勤動員的內容也比較簡單,主要是在軍隊出征前趕造兵器、器械,徵用車馬、糧秣,徵調隨軍擔負運輸和醫療勤務的人員。以後又出現了“取之於國”,即軍隊作戰所需的後勤保障資源,部分來自國家財政、國家儲備物資和國有經濟實體。隨著常備軍的不斷發展和戰爭規模的逐步擴大,軍隊後勤保障體製得以產生並逐步完善,並在後勤動員中開始發揮重要作用,軍、政、民相結合的後勤動員體制也在逐步形成。工業時代後,隨著戰爭對國民經濟依賴程度的提高,後勤動員已經涉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動員組織方式開始從以軍隊為主體向以政府為主體轉變。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隨著戰局的發展,主要參戰國僅依靠軍隊本身的後勤保障力量難以保障作戰的需要,不得不擴大到國民經濟動員。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參戰國普遍進行了後勤動員。蘇聯在衛國戰爭初期,為實施後勤動員體制改革,1941年8月成立紅軍總後勤部,加強了集中統一領導;戰爭期間,國家經濟各部門向軍隊提供了1000多萬噸彈藥、1600多萬噸油料,以及大量的給養、被裝和其他物資器材,保障了軍隊作戰的需要。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歷次革命戰爭中,一貫重視後勤動員,加強後勤動員的統一領導,統籌運用人力、物力、財力資源,保障了作戰對後勤的需要。解放戰爭時期,在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中,解放區政府和人民民眾為軍隊提供擔架36萬副,大車、小車139萬輛,糧食69萬噸,組織支前民工、民兵880萬人,對保障戰役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現代戰爭的後勤動員十分複雜,面廣量大,時限性強。主要做法是:①軍隊後勤由平時體制轉入戰時體制,按照後勤動員計畫統籌安排軍隊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②擴編後勤隊伍。按照後勤動員擴編計畫,就地就近徵集預備役人員和後勤所需的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迅速組建擴編運輸勤務、物資供應、技術保障和衛生勤務等後勤保障部隊、分隊。③部署與展開後勤保障力量。軍隊後勤根據保障方案,迅速部署與展開,後勤機關、部隊、分隊進入預定地域,開設後勤兵站、供應站,預置物資,對軍隊實施保障。④根據戰時軍隊擴編和作戰的需要,徵用地方交通運輸工具、工程機械、醫療設備、修理設施、通用物資等補充部隊;動員地方各種專業技術人員,組成運輸、道路維護、裝備修理、工程建築、醫療救護等專業隊伍擔負戰爭勤務。現代戰爭對後勤動員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為持續有效地實施後勤動員,許多國家重視在平時按照軍民結合、平戰結合的原則,做好後勤動員準備。主要做法是:①進行物資儲備。為保障戰爭初期的需要,國家主要儲備軍民通用物資和糧食、石油、生產軍品所需的原材料等戰略物資;軍隊主要儲備戰時生產周期長、不易生產籌措、消耗量大的專用物資。②做好軍民通用物資裝備的登記統計,為戰時徵用做好準備。對戰時可供徵用的物資裝備,軍隊會同地方政府有關部門進行調查,掌握其種類、數量、質量及分布狀況,制定戰時徵用計畫,落實徵用措施;對民用飛機、汽車、船舶等交通運輸工具,根據戰時需要,制定改裝方案,以便徵用後能立即投入使用。③做好後勤所需預備役人員的登記統計,為徵集做好準備。對退出現役的後勤軍官、士兵和後勤所需的地方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造冊登記,掌握分布情況,進行必要的培訓。④加強民兵、預備役部隊後勤保障部隊、分隊建設,落實編制、裝備,加強對口保障訓練。⑤制定後勤動員計畫。主要包括後勤部隊擴編計畫、物資保障計畫、財力保障計畫和運輸、衛生、修理力量動員保障計畫,以及運輸工具、工程機械等徵用計畫。後勤動員計畫須周密、細緻、實際,並通過動員演練,不斷修改完善。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