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五王城

後五王城

後五王城是因地理方位和軍事地位而得名的地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五王城
  • 別名:後武王城
  • 羅馬字母拼寫:Hòuwǔwángchéng
  • 廢止年份:1974年
地名來歷,歷史沿革,

地名來歷

相傳此地原為城池,現有城牆殘墟,還有韓信洞存在。唐朝武王在此屯兵防守邊疆,故名武王城,後在此居民,依水流方向,稱“後武王城”,後改名後五王城。

歷史沿革

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衛設縣,以五寨堡為縣城,三岔堡為重鎮,全縣分八個方位管轄,後五王城在縣城西北;民國以來,全縣分設三個區,歸一區管轄;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全縣劃為18個聯合村,歸東秀莊、蘇家堡聯合村管轄;1940年初,全縣分設6個區,歸四區管轄;1945年5月—1949年10月,全縣劃為4個區,歸四區管轄;1950年,全縣劃為4個區,歸四區管轄;1952年,全縣劃為5個區36個鄉,歸四區管轄;1954年12月,撤銷一、二、三區;1955年、1956年,撤銷四、五區,全縣合併成20個鄉,歸東秀莊鄉管轄;1958年11月,五寨、神池、岢嵐三縣合併,成立20個人民公社,歸東秀莊人民公社管轄;1961年3月,五寨、神池、岢嵐分縣,同年5月,全縣劃為13個人民公社,歸東秀莊人民公社管轄;1974年,村民由該村陸續遷至新五王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