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生八十四調》是南宋詞人張炎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律生八十四調
- 作者:張炎
- 創作年代:南宋
- 出處:《詞源》
- 作品體裁:散文
《律生八十四調》是南宋詞人張炎創作的一篇散文。
《律生八十四調》是南宋詞人張炎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律生八十四調宮 徵 商 羽 角 閏宮 閏徵黃 林 太 南 始 應 蕤大 夷 夾 無 仲 黃 林太 南 姑 應 蕤 大 夷夾 無 仲 黃 林 太 南姑 應 蕤 大 夷 ...
《宋詞大辭典》是一本正文語種為簡體中文的書籍,主要介紹樂律的十二均八十四調、七羽、七聲、七角、七宮、七商、七宮十二調、七宮二十八調和大住。內容簡介 【十二均八十四調】樂律名稱。在我國占代的宮調理論中,以十二律旋相為宮,構成十二均,即黃鐘均、大呂均、太簇均、夾鐘均、姑洗均、仲呂均、蕤賓均、...
中國傳統樂律學以十二律位統八十四調的學說,始終貫串著旋宮實踐問題的主線,為解決樂、律矛盾而發 展著。自先秦鐘律起,至朱載□創新法密率終,囊括了古代樂律學史的全部發展過程而達到頂峰。音樂文化史 上的律學實踐,在律制問題上當然並不以朱載堉的平均律為其終結,但樂律學的發展在清代雖有江永等人僻求精奧...
譯言:“古樂十二律,旋相為宮,各用七聲,世莫能通。”譯因龜茲人蘇祗婆善琵琶,始得其法,推演為十二均、八十四調,以校太樂所奏,例皆乖越。譯又於七音之外更立一聲,謂之應聲,作書宣示朝廷。與邳公世子蘇夔議累黍定律。主 牛弘時人以音律久無通者,非譯、夔一朝可定。帝素不悅學,而牛弘不精音律...
王朴在解決旋宮問題時,採用弦律。在敘述律準設定時說:“十二律中,旋用七聲為均……發其均主之聲,歸乎本音之律……均有七調;聲有十二均,合八十四調。”他意在不用變律,又能解決旋宮問題。解決的辦法是,在十二律體系的基礎上,局部地調整“三分損益律”,改變其中某些律的音高;但其調整法並無嚴格的...
3、否定了近世學者認為古代聲名中的“閏”為“清羽”或bsi的說法,論證其本義是“變宮”或“閏宮”的簡稱。重新解釋了我國古代的“八十四調”理論,並考證了唐宋燕樂二十八調為何止七宮的原由。所帶研究生的主要成果:1、琴曲《碣石調·幽蘭》譜版本研究(戴微)2、從樂律銘文看曾侯乙編鐘的構成(李淑芬)3、...
因此,就“八十四調”可能建立的調式而言,可從兩個角度來分析:①既然變宮為主音建立的只是角或羽調式,變徵為主音只是角調式,調式名稱事實上只有宮、徵、商、羽、角5種,十二律的每一律當主音都可有5種調式,仍只有六十調。②黃鐘均俗樂調的角調,林鐘均下徵調的角調,太簇均正聲調的角調,三者雖然都是以...
今古雜曲,隨調舉之,將五百曲。’”《資治通鑑·後周世宗顯德六年》:“昔黃帝吹九寸之管,得黃鐘正聲,半之為清聲,倍之為緩聲,三分損益之以生十二律。十二律旋相為宮以生七調,為一均。凡十二均、八十四調而大備。”後世宮、商、角、羽各有七調,稱四聲二十八調。參閱《宋史·樂志十七》。
106.什麼是“八十四調”、“二十八調”和“十八律”?107.詞調音樂在宋代的發展如何?流傳至今的宋代歌曲集是哪一部,作者是誰?108.宋代市民音樂的發展及其歷史意義如何?109.宋代器樂合奏有哪些新發展?其特點是什麼?110.為什麼說宋元說唱音樂已由發展走向成熟?111.宋雜劇與元雜劇有何區別?元代南戲與雜劇有什麼...
如:律歷類:首序六律、六呂,以至度量權衡,次序四時、八正、二氣、十二月之類,這是由律到歷,而後面又序五音、六十四聲、八十四調,其後又序七閏、八會之類。前後明顯的失之條理。又如:五卜、三兆、四兆、九筮之類,《玉海》系之藝術,而此書收之於律歷。因此,後來多有補其缺、正其誤者。張九韶的《...
古法,一律有七音,十二律共八十四調。更細分之,尚不止八十四,逸調至多。偶在二十八調中,人見其應,則以為怪,此常理耳。此聲學至要妙處也。今人不知此理,故不能極天地至和之聲。世之樂工,弦上音調尚不能知,何暇及此!注釋 ①鐘: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中空,多以銅或鐵製成,懸掛在架上,以槌叩...
隋初鄭譯的八十四調理論的提出和後來燕樂二十八調的產生,都與不同音樂的交流而引起的更為頻繁的旋宮轉調的實踐需要有著直接的聯繫。在樂律理論上,無論是南朝宋何承天的新律,或五代時的王朴律,都為克服三分損益律不能還生黃鐘的缺陷,探索著通向十二平均律的途徑,以適應十二律旋相為宮的實踐需要。空前繁榮 ...
隋唐音樂理論家兼演奏家萬常寶,依據龜茲樂理重新闡述了我國古代音樂旋宮理論,又以他自己創造的“水尺”為律尺,制定了八十四調,並且還按照新的音樂律制改造了不少樂器。龜茲歌舞 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是個小縣城,主街道天山大道不過3公里,但是千萬不要小看它。你可能會對“庫車”這個地名感到陌生,但是你應該還記得...
鄭譯曾云:“因所捻琵琶,弦柱相飲為均,推演七聲,更立七約,合成十二,以應十二律。律有七音,音立一調……十二律合八十四調,輾轉相交,盡皆和合。”“八十四調”理論,舊有起於梁武帝、起於萬寶常與起於鄭譯採用西方理論諸說,皆不確。徐景安《樂書》云:“十二律總十二均音,六十聲成八十四調,皆京房參...
這是魏晉南北朝間沿著各種不同路線進行律制探索的嘗試之一。在律學史上有了這種極端的嘗試,才有化繁為簡的、復歸於十二律的唐代祖孝孫、張文收十二鐘八十四調旋宮法。計算方法 錢樂之的方法是從京房第六十律“南事”,用原法繼續再生三百律,至“安運”而止。有關各律律名及其詳細材料均見《隋書·律曆志》錢...
漢初樂府亦期協律,魏晉訖唐,諸體雜出,而比於律者蓋寡。唐之中葉,始為填詞,制調倚聲,歷五代、北宋而極盛。崇寧間《大晟樂府》所集,有十二律六十家八十四調,後遂增至二百餘,換羽移商,品目詳具。逮南渡後,宮調失傳,而詞學亦漸紊矣。夫詞寄於調,字之多寡有定數,句之長短有定式,韻之平仄有定...
受到龜茲音樂理論的影響,唐代出現了八十四調,燕樂二十八調的樂學理論。唐代曹柔還創立了減字譜的古琴記譜法,一直沿用至近代。唐代末年還盛行一種有故事情節,有角色和化妝表演,載歌載舞,同時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歌舞戲。大面、踏搖娘、撥頭、參軍戲等這已經是一種小型的雛形戲曲。文學史上堪稱一絕的唐詩在當時...
他說本書的宗旨是:“不論容積周徑,不論六十律及八十四調,蓋容積周徑,如推步之算秣元虛數,皆無用之說也。”又在《笛律匡謬》里,很分明地說:“樂學之不明,由算數之說汨之也。”假使他稍稍看重衍算,何至於說錢溉亭(著《律呂右誼》六卷《南菁書院叢書》七集第二種)“……皆言算數,甚矣此學之...
”鄭譯答之:“周有七音之律……今若不以‘二變’為調曲,則是冬夏聲闕,四時不備。是故每宮(均)須立七調(式)。”眾人從之。在宋張炎《詞源·八十四調》十二宮(均)下,皆有七調(式),列“變徵”之“調式”。變宮 古音階中的“二變”之一。羽音與宮音之間的樂音。宋人有稱其為“閏宮”者...
一八十四調164 二燕樂二十八調164 三犯調和移調165 第六節樂書與樂論165 一官方正統史料音樂記述165 二文人學者文論音樂記述168 三野史筆記小說音樂記述169 四樂譜169 附:江蘇古代音樂史(五)——隋、唐大一統時代吳越江南文化的定型170 一樂歌171 二樂舞171 三樂人173 四樂器174 本章習題177 第六章宋、元時期...
據楊蔭瀏先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的考證,古代雅樂使用的是“為調式”系統,唐宋燕樂使用的“之調式”系統,這裡採用“之調式”系統) 北朝人萬寶常、鄭譯在龜茲樂律的影響下,創造了八十四調理論。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音樂有七音十二律。分別以七音的任何一個為主音,可成七調。將這七調在十二律上“旋相為宮...
第五節 沈括燕樂律調說 1.燕樂的概念 2.燕樂譜字 3.宋教坊律音高 4.二十八調之音階 5.《夢溪筆談》二十八調律表 6.張炎《詞源》七宮十二調與宋樂十八調 7.燕樂二十八調的基本特徵 8.燕樂八十四調律與中管二十調 9.關於燕樂沒有微調 10.關於“角調之謎”11.唐宋二十八調之異同 第四章 樂拍說...
在彼法中數典幾於忘祖安能換頭鬲指尋繹九宮八十四調之幽眇哉。鄉前輩陳東村(?良)先生曾撰《紫霞巾》《花月痕》二曲質之歌者輒雲棘口東村亦以此茫然自失予謂此非文章之過也。夫曲至湯若士、吳石渠亦可謂能事矣。乃李笠翁曰:“《牡丹亭》《邯鄲夢》得以盛傳於世《綠牡丹》《畫中人》得以偶登於場皆才人...
雖有八十四律之雅樂,以其太聲希味淡,在魏文侯已思臥,況唐世乎!故唐《禮樂志》紀唐世以雅樂為立部,伎在堂下;俗樂為坐部,伎在堂上。其輕雅樂已甚,人間更不行。至遼耶律德光入晉,盡取樂器而北,於是宋世雅樂遂亡,而中國三千年八十四調之古樂遂絕於人間。宋世復以管度調,而二十八調亦絕,於是工...
我們的先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累了汗牛充棟、浩如煙海的音樂文獻。依文獻種類而言,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二十六史”樂志、律志中的音樂文獻。自《史記》、《漢書》起,樂志和律曆志寫作的傳統在歷代紀傳體正史的編修中得以延續。今存“二十六史”中,《史記》、《漢書》、《...
按律高順序識記十二律名,了解三分損益法與隔八相生;識記七聲音階的間距;理解宮調的基本定義及其對調高與樂曲結束音的規定;熟悉二十八調調名,了解二十八調的三種排序方式與兩種稱謂系統;了解宮調體系從八十四調到二十八調再到十八調直至明清工尺七調的簡化歸併過程;識記二十八調的七均四調結構體系;了解基於神聖...
孝孫始為旋宮之法,造十二和樂,合四十八曲八十四調,至開元中,又造三和樂,又制文舞武舞。文舞朝廷謂之九功舞,武舞朝廷謂之七德舞,樂用锺、磬、、、晉、鼓、琴、瑟、箏、竽、笙、簫、笛、篪、塤、𬭚、於、饒、鐸、舞拍、舂犢等,謂之雅樂,唯郊廟九會冬至及冊命大禮,則辨其曲度章句而分始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