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駕宮

待駕宮

待駕宮位於南安市碼頭鎮大庭,建於1276年。 南宋末年,元兵追捕南宋最後一個幼主帝昺,趙宋王朝的孤軍護衛老臣懷抱年僅3歲的幼主倉惶逃命。斯時,鄉里忠義之士聞帝駕將途徑大庭鄉水尾山下,即匆促在大路旁趕建一座簡樸的行宮迎鑾待駕,嗣後以此名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待駕宮
  • 地理位置:南安市
  • 建於:1276年
  • 年代:南宋
後人評價,相關新聞,傳聞與歷史有吻合之處,

後人評價

後人在宮側立碑贊其事,詩曰: “崖海未沉宋主舟,詩山先接御車游。迄今回溯迎鑾事,一片忠心表萬秋。”

相關新聞

南宋幼帝曾從水路途經南安?
“當年為迎接南宋幼帝,南安碼頭鎮曾特意建了一座行宮,名為待駕宮。”看到本報《南宋兩幼帝與泉州結緣》的系列報導後,南安市碼頭鎮的讀者林耀國致電本報新聞熱線22200000說,因為元兵追殺,幼帝最終沒有按計畫入住待駕宮,這令當地百姓頗感遺憾。
考古專家稱,待駕宮的存在將有力地證實南宋兩幼帝與泉州的聯繫。
待駕宮為迎接幼帝而建
待駕宮位於南安市碼頭鎮大庭村水尾山下,當地村民又叫它“水尾宮”。據當地村民介紹,待駕宮還有一個有趣的名字叫做“殺狗宮”,這是由於“待駕宮”與“殺狗宮”的閩南語發音非常相似,當地村民又都是講閩南話,不知情的人就聽成“殺狗宮”了。
待駕宮面闊、進深各三間,抬梁式木構架,卷棚頂、上鋪瓦片,塊石壘砌與土壁結合。宮內頂上的橫樑上掛有一塊刻有“待駕宮”三個字的牌匾,右邊牆有一石碑,碑上刻著待駕宮修建年份,為誰修建等信息。
據當地戴氏祖譜和石碑上的記載:南宋末年,元兵追捕南宋幼帝,宋朝老臣懷抱幼主倉皇逃命。就在這個時候,鄉里的忠義之士打聽到幼帝和所跟隨的隊伍將從水路途經大庭水尾山下,就在大路旁邊匆促修建了一座簡陋而樸素的行宮來迎接幼帝。
據了解,以前的待駕宮比較簡陋,是土木結構,歷朝歷代均有修繕,1991年當地人再次出資將其重建。
三副對聯還原歷史真相?
在待駕宮石柱上,三副對聯引起了記者及市海交館考古部研究人員劉志成的濃厚興趣,據說這三副對聯是南宋末年流傳下來的。對聯分別寫道:“待命枕戈護幼主無恙,駕風穿險奔南疆偏安”、“待幼主興邦忠照日月,駕孤軍保宋義著春秋”、“待御輦馳鑾歇息,駕朝臣鞠帝樓身”。
“這三副對聯基本上反映了南宋百姓對殘暴元兵的痛恨及對幼帝率眾收復宋室江山的渴望。”林耀國這樣說道。
據介紹,《閩書》記載,待駕宮座前原有紅舍人康姓,白舍人阮姓兩座雕像,這與市區一堡宮中的“相伴舍人”塑像十分相似。村民林春強說,傳說中這兩座雕像是當地百姓為了紀念兩幼帝趙昰和趙昺而塑的,但為了遮人耳目,就改名為紅舍人、白舍人。
“當時由於元兵追趕,幼帝的隊伍只是路過這座行宮前面的水路,並沒有到此停留。”當地村民戴健吾告訴記者,因為年代久遠,當時幼帝從何而來,去往何處已無從知曉。“由於這座行宮是為接待幼帝而建,卻又沒能等到幼帝,人們便把這座行宮命名為‘待駕宮’”。

傳聞與歷史有吻合之處

“幼帝曾想以泉州為根據地,收復失地,”劉志成告訴記者,當船隊到達泉州雲麓時,福建兩廣招撫使、市舶司蒲壽庚不但閉城不納,還大肆殘殺宋室宗親及忠於宋朝的官吏,幼帝被迫離開泉州港,船隊只好向廣東方向駛去。
“幼帝來泉,以前基本上來源於民間的各種傳聞,待駕宮的存在,說明傳聞與歷史有吻合之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