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宵草(中藥)

待宵草(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待宵草,中藥名。為柳葉菜科植物待宵草Oenothera stricta Ledeb. ex Link的根。分布於全國各地。具有疏風清熱,平肝明目,祛風舒筋之功效。常用於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目赤,雀目,風濕痹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待宵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桃金孃目
  • :柳葉菜科
  • :月見草屬
  • :待宵草
  • 分布區域:全國各地
  • 採收時間:秋季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附註,

別名

月見草、夜來香、山芝麻、香待霄草、待霄草、水芝麻、線葉月見草、月下草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辛、微苦,性微寒。

歸經

歸肺、肝、胃、膽經。

功效

疏風清熱,平肝明目,祛風舒筋。

主治

用於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目赤,雀目,風濕痹痛。

相關配伍

1、治風熱感冒:待宵草15g,桑葉12g,菊花12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2、治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鮮(待宵草)根、鮮玄參、土牛膝各30g。水煎,分多次咽服。(《湖南藥物志》)
3、治風濕筋骨疼痛:待宵草15g,筋骨草15g,水蜈蚣15g,野地瓜根15g,箭桿風15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

採集加工

秋季挖取根部,去淨泥土,曬乾。

形態特徵

直立或外傾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具主根;莖不分枝或自蓮座狀葉叢斜生出分枝,高30-100厘米,被曲柔毛與伸展長毛,上部還混生腺毛。基生葉狹橢圓形至倒線狀披針形,長10-15厘米,寬0.8-1.2厘米,先端漸狹銳尖,基部楔形,邊緣具遠離淺齒,兩面及邊緣生曲柔毛與長柔毛;莖生葉無柄,綠色,長6-10厘米,寬5-8毫米,由下向上漸小,先端漸狹銳尖,基部心形,邊緣每側有6-10枚齒突,兩面被曲柔毛,中脈及邊緣有長柔毛,側脈不明顯。花序穗狀,花疏生莖及枝中部以上葉腋;苞片葉狀,卵狀披針形至狹卵形,長2-3厘米,寬4-7毫米,先端銳尖,基部心形,邊緣疏生齒突或全緣,兩面被曲柔毛與腺毛,中脈與邊緣有長毛。花蕾綠色或黃綠色,直立,長圓形或披針形,長1.5-3厘米,徑達7毫米,頂端具直立或叉開的萼齒,長2-3毫米,密被曲柔毛、腺毛與疏生長毛;花管長2.5-4.5厘米;萼片黃綠色,披針形,長1.5-2.5厘米,寬4-6毫米,開花時反折;花瓣黃色,基部具紅斑,寬倒卵形,長1.5-2.7厘米,寬1.2-2.2厘米,先端微凹;花絲長1.5-2厘米,花葯長7-11毫米,花粉約50%發育;子房長1.3-2厘米;花柱長3.5-6.5厘米,伸出花管部分長1.5-2厘米;柱頭圍以花葯,裂片長3-5毫米,花粉直接授在裂片上。蒴果圓柱狀,長2.5-3.5厘米,徑3-4毫米,被曲柔毛與腺毛。種子在果內斜伸,寬橢圓狀,無稜角,長1.4-1.8毫米,徑0.5-0.7毫米,褐色,表面具整齊窪點。花期4-10月,果期6-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庭院或田野,多栽培,並有逸為野生。分布於全國各地,自東北至西南、華東、華南等地區庭院均栽種。

相關論述

《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清熱解毒,祛風除濕。用於感冒風熱,咽喉腫痛,風濕疼痛。”

附註

同屬植物槌果月見草Oenothera tetraptera Cav.根入藥,與本品功效相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