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征夫1
十室幾人在2?千山空自多3!
路衢惟見哭4,城市不聞歌。
漂梗無安地5,銜枚有荷戈6。
官軍未通蜀7,吾道竟如何8?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征夫:古指出征的戰士,也指離家遠行的人。
2、室:即家。
3、空:徒然,白白地。自多:自滿,自誇。
(4)路衢(qú):四通八達的道路。惟:只有,只是。
(5)漂梗(piāo gěng):隨水漂流的桃梗。詩中比征夫。
(6)銜枚(xián méi):橫銜枚於口中,以防喧譁或叫喊。枚,形同筷子,兩端有帶,可繫於頸上。古代軍隊行進時,為防止喧譁,保證軍事行動的隱密,便讓士兵將枚橫銜在嘴裡,兩端的帶子系在頸上,士兵便無話可說了。荷戈(hègē):扛著兵器。戈,指兵器。
(7)未通蜀:未能打通蜀道前來增援。其時長安通蜀的道路被吐蕃阻斷,故言。
(8)吾道:指詩人的前景,道路。
白話譯文
你看那十戶人家能有幾人還在?不見人跡,無人相看,縱有千座山峰也白白地誇耀其多了。
大路上只見有哭泣的行人,城市裡聽不到那歡樂的歌聲。
那征夫口裡銜枚,又肩扛兵器,如漂梗四處奔走,不得安定,異常辛苦。
到如今那官軍仍未能打通蜀道前來增援,蜀地不保,我的前途該如何安排?
創作背景
廣德元年(763)冬,吐蕃圍攻松州、維州,蜀人被征戍守,戰事失敗,死傷甚眾。杜甫居閬州,憂時局之危急,又傷百姓兵役之苦,哀征人敗喪而援軍不至,同時自慨進退失據而致漂泊轉徙寫下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起句格調沉鬱,“十室幾人在?千山空自多”,寫出了戰爭頻仍的混亂時代,老百姓因苦於征戰遠戍,或流落他鄉或被抓當兵或饑寒而死,造成人口急劇減少的狀況。十戶人家沒有幾人是活著的,在這樣一個戰亂頻發的年代,黎民百姓已經剩不下什麼了,家裡山外到處都是荒無人煙、一片淒涼景象。詩人以極為沉痛的語氣,描寫出了朝廷徵召壯丁帶給人民生活的巨大改變和無窮苦難。
第二聯,寫詩人的所見所聞,蘊含著極深的悲切情緒。“路衢惟見哭”寫出了大路小路上到處都傳來送別親人上戰場的生離死別的痛哭之聲。“城市不聞歌”與上句相對,就連最熱鬧的城市也聽不到一句歡聲笑語。之所以景象如此悲涼,歸結起來只有戰爭。這兩句詩,讓人們再一次感受到了戰亂帶給人民的傷痛與無奈,詩人痛恨這沒有休止的戰亂與征戍,憂國憂民之情盡在其中。面對生靈塗炭,聯想自己多年四處漂泊的身世,直到現在還找不到可以暫時安定棲身的所在,心繫人民疾苦的詩人有感而發:“漂梗無安地,銜枚有荷戈。”他將自己比作漂浮在水中的斷枝枯藤,找不到安身之處,形象地映襯出戰亂時期人們的居無定所、四處奔波的生活狀態;而那些銜著竹片背著沉重武器,在戰爭狀態中的緊張地行軍的戰士,也是一根“漂梗”。這兩句描述,透露出對戰亂的憤慨。
結尾以“官軍未通蜀,吾道竟如何?”寫出詩人對自身對國家未來的極大憂慮。官軍沒有收復四川,我能夠到哪裡去呢,詩人忽然有一種走投無路的感覺。安史叛軍沒有平息,外患侵擾尚未結束,前往蜀地的歸路還未打通,自己還能不能回到家鄉還是個未知數。面對詩人對自己未來生活的不可知與不確定,在詩人對未來擔憂中,也包含著詩人對國家前途的擔憂。
這首詩,詩人選擇征夫這樣一個具有強烈時代烙印的人物作為觸媒,通過特殊的角度,將安史之亂帶給勞苦大眾的深重苦難予以深刻的揭露,同時也表達出詩人對國家未來前途的深深憂慮。
名家評價
清·石閭居士《藏雲山房杜律詳解》:“此詩通身顯赫流轉,開後人簡易之門。”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
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
詩聖”,與李白並稱“
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
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
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