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史密斯·道森

彼得·史密斯·道森是一位傑出的英語男中音音樂會歌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彼得·史密斯·道森
  • 英文名:Peter Smith Dawson
  • 出生地:南澳大利亞州的阿德萊德
  • 性別:男
  • 國籍:澳大利亞
  • 出生年月:1882年
  • 去世年月:1961年
  • 職業:演藝 男中音
簡介,經歷,演唱聲部,作品,

簡介

彼得•史密斯•道森(Peter Smith Dawson,1882-1961年),澳大利亞低音男中音,1882年1月31日出生於南澳大利亞州的阿德萊德,父母是蘇格蘭人,17歲參加了一個教堂的合唱團,並師從C.J. Stevens進行聲樂訓練,19歲作為男低音在維多利亞Ballarat聲樂大賽中獲獎,從此開始了音樂生涯。

經歷

1902年在Stevens的鼓勵下,道森前往倫敦學習,曾師從B.L.Bamford著名男中音Charles Santley和Professor Kantorez,進行了系統的唱腔、聖樂和古典歌曲的訓練,1903年至1907年間跟隨Charles Santley進行了更加系統的聲樂訓練,加深對偉大的聖樂的了解,尤其對Handel的《Messiah》, Mendelssohn的《Elijah》和Haydn的作品進行了更細緻的研究,期間在1904年加入了Charles Santley與Emma Albani為期8周的西英格蘭巡迴演唱會,1908年成為Chappell民謠音樂會的首席男中音,次年在Covent花園出演了《紐倫堡的名歌手》,1909年至1910年隨Amy Castles公司進行了成功的6個月旅行演出,並出現在皇后音樂廳,第二次跟隨他自己的公司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旅行演出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結束,1918年成為澳大利亞的軍人,戰爭結束,南非之行後返回英國,1924年與Gerald Moore在Wigmore音樂廳演唱了藝術歌曲,1931年進行了他的第六次澳洲之旅,1933年,1935年,1939年至1948、49年間又做了進一步的訪問演出,20世紀30年代還曾到過印度、緬甸和一些島國旅行演出。

演唱聲部

男中音是一種介於男低音和男高音之間的聲部。大體有較高和較低的兩類,前者的音域一般為F-g1,相當於現在一般稱之為男中音的音域,後者為E—e1或f1。(較低的音域)稱之為“低男中音”。
在浪漫主義時期的義大利,由於作曲家套用音域的擴展,男中音越來越多地扮演複雜的角色,因此,在羅西尼作品中男中音音域與男高音相似。如貝利尼《海盜》中的恩奈斯托,《清教徒》中的泰爾波等等。
無獨有偶威爾第的歌劇從《弄臣》開始要求歌唱家把胸聲提到較高的音區因此“威爾第男中音” 出現了。大歌劇的黃金時代,作曲家們也紛紛模仿威爾第,如托馬的《哈姆雷特》、德彪西《佩里阿斯與梅麗桑德》中都安排了極具個性的男中音角色。在德國也有“表演性男中音”、“英雄男中音”、“高音—男中音”、“騎士男中音”和“低音—男中音”的細分;他們還把一些音區偏高、音色輕巧、帶鼻音的稱作法國男中音。

作品

他演唱的歌劇曲目有:《I Pagliacci》中的“Prologue”, 《Otello》中的“Credo”, 原本寫給他的老師Charles Santley的Gounod歌劇《浮士德》中的“Even Bravest Heart”,《塞爾維亞理髮師》中的“Largo alfactotum”,《費加羅的婚禮》中的“Non piu andrai”,華格納《Tannhauser》中的“O Star of Eve”,《卡門》中的“toreadorSong”,《弄臣》中的“Pari siamo”,以及《魔笛》中Sarastro的“Within this Hallowed Dwelling”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