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批評:理論和實踐

《影視批評:理論和實踐》分導言、傳統批評和現代批評等三部分,試圖對各種影視批評方法論上的發展進行一個系統的梳理和總結,並試圖在全書的結構上把有關方法論的理論論述和實踐運用的環節打通。“明天影視藝術技術”這套叢書的內容大體包容了製作技術、編導藝術、美學原理、影視批評、製片管理等影視製作的方方面面。我們力圖使叢書的內容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適應中國當今影視產業的大勢所趨,因而,我們努力地在藝術與技術的結合,理論性與實踐性並重,以及及時吸納世界影視發展的最新觀念、最新析動態、最新成是等方面突出自身的學術品質和特徵。我們為這套叢書取名“明天”喻示著我們的一種期待和嚮往:今天我們邁出蹣跚的步履,是為了走向明天的坦蕩,今天我們作了探索者的失敗與教訓,也將為明天的創造者提供寶貴的鑑戒與警示。

基本介紹

  • 書名:影視批評:理論和實踐
  • 類型:影視作品與評論
  • 出版日期:200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1058605X
  • 作者:陳犀禾 吳小麗
  • 出版社:上海大學出版社
  • 頁數:467頁
  • 開本:32
  • 品牌:上海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影視批評:理論和實踐》由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導言 影視批評的類型和方法
第一編
傳統批評
第一章 政治批評
[政治批評實例]應當重視電影《武訓傳》的討論

第二章 藝術批評
[藝術批評實例]“黑色電影”的某些視覺主體

第三章 現實主義批評
[現實主義批評實例]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和諧統一——評影片《廖仲愷》

第四章 類型批評
[類型批評實例]風雲出英雄——吳宇森“英雄系列”和林嶺東“風雲系列”之比較

第五章 作者批評
[作者批評實例]生命的呢喃——王家衛電影閱讀闡釋

第二編
現代批評
第六章 符號學批評
[符號學批評實例]《幸運轉盤》中的非活語修辭學

第七章 結構主義批評、
[結構主義批評實例]尋求新的文化身份——“文化大革命”以來中國電影的結構主義文化分析

第八章 意識形態批評
[意識形態批評實例]約翰·福特的《少年林肯》

第九章 精神分析批評
[精神分析批評實例]死亡奇觀:認同、反射和當代恐怖片

第十章 女性主義批評
[女性主義批評實例]鋼琴課

第三編
現代批評Ⅱ
第十一章 文化研究批評
[文化研究批評實例]當代中國電影的文化分析

第十二章 讀者反應批評
[讀者反應批評實例]啤酒廣告和電視體育節目

第十三章 社會學批評
[社會學批評實例]星期六早晨兒童電視節目所推銷的社會成規

第十四章 後現代主義批評
[後現代主義批評實例]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當代中國電影電視

第十五章 第三世界和後殖民主義批評
[第三世界和後殖民主義批評實例]後新時期中國電影:分裂的挑戰

第十六章 大眾文化批評
[大眾文化批評實例]衝突與共謀——論中國電視劇的文化策略

文摘

一些批評家在新形勢下用後現代主義重新裝備了“意識形態批評”方法,對媒體文本進行批評性的解構。另一些批評家則把後現代主義看成是左派政治過時的標誌。豪爾·福斯特辨別了後現代主義思潮中種種對立的政治傾向,指出了其中新保守主義、反現代主義和批評性的後現代主義之間的區別。他倡導一種後現代的“抵制性文化”,它不僅是對體制化的現代主義文化,同時也是對“虛假的革命後現代主義敘事”的一種對抗性實踐。
第三世界和後殖民主義批評
第三世界和後殖民主義影視批評是一個把第三世界國家的電影和電視置於其文化和政治以及其後殖民身份等背景中的批評方法。第三世界電影批評的奠基之作是弗爾南多·索倫納斯和奧克泰維爾·傑體諾那篇廣為傳譯的論文《走向第三種電影》(1969),副標題為“發展第三世界解放電影的筆記和實驗”,文章譴責了使拉丁美洲從屬狀態合理化的文化殖民主義。第三種電影的宣言提出了一種另類的、獨立的、反帝國主義的電影,更強調戰鬥性而不是作者的自我表達和消費者的滿足。第三世界主義的宣言不僅把他們的新電影和好萊塢對立起來,也和他們自己國家的商業傳統對立起來,把它們看作是“資產階級的”、“異化的”和“殖民化的”。第三世界批評關注以下問題,它們包括:電影如何能夠最好地表達民族所關心的問題?社會經驗的哪一部分被電影所忽視了?如何製作和在財政上資助進步的、民族的電影?對老殖民地、新殖民地和新近獨立的國家,什麼樣的電影策略是最適當的?獨立製片人的任務是什麼?在第三世界的電影中,作者和作者主義占有什麼地位?在抵制好萊塢的控制方面,國家應該起什麼作用?第三世界電影如何能夠占領它們的國內市場?什麼樣的發行策略是最有效的?什麼樣的電影語言是最適當的?製作方式和美學之間的關係是什麼?第三世界電影應該效仿第三世界觀眾已經熟悉的好萊塢的連續性原則和製作價值嗎?

序言

中國入世將為電影電視發展史翻開嶄新的一頁。如果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影視從美學觀念、藝術語言等領域率先邁出了走向現代化的第一步的話,那么今天,這一步伐將在影視制度體系、經濟體系、科技體系等縱深領域向著更高層次繼續邁進。對於21世紀的中國影視業來說,這是一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影視體制改革將進一步深化,影視科技的進步將更加迅猛,影視市場將更加開放,市場主體也將更趨多元化。隨之而來的就是日益激烈的資源競爭、人才競爭和對從業人員綜合素質越來越高的要求。那么,面對這一新的形勢,新的局面,中國的影視高等教育將如何應對呢?

影視教育是電影電視產業發展到相當程度時的產物。作為一種觀念形態,它反映著影視產業的發展實踐,而作為一種制度形態,它又以源源不斷的人才供應,支撐乃至左右著影視業的進步。高素質的人才是電影電視繁榮的基礎,這一點已被歷史和無數影視大國的經驗所證實。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英、法、意、日等國的電影電視教育開始在大學中得到普及,使設有相關專業的高校成為這些國家電影電視發展的人才庫和智囊團。以美國電影為例,60年代後半期至70年代崛起的“新好萊塢”代表人物,如喬治·盧卡斯、弗朗西斯·科波拉、馬丁·斯科塞斯、史帝汶·史匹柏、奧立弗·斯通等,大多畢業於著名大學的電影系科或專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