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記憶:當代影視文化現象研究

影像記憶:當代影視文化現象研究

《影像記憶(當代影視文化現象研究)》選取新時期以來具有代表性的影視文化現象和引起廣泛反響的電影、電視劇作為研究對象,集納了影視研究領域內二十餘位年輕新銳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通過盤點與梳理、透視與思考、品鑑與評論,勾勒出當代影視文化的發展歷程與理論脈絡。

基本介紹

  • 書名:影像記憶:當代影視文化現象研究
  • 作者:周涌
  • 出版日期:200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10852280
  • 外文名:Memory of Film & TV Art
  • 出版社: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 頁數:382頁
  • 開本:32
  • 定價:25.00
圖書目錄,文摘,

圖書目錄

盤點與梳理
“後電影時代”:我們還能期待什麼?/周 涌 宋 蕾
主流語境及其改寫:90年代中國電影生態描述/曹 霽
家庭接受與家庭感受
——新時期中國電影、電視劇的主題類型及訴求點設定/顏
春節聯歡晚會:在文化消費轉型中分享艱難/耿文婷
賀歲片與“轉型期”的大眾生活/李 鎮
類型化:“轉型期”中國電視劇的現狀與未來/任 櫻
迷失與重構
——論當代電視劇中愛情觀念的嬗變/周 敏
透視與思考
新時期影視劇中的父者/兄者形象
——傳統文化的重建與新權威主義/顏 軍
“轉型期”中國影視劇大眾審美取向的思考/李 煒
文化話語與意識形態
——90年代中國電視劇主導文化文本分析/王黑特
“轉型期”中國歷史題材電視劇的解釋學觀照/王 昕
電視喜劇審美的狂歡品格/陳國欽
當歷史遭遇現實
——淺析“戲說”的審美價值與社會價值/劉 華
品鑑與評論
張大民:群體精神的歷史演化
——電視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文化評析/解璽璋
新瓶裝舊酒的《牽手》/陳 芳
選擇
——影片《和你在一起》和“轉型期”的大眾生存取向/李 鎮
雄關漫道真如鐵
——電視劇《長征》的文化分析/史博公
作為都市流行文化的青春偶像劇
——電視連續劇《將愛情進行到底》分析/李 相
敘事差異與女性話題
——對《大宅門》的文化闡釋/戴 清
論圓型人物的審美價值
——《蓋世太保槍口下的中國女人》中的霍夫曼形象分析/陳友軍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空
——電視劇《空鏡子》文化分析/張 瑋 曹 霽
論《橘子紅了》的人物設計、處理及創作得失/逢格煒
“激情”撩撥和抹平的文化裂隙
——借《激情燃燒的歲月》察看大眾意識形態的勝利法/王 霞
形象、敘事與風格
——讀解16集電視連續劇《靜靜的艾敏河》/張國濤
曲中有情 畫裡寓義/李 立
生動的西部之旅
——評《正大綜藝》西部系列節目/楊勇剛
整合與綜述
2000-2001年中國大陸影視藝術研究新著綜論/張國濤 凌江 楊勇剛 周 敏 王晗穎

文摘

書摘
如此以為通過先進的衛星傳播技術,將三地演的小品共時性地呈現給電視觀眾,電視觀眾就一定會感到新鮮,就一定能贏得觀眾的喝彩,這種想法本身是否已經陷入了誤區?老百姓不懂什麼電視技術,他們關心的只是節目。但是電視畢竟是“做”出來的,不同於生活的原生態,它需要技術上的支撐,從業人員出於工作上的慣性,對電視技術都非常敏感,也就無形中在從業人員內部形成了技術中心主義的某種傾向,這最終造成了從業人員對春節晚會的理解與電視觀眾對春節晚會的理解總是不在一個坐標系內,而是各跑各的道、各唱各的調。儘管如此,最終的裁判權卻在電視觀眾手中。
技術究竟對藝術有多大的作用?馬克斯·韋伯對此持悲觀態度。他說“一種一定的,即使是非常‘進步的’技術的運用,也絲毫沒有表達出藝術作品的美學價值。藝術作品即使具有十分原始的‘技術’——如沒有任何透視知識的畫——,也可以具有在美學上完全的、與合理技術基礎上創造的完全相同的價值,即使在藝術意願局限於‘原始’技術下所產生的那種形式的條件下,也可以具有美學上完美的價值。新技術手段的創造,首先只意味著越來越大的區別,並且只提供了價值提高意義上的藝術越來越增長的‘財富’的可能性。事實上,新技術手段的創造,不少具有形式情感‘貧困化’相反的效應。”但是對於日常還擔負著其他文藝節目製作的春節晚會製作人員來說,整體性的思維方式不會使他們在日常文藝節目製作中偏愛注重技術,而在春節晚會節目的製作過程中對技術懷有警覺心理,他們對技術的心態從來就是開放和接納的,而且總是固執地認為,國家級的春節晚會就應當使用國內最先進的技術裝備,技術水平越高,藝術水平才能越高,無形中已然形成對技術的依賴心理。
在歷次春節晚會中,花在技術上的時間、精力,尤其是財力是十分巨大的。如果說,80年代時期,藝術發展的沖天幹勁使得技術水平相形見絀,沒能滿足藝術的需要,那么,在春節晚會發展的第二個十年間,藝術水平卻遠遠落在技術水平之後了。
2.精品的貶值
橫觀當代文化,當我們抱怨春節晚會精品越來越少的時候,我們不禁要問,與她處於同一個時代的文學精品多乎?詩歌精品多乎?電影精品多乎?歌曲精品多乎?戲劇、美術精品多乎?我們驚訝地發現:各門藝術發展到了90年代中期,雖然數量不菲、但真正的精品上乘之作卻越來越少了。——消費意識形態的滲透,使藝術創作蒙上了功利主義的陰影,呈現出某種西方學者業已批判的文化工業景觀。
根據阿多諾、傑姆遜等西方文藝理論家的觀點,西方社會在二戰以後進入到晚期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晚期資本主義在文化上深受商品邏輯的影響,使得當代文化產品的生產成為一種工業,即阿多諾在《啟蒙辯證法》一書中首次提出的“文化工業”。當文化與工業聯姻,文化產品的自律性品格就開始瓦解,藝術作品的獨特魅力在商品利潤的凌厲攻勢下開始從“無目的的合目的性”蛻變為“有目的的無目的性”。從前藝術是無任何功利目的(無目的),若說有目的,藝術追求的是人性的最高理想即人的全面發展(合目的性)。而晚期資本主義的藝術則不同,它已經無法逃脫被金錢邏輯裹挾,淪落為文化商品,追求最大限度的商業利潤(有目的),而於人類主體的精神世界卻顯現為不斷擴大蔓延的空虛失落感(無目的性)。我國當前的文化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雖然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由於全球經濟一體化導致的對文化領域一體化的威脅,致使我國的文化藝術舞台也呈現著某種“類文化工業”的面貌,它突出地表現為複製的泛濫與原創的消解。
90年代中期以後,雖然表面來看我國藝術產品的數量一直呈上揚趨勢,但是不能迴避的事實是,那種令人拍案叫絕、一唱三嘆的精品藝術卻日漸稀少了。如今,與改革開放之前政治對個體的壓力相比,經濟對個體的壓力越來越大地凸現出來,物質第一、金錢至上的一元化標準使得藝術工作者也不得不面對滾滾紅塵、不再甘於沉潛到書齋里追問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創造令人類精神得到升華的藝術作品。為了取得投資少、見效快、低成本、高產出的商業效果,藝術創作就不得不像工廠的流水線一樣,快速地生產、批量地複製。所導致的後果是藝術作品缺乏深度、千人一面,缺乏獨特的詩意個性。身處當代文化期間的春節聯歡晚會必然也或多或少地秉承著這樣一些特點。雖然在顯意識中春節晚會一直追求卓越,但是在主辦人員自己無法意識到的潛意識裡,消費意識形態正悄然地滲透出來。具體地說,雖然作為國家級的春節晚會在籌辦節目時並無商業上的用意,但是對這樣一桌精神大餐,必須依靠社會的力量才能完成。而她所依靠的“社會力量”並非一群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迫於經濟上的壓力以及各種各樣的原因,創作隊伍不可能一年到頭呆在家裡專為春節晚會創作節目,而是要東奔西跑地“做文化”。藝術創作隊伍的浮躁之風已經成為一種客觀的社會現實。由此影響到春節晚會節目的創作就不可能是專情的、“十年磨一劍”的精雕細刻。在急功近利的心態驅動下,春節晚會的克隆複製品就不免頻頻迭出,我們只要瀏覽一下這些年“我最喜愛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獲獎名單,就可認識到這種原創力消解導致的“精品貶值”!
90年代中期以後,雖然表面來看我國藝術產品的數量一直呈上揚趨勢,但是不能迴避的事
實是,那種令人拍案叫絕、一唱三嘆的精品藝術卻日漸稀少了。如今,與改革開放之前政治對
個體的壓力相比,經濟對個體的壓力越來越大地凸現出來,物質第一、金錢至上的一元化標準
使得藝術工作者也不得不面對滾滾紅塵、不再甘於沉潛到書齋里追問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創造
令人類精神得到升華的藝術作品。為了取得投資少、見效快、低成本、高產出的商業效果,藝
術創作就不得不像工廠的流水線一樣,快速地生產、批量地複製。所導致的後果是藝術作品缺
乏深度、乾人一面,缺乏獨特的詩意個性。身處當代文化期間的春節聯歡晚會必然也或多或少
地秉承著這樣一些特點。雖然在顯意識中春節晚會一直追求卓越,但是在主辦人員自己無法意
識到的潛意識裡,消費意識形態正悄然地滲透出來。具體地說,雖然作為國家級的春節晚會在
籌辦節目時並無商業上的用意,但是對這樣一桌精神大餐,必須依靠社會的力量才能完成。而
她所依靠的“社會力量”並非一群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迫於經濟上的壓力以及各種各樣的原
因,創作隊伍不可能一年到頭呆在家裡專為春節晚會創作節目,而是要東奔西跑地“做文化”
。藝術創作隊伍的浮躁之風已經成為一種客觀的社會現實。由此影響到春節晚會節目的創作就
不可能是專情的、“十年磨一劍”的精雕細刻。在急功近利的心態驅動下,春節晚會的克隆復
製品就不免頻頻迭出,我們只要瀏覽一下這些年“我最喜愛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獲獎名單,
就可認識到這種原創力消解導致的“精品貶值”!
“90年代同80年代相比,獎多了,得獎的人也多了,得獎明星的身價與日俱增,恰恰得獎
明星的作品在不斷貶值”,①從表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與1992年第一屆“我最喜愛的春節
聯歡晚會節目”相比,時間上越往後得獎的作品越多,而恰恰在這些獲獎作品中又不乏平庸之
作,比如僅小品節目中《鞋釘》(1997年一等獎)、《過年》(1997年二等獎)、《柳暗花明》
(1997年二等獎)、《回家》(1998年獲獎作品)、《真情30秒》(1999年二等獎)、《青春之約》
(2000年三等獎)、《家有老爸》(2001年二等獎)、《圓夢》(2002年三等獎)等獲獎作品有多少
觀眾能回憶起作品的內容呢?與《張三其人》、《打撲克》、《打工奇遇》等真正的好作品相
比,有的雖然也獲得了一等獎,但充其量也不過是二、三等獎的水平,既然精品貶值,為什麼
不實事求是地讓一等獎空缺,以警醒人們呢?這是我們這一時代應當認真對待的話題。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