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影像分析是指從地物或現象的物理、化學、幾何等特徵和成像機制出發,運用地學、生物學和環境科學規律對影像進行分析,以識別地物或現象及其相互關係的過程。比判讀和解譯含義更加廣泛。基於現代遙感技術,已取得以下技術進展:①遙感方式多種多樣。從像片判讀時代的航空攝影發展到具有航空和航天、攝影和掃描、成像和非成像、模擬和數字等的多種遙感技術;②遙感資料類型更加多樣。如彩色紅外、多波段、紅外、紫外、微波、雷射、螢光等;③分析技術更為先進。從藉助立體鏡的目視判讀發展到採用彩色合成,密度分割,計算機影像增強、運算、糾正和自動分類等技術;④分析方法向綜合性、系統性發展。以多平台、多時相、多波段為主要手段的多數據
信息複合,使像片判讀從靜態分析向動態分析過渡;⑤分析範圍已不是單張航空像片或像片平面圖的有限範圍,而是具有數萬、數十萬平方公里的衛星影像或衛星影像圖以至氣象衛星雲圖那樣的全球性影像;⑥多專題套用與系列製圖。它反映了影像分析在目標上的多樣性、方法上的綜合性和成果的系列性,是影像分析的高級階段。
影像分析的用途
①彌補了人的分析能力的局限性;
②對難以觀測的作業周期(如重複性較少的、周期長的作業等)的時間值進行測定;
③用以記錄現場的真實狀態;
④在其他場所把作業現場的情況在現出來供大家討論;
⑤向相關人員進行說服、講解。
影像分析的方法
影像分析的方法有兩種,分別是慢速攝影動作分析和細微動作影像分析。
慢速攝影動作分析
特點: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觀測和分析作業過程(用比通常慢的速度攝影或攝像(一般為60幅/min或100幅/min),再用正常的速度再現拍攝的內容(24幅/s)); 需要選用專用的慢速攝像動作分析儀器。
用途:
①通過影像快速或慢速的再現,準確發現各類事件(如故障、啟動、停止、搬運)的發生情況;
②在錄像時或再現時使用影像計時器,準確發現事件發生的間隔時間(如產品、零件等的到達時間,廢次品的發生時間);
③事件的繼續時間,如維修時間、等待時間;
④事件的發生次數,如搬運次數;
⑤事件發生的時間比率,如勞動力利用率;
⑥事件的相互關係,如聯合作業、機械干涉、多台看管;
⑦統計事件的發生數,如中間庫存量、等待行列的長度,可將畫面停止進行統計,也可以統計最大量和最小量;
⑧事件移動的路徑,作業路線、搬運路線。
慢速攝影方法(步驟):
①確定分析目地作業對象;
②確定分析作業中的哪一段作業內容;
③確定拍攝畫面的每一步時間間隔,選擇值有0.6s、1s、2s、3s;
④向操作者說明攝影的目的,取得操作者的支持;
⑤確定攝影機的位置,一般選擇可觀察現場作業全景且不影響作業;
⑥安裝、調整好攝影機;
⑦對分析範圍內的作業內容進行攝影。
慢速攝影分析方法:
1.粗略分析
①用普通的速度再現影像;
②在觀看影像過程中記錄問題;
(a.操作者及物料的活動是否過多?b.操作者及物料的活動範圍是不是過寬?c.是否存在不必要的重複動作?d.操作者的等待時間是否過長?e.操作者是否以一定的速度對著;f.工件的移動是否過多?);
③存在問題指出多次反覆觀看,共同討論對策。
2.詳細分析
①手動進給再現影像,分界操作者的動作,對各作業內容用畫面數計數,填寫影像分析表;
②求出每個作業內容的畫面數;
③求出每一作業的時間值。
④完成影像分析表後,填寫慢速影像動作分析表;
⑤再次手動送進,再現影像,在現場布置圖中用流線圖表示操作者的活動;
⑥討論分析結果,指定改善方案。
細微動作影像分析
特點:亦稱高速攝影分析,與曼色影像動作分析相反,是用高速攝像、攝影等設備,對作業動作攝影(像),進行詳細分析的一種動作分析方法。
用途:
①對肉眼無法跟蹤的快速動作進行分析;
②對自然狀態的作業進行詳細分析;
③用以正確測定快速動作的時間值;
④正確的測定動作經路的長度;
⑤用以收集指定工作標準所需的資料;
⑥用以進行動作研究的培訓。
記錄程式或攝影步驟:
①明確攝影(像)的目的、目標和內容;
②準備器材(照相機、攝影(像)機、錄像機、影像計時器等);
③取得現場支持,向被攝影者做充分的說明與解釋;
④進行試攝或正式拍攝;
(注意:a.選擇每分鐘照1000個畫面的攝影(像)機;b.為便於以後分析,每幅照片上均應加上計數器讀數;c.要注意角度,是指能拍攝到所有有關的動作);
⑤根據情況再現給作業者看。
對影像進行分析:
①觀看全部影片或錄像帶,並從影片(錄像帶)中選擇一個典型完整的作業循環(從第一個動作開始到最後一個動作為止的全部動作系列);
②把影片(錄像帶)上的資料轉換為書面資料,對每幅圖片進行研究(將開始時間(出現基本動作的第一幅畫面的時間或計數器讀數)、動素符號和對該動作的說明記在分析圖表上);
③用與動素分析相同的方法對作業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