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華(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

彭華(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彭華,男,筆名彭印川。1969年12月生,四川省眉山市丹稜縣人。1988-1992年、1996-1999年、2001-2004年求學於華東師範大學,分別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師從謝維揚教授。現任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彭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籍貫:四川省丹稜縣
  • 出生日期:1969年12月
  • 畢業院校華東師範大學
  • 職業:教師
  • 主要成就:獲華東師範大學校級科研學術論文獎 
  • 出生地:四川省眉山市丹稜縣
  • 代表作品燕國八百年 、陰陽五行研究(先秦篇)民國巴蜀學術研究
  • 筆名:彭印川
  • 學位:博士 
  • 職稱: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 
  • 職務: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副秘書長 
  • 專業方向:歷史學 
  • 研究方向:先秦秦漢史、近現代學術史及中國儒學、巴蜀文化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出版圖書,主要貢獻,主要論文,主要著作,

人物經歷

著有《燕國史稿》(2005年、2013年)、《燕國八百年》(2018年)、《陰陽五行研究(先秦篇)》(2004年、2011年)、《中國文化探秘·先秦篇》(2010年、2020年)、《印川集:蜀學散論》(2020年)、《民國巴蜀學術研究》(2021年)、《忠恕與禮讓:儒家的和諧世界》(2008年,合著)、《馬寅初全傳》(2008年)、《馬寅初的最後33年》(2005年)、《革命星花:楊靖中及其時代》(2015年)、《浪子悲客:古龍傳》(2001年、2004年)、《揮戈魯陽:金庸傳》(2001年、2003年,合著),編有《王國維儒學論集》(2010年),參編《中國古代文明起源》(2007年、2012年)、《國史綱要》(2004年)、《儒學文獻通論》(2012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本·大學》(2015年)、《中外歷史故事》(2004年),主編《唐學論衡:唐君毅先生的生命與學問》(2005年)、《情與理:蒙培元先生七十壽辰學術研討集》(2008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本·大學》(2015年)等。
論文被《新華文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北京)、《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上海)、《社會科學文摘》(上海)、《學術界》(合肥)等轉載,著作被《文摘報》(北京)、《中華讀書報》(北京)、《文匯讀書周報》(上海)、《天津日報》(天津)、《貴州日報》(貴陽)、《深圳晚報》(深圳)、《寶安日報》(深圳)、《青島日報》(青島)、《書摘》(北京)、《中外書摘(經典版)》(上海)、《中華文化論壇》(成都)等報刊轉載、報導和評論。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先秦兩漢史、近現代學術史以及中國儒學、巴蜀文化研究。

出版圖書

  • 沒有更多了
作者名稱:彭華
作者類型:
作者時間:2005年07月
《馬寅初的最後33年》是2005年07月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彭華。

主要貢獻

主要論文

《說秦人“尚黑”》,《歷史大觀園》(廣州),1989年第10期。
《〈後漢書〉勘誤一則》,《古籍整理研究學刊》(長春),1991年第3期。
《外語——書頁的裝飾》,《社會科學報》(上海),1991年6月6日第三版。
《宗教世俗化的三個層面》,《社會科學報》(上海),1992年6月4日第三版。
《〈史記〉——世界性的巨著》,《華東師範大學校刊》,1991年6月8日。
《佛教藝術在敦煌(節錄)》,《青年史學》第四十一期,1991年。
《佛學的徹悟:亞歷克斯·威曼論文集》(譯文),《青年史學》第四十二期,1991年。
《詮釋學循環的詮釋》[附錄:“詮釋學循環”(譯文)],《青年史學》第四十三期,1992年。
《人類文化的鏡子——讀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青年史學》第四十三期,1992年。
《嵇康的養生觀》,《健與美》(北京),1993年第3期。
《“支那”考綜述》,《中國歷史地理論叢》(西安),1994年第4期。
《名片·歷史·收藏》,《收藏》(西安),1994年第4期。
《少數民族的火葬》,《民族》(成都),1994年第7期。
《話竹》,《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西安),1994年第8、9期(合期)。
《我國古代的胎教之道》,《華夏文化》(西安),1995年第2期。
《紅棗:益氣護膚》,《醫藥與保健》(西安),1995年第3期,第12頁。
《從“史迪威事件”看中美關係》,《宜賓師專學報》,1995年第3期。
《文成公主的死因》,《民族》(成都),1995年第4期。
《禪的智慧》,《智囊》(西安),1995年第6期。
《蓮花東漸 菩提興嬗——試論佛教的中國化》,《宜賓師專學報》,1996年第1期。
《漫談佛教的茶文化》,《普陀山佛教》(舟山),1996年第3期。
《蘇東坡的養生之道》,《華夏文化》(西安),1996年第4期。
《竹林名士與音樂的關係》,《歷史教學問題》(上海),1997年第1期。
《學術研究與西學援引的規範》,《社會科學報》(上海),1997年2月6日第三版。
《文化大師的情懷與世界——讀〈陳寅恪的最後20年〉有感》,《大夏之聲》(上海),1997年4月15日第三版。
《繆斯·密涅瓦的貓頭鷹——電影〈霸王別姬〉隨想》,《研究生界》(上海),1997年10月20日第四版。
《桃木崇拜漫談》,《文史雜誌》(成都),1997年第2期。
《嵇康與〈廣陵散〉》,《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西安),1997年第4期。
《嘯之新考》,《文獻》(北京),1998年第1期。
《百越文身習俗新探》,《四川師院學報》(南充),1998年第1期。
《南宋臨安的瓦市》,《宜賓師專學報》,1998年第1期。
《蘇東坡與禪師》,《禪》(石家莊),1998年第1期。
《蘇軾與佛教人物的交往》,《華夏文化》(西安),1998年第2期。
《葡萄酒在中國》,《尋根》(鄭州),1997年第2期。
《鬥茶》,《尋根》(鄭州),1998年第1期。
《“潤筆”——中國古代文人的稿費》,《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西安),1998年第3期。
《竹筍史話》,《文獻》(北京),1998年第4期。
《“解釋文句”與“討論問題”》,《社會科學報》(上海),1998年6月11日第四版。
《追求學術語言的個性》,《社會科學報》(上海),1998年11月12日第三版。
《重視新材料 重寫學術史》,《社會科學報》(上海),1999年1月28日第四版。
《史學研究如何走出深閨》,《社會科學報》(上海),1999年4月3日第三版。
《黃庭堅與佛教》,《華夏文化》(西安),1999年第1期。
《百仞高崖之上的千古奇觀——中國懸棺葬管窺》,《貴州文史叢刊》(貴陽),1999年第2期。
《殷商名號考》,《殷都學刊》(安陽),1999年第3期。【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一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
《陳寅恪的文化史觀》,《史學理論研究》(北京),1999年第4期。
《陳寅恪“種族與文化”觀辨微》,《歷史研究》(北京),2000年第1期。
《史家與社會:辯護與思索》,《宜賓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1期。
《“殊途同歸”與“同途殊歸”——從思想交融角度看儒學發展的三個階段》,《宜賓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4期。
《先秦“三胡”綜考》,《貴州文史叢刊》(貴陽),2000年第2期。
《歷史上的音樂奇才蔡邕》,《貴州文史天地》(貴陽),2000年第6期。
《唐君毅的中國哲學史研究——關於方法論的討論與比較》,《宜賓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嵇康的音樂成就》,《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西安),2001年第11期。
《天困斯人——陳寅恪為什麼放棄了對佛教的研究?》,《社會科學報》(上海),2002年6月20日第八版。
《“最早的中國人”是誰?》,《社會科學報》(上海),2002年8月22日第八版。
《重視學術規範 發揮史學功能》,《淮陰師範學院學報》(淮陰),2002年第4期。
《“無為”思想發凡——以先秦漢初的儒家和道家為考察中心》,《孔孟學報》(台北),第八十期,2002年。【後改動個別文字和標點,又載:(1)《先秦文學與文化》第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2月;(2)《鐘肇鵬先生紀念文集》,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6年7月。】
《樂舞之原》,《尋根》(鄭州),2003年第3期。
《中國古代的名片》,《尋根》(鄭州),2003年第6期。
《直面“全球化”的中國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思考》,《恆道》第二輯,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
《寶劍的文化意象》,《湖湘論壇》(長沙),第17卷(2004年8月)。
《馬寅初年譜簡編》,《淮陰師範學院學報》(淮陰),2005年第1期。全文收入《現當代學人年譜與著述編年》,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
《燕國的政治制度——戰國時期的官僚機構和封君制度》,《宜賓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
《賀麟年譜簡編》,《思想家》第一輯,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孔子名字新解》,《思想家》第一輯,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孔子的人格魅力——以〈論語〉為考察中心》,《西南民族大學學報》(成都),2005年第11期。
《初任北大校長時的馬寅初》,《書摘》(北京),2005年第12期。
《墨學的流衍及影響——以墨家和道教的關係為考察中心》,《蒙文通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文集》,北京:線裝書局,2005年12月。
《賀麟年譜新編》,《淮陰師範學院學報》(淮陰),2006年第1期。全文收入《現當代學人年譜與著述編年》,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
《古“築”探源——中國古樂器探索之一》,《宜賓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賀麟的文化史觀》,《湖南科技學院學報》(永州),2006年第3期。
《〈華佗傳〉、〈曹沖傳〉疏證——關於陳寅恪運用比較方法的一項檢討》,《史學月刊》(開封),2006年第6期。
《賀麟與唐君毅——人生經歷、社會交往與學術思想》,《宜賓學院學報》,2006年第8期。
《陳寅恪與佛教研究》,《宗教學研究》(成都),2006年第4期。
《和諧社會的建構離不開禮與法——以儒家為考察中心》,《宜賓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論境界與情感——中國儒學的一個向度:從馮友蘭到蒙培元》,《情與理:蒙培元先生七十壽辰學術研討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2月。
《謝無量年譜》,《儒藏論壇》第三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
《王國維之生平、學行與文化精神》,《儒藏論壇》第四輯,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12月。
《“古八德”總論》,冠於《“古八德”研究與故事新解》(八冊)每冊之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年12月。5.5萬字。
《佛教倫理的“儒學化”》,《社會科學報》(上海),2010年4月22日第五版。
《試論佛教倫理與道教倫理的“儒學化”》,《西華大學學報》(成都),2010年第2期。
《蘇軾與禪師的交遊》,《蘇軾研究》(眉山),2010年第3期。
《王國維與巴蜀學人》,《淮陰師範學院學報》(淮陰),2011年第3期。
《“同情的理解”略說——以陳寅恪、賀麟為考察中心》,《儒藏論壇》第五輯,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0年;《中國傳統學術的近代轉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孔孟學報》(台北),第九十期,2012年;壓縮稿載《善道》創刊號,四川·成都,2010年7月。
《宋育仁與近代蜀學略論》,《歷史教學問題》(上海),2011年第2期。
《蘇軾與禪師的交往及其影響——兼論蘇氏蜀學與三教會通》,《宋代文化研究》第十八輯,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0年12月。
《先秦農家與陰陽五行》,《西華大學學報》(成都),2010年第5期。
《名人與口吃》,《文史雜誌》(成都),2011年第1期。
《華陽王秉恩學行考》,《中國典籍與文化》(北京),2011年第3期。
《郭店楚簡研究述評》,《古籍整理研究學刊》(長春),2011年第3期。
《賀麟先生學術年表》,附錄於賀麟:《近代唯心論簡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12月;又附錄於賀麟:《文化與人生》,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10月。說明:《近代唯心論簡釋》、《文化與人生》均屬“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
《王國維〈國學叢刊序(代羅叔言參事)〉箋疏——兼談王國維之死因》,《儒藏論壇》第六輯,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1年12月。
《出土儒學文獻研究》,《中國儒學年鑑》2011總第11卷,《中國儒學年鑑》社,2011年。
《2010年儒學大事編年》,《中國儒學年鑑》2011總第11卷,《中國儒學年鑑》社,2011年。
《儒學文化的三大層面及其當代價值——以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為審察視角》,載《大學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
《博求“三通”:蘇氏蜀學的形神與風骨》,《孔子研究》(濟南),2012年第4期。
《“中國儒學”學科的客觀存在與學科特徵:一項歷史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成都),2012年第5期。
《出土儒學文獻研究》,《經學年報2010年》,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2年6月。
《出土儒學文獻研究論著目錄》,《經學年報2010年》,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2年6月。
《2010年儒學大事編年》,《經學年報2010年》,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2年6月。
《賀麟代表作三種提要》,《善道》“賀麟誕辰110周年紀念特刊”(總第八期),四川·成都,2012年9月。
《〈儒家思想與地域文化〉序》,載曾毅等:《儒家思想與地域文化》,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又載《衡水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
《齊桓公伐戎救燕及其相關問題——以經史為雙重審查視角》,《黑龍江社會科學》(哈爾濱),2013年第1期。
《在歷史與文學之間——看電視連續劇〈趙氏孤兒案〉有感》,《衡水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
《賀麟與蜀學——關於現代蜀學的梳理與思考》,《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南充),2013年第4期。
《章太炎與巴蜀學人的交往及其影響》,《淮陰師範學院學報》(淮陰),2013年第4期。
《中國纏足史考辨》,《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
《〈儒藏·史部〉書院志八種提要》,《湖南科技學院學報》(永州),2013年第11期。
《王國維的學術中國夢》,《文史知識》(北京),2013年第10期。
《王國維〈沈乙庵先生七十壽序〉箋注——兼談王國維與沈曾植之交往與影響》,《儒藏論壇》第七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3月。
《王國維與〈周易〉研究》,《周易研究》(濟南),2014年第5期。【轉載情況:《王國維〈周易〉研究得失互現》,《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北京),2015年第3期。】
《稀世瑰寶毛公鼎》,《上下五千年》(上海),2014年第3期。
《“太一”臆解——關於郭店楚簡〈太一生水〉的一項比較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成都),2014年第6期。
《2010年出土儒學文獻研究綜述》,《西華大學學報》(成都),2014年第6期。
《漢武帝的武功與文采》,《衡水學院學報》,2014年第6期。
《嘉靖與道教關係述論》,《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
《蜀學之形神與風骨綜論——以文史哲或經史子集為考察對象》,《殷都學刊》(安陽),2014年第3期。
《〈圓夢大雅堂〉序》,載駱志勤:《圓夢大雅堂》,北京:團結出版社,2014年10月。
《〈丹稜歷代鄉賢名人詩文賞讀〉序》,載郭文元:《丹稜歷代鄉賢名人詩文賞讀》,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年8月;又載《東坡文學》(眉山),2015年第3期(總第13期)。
《2011年出土儒學文獻研究綜述》,《西華大學學報》(成都),2015年第5期。
《蹴鞠:足球在古代中國》,《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
《文獻大家傅增湘》,《巴蜀文獻》第二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年12月。
《〈謝無量年譜〉訂補》,《儒藏論壇》第十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年12月。
《賀麟譯學大義述——兼與嚴復、梁啓超、王國維、陳康相參照》,《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南充),2016年第1期。
《神秘的三星堆面具》,《上下五千年》(上海),2016年第1期。
《古禮探源——多維視角的綜合考察》,《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長春),2016年第1期。【轉載情況:(1)《古禮探源——多維視角的綜合考察》,《新華文摘》(北京),2016年第6期,第62-65頁。(2)《古禮探源——多維視角的綜合考察》,《歷史學報》(北京),2016年第1期,第205-216頁。】
《展望中國文化“全球化”》,《華夏文明導報》(蘭州),2016年1月28日第A06版。
《孫臏與龐涓的“生死對決”》,《上下五千年》(上海),2016年第5期。
《〈丹稜地方文史雜記〉序》,《大雅藝苑》(丹稜),2016年第1期(總第9期)。
《一代名流謝無量——生平志業、學術成就與蜀學因緣》,《關東學刊》(長春),2016年第7期。
《“神明”臆解——郭店楚簡〈太一生水〉研究之二》,《中原文化研究》(鄭州),2016年第5期。
《詩僧可朋:其人及其詩》,《蜀學》第十二輯,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年。
《中國傳統思維的三個特徵:整體思維、辯證思維、直覺思維》,《社會科學研究》(成都),2017年第3期。【轉載情況:(1)《中國傳統思維的三個特徵:整體思維、辯證思維、直覺思維》,《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上海),2017年第4期。(2)《中國傳統思維的局限性阻礙了近代科學的發展》,《學術界》(合肥),2017年第7期。(3)《中國傳統思維三大特徵:整體、辯證、直覺》,《社會科學文摘》(上海),2017年第8期。(4)《中國傳統思維的三個特徵:整體思維、辯證思維、直覺思維》,《新華文摘》(網路版),2017年第20期。】
《儒家憂患意識述論》,《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期。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儒家民本思想述論》,《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期。
《人倫大經:“五行”與“五常”》,《孔學堂》(貴陽),2017年第3期。
《道術有別:王國維的藝術觀》,《中國美術》(北京),2017年第6期。收入《水中鹽:文化藝術視角下的王國維》,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年。
《古代名人與謇吃》,《文史雜誌》(成都),2018年第3期。
《寶劍與中國文化》,《關東學刊》(長春),2018年第1期。
《“生成”與“變化”——郭店楚簡〈太一生水〉研究之三》,《中原文化研究》(鄭州),2019年第1期。【轉載情況:《“生成”與“變化”》,《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上海),2019年第2期,第202頁。“學術卡片”。】
《賀麟“新心學”認識論述略——以“自然的知行合一觀”為中心》,《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南充),2019年第1期。
《王國維的治學特色與史學方法——以“二重證據法”為考察中心》,《西部史學》第二輯,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
《“我是誰?”——由歐陽鋒的結局說開去》,《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南寧),2019年第3期。
《璀璨明珠——三星堆文化》,《攀枝花史志》,2019年第3期。
《陳寅恪在成都(1943-1945)》,《關東學刊》(長春),2019年第5期。
《“葉嘉別傳”:蘇軾與茶文化》,《中國文化》(北京),第50期(2019年秋季號),2019年10月。
《西川生妙蓮:民國佛教的巴蜀篇》,《地方文化研究》(南昌),2019年第6期。【轉載情況:《西川生妙蓮:民國佛教的巴蜀篇》,《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上海),2020年第2期,第171頁。“專題研究”。】
《清人漢學著作六種提要——兼談清代學術的會通特點》,《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呼和浩特),2020年第1期。
《謝無量傳略》,《儒藏學案》,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20年9月。
《國人取字有講究》,《文史雜誌》(成都),2020年第5期。
《程公說與〈春秋分記〉》,《西華大學學報》(成都),2020年第5期。
《清華簡〈越公其事〉研究述評》,《地方文化研究》(南昌),2020年第5期。
《〈春秋〉“鼷鼠食郊牛角”新解》,《中原文化研究》(鄭州),2020年第6期。
《巴蜀名片:川劇》,《尋根》(鄭州),2020年第6期。
《四川抗戰文化年表》,《成都研究》第二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
《四方之民與四至之境:清華簡〈越公其事〉研究之一》,《出土文獻》(北京),2021年第1期。
《先秦民族史觀鉤沉——兼論周朝“夷夏”之辨》,《思想戰線》(昆明),2021年第2期。【轉載情況:《先秦民族史觀鉤沉——兼論周朝“夷夏”之辨》,《社會科學文摘》(上海),2021年第7期。全文轉載。】
《〈認識金馬河〉序》,《秦皇島日報》(秦皇島),2021年4月12日副刊B3版。
《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丹稜藝文志〉序》,《秦皇島日報》(秦皇島),2021年5月19日副刊B3版。
《〈雙流四千年〉序》,《秦皇島日報》(秦皇島),2021年6月21日副刊B3版。
《求真、明道、唯美的學人年譜——讀〈湯炳正先生編年事輯〉有感》,《中華讀書報》(北京),2021年8月25日第20版。
《丹稜“三彭”名字小考》,《文史雜誌》(成都),2021年第5期。
《俊才彭遵泗:其人及其書》,《巴蜀史志》(成都),2021年第6期。
《近代巴蜀學術掃描:語言文字學》,《志苑集林》第五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年。
《時間性·主體性·創造性——禪宗的現代詮釋》,《西部史學》第七輯,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
《王朝正統論與政權合法性——以商周鼎革為例》,《四川大學學報》(成都),2021年第6期。

主要著作

(一)專著類
1.1、《燕國史稿》,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8月。27.5萬字。【由碩士學位論文《燕地的古族與古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9年。指導教師:謝維揚教授)擴充、修訂而成。】
1.2、《燕國史稿(修訂版)》(上下冊),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3月。39萬字。【書評。(1)朱和艷:《一部區域歷史文化研究的新作——讀〈燕國史稿〉(彭華著)有感》,《大雅藝苑》,2014年第1期(總第7期),2014年5月。(2)惠翔宇:《〈燕國史稿〉(修訂版)評介》,《中華文化論壇》,2015年第1期。】
1.3、《燕國八百年》,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2019年5月第2次印刷。32萬字。【書訊與書評:(1)《一本小書讀懂兩千年前“帝都”大歷史》(湯序波),《中華讀書報》(北京),2018年8月15日第二版。(2)《〈燕國八百年〉——先秦史研究新成果》(湯序波),《貴州日報》(貴陽),2018年8月31日第十五版。(3)《書架掃描·燕國八百年》,《青島日報》(青島),2018年8月20日第十一版。(4)《八百年滄桑之間,道不盡的慷慨——讀〈燕國八百年〉》(謝天開),《文匯讀書周報》(上海),2018年10月15日第六版。(5)《品讀厚重歷史 體味千年文化》,《深圳晚報》(深圳),2018年10月15日。(6)《細敘“燕國”滄桑史——〈燕國八百年〉的物質與精神文明》(薛原),《青島日報》(青島),2018年11月19日第十二版。(7)《二重證據法與燕國史的縱橫書寫——關於〈燕國八百年〉的幾點感想》(邵莘越),《衡水學院學報》,2018年第6期。(8)張天傑:《易水之濱的兩個復仇故事》,《天津日報》,2019年4月1日第11版。(9)《〈燕國八百年〉:雅俗共賞 好讀好看》(湯序波),《寶安日報》(深圳),2019年4月23日C12版。(10)《先秦史研究的新成果——〈燕國八百年〉》(湯序波),《秦皇島日報·副刊》(秦皇島),2019年5月16日第7版。(11)李夏恩:《北京,一座城市的歷史》,《新京報》(北京),2020年9月12日第B12版“書評周刊”。】【被評為“2018年度讀者喜愛的中華書局十佳圖書|人文社科類”之一,《光明日報》2019年“一月光明書榜”上榜書目(《光明日報》2019年1月30日第16版)。】
2、《陰陽五行研究(先秦篇)》(全二冊),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48.7萬字。【由博士學位論文《陰陽五行研究(先秦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4年。指導教師:謝維揚教授)修訂、增補而成。】
3、《忠恕與禮讓:儒家的和諧世界》,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18.6萬字。合著,第二作者。
4.1、《中國文化探秘·先秦篇》,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2010年1月。14.3萬字。
4.2、《中國文化探秘·先秦:文明的曙光》,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2020年6月。15.9萬字。
5、《印川集:蜀學散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4月。37萬字。【書評。邵莘越:《月印萬川:蜀學的上下縱橫——讀〈印川集·蜀學散論〉有感》,《秦皇島日報》(秦皇島),2021年8月18日副刊B3版。】
6、《民國巴蜀學術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21年11月。47.8萬字。
7、《王國維儒學論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11月。65萬字。【選編、點校、整理。】
(二)傳記類
馬寅初全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年10月。29.2萬字。
馬寅初的最後33年》,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7月。21萬字。
《浪子悲客:古龍傳》,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1年3月。22萬字。
《俠骨柔情:古龍的今世今生》,台北:大都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4月(繁體字版)。
揮戈魯陽:金庸傳》,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1年3月。22萬字。第一作者,主要撰稿人。
《漫談金庸:刀光.劍影.俠客夢》,台北:大都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11月(繁體字版)。第一作者,主要撰稿人。
《風華再現:金庸傳》,台北:大旗出版社,2003年8月(繁體字版)。第一作者,主要撰稿人。
(三)選編類
王國維儒學論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11月。65萬字。
(四)普及類
《中國文化探秘(先秦篇):“北京人”的頭蓋骨去了哪裡?》,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2010年1月。14.3萬字。
(五)參編類
《中國古代歷史與文明》第一卷《中國古代文明起源》,李學勤主編,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年4月。7.5萬字。
《國史綱要》,陳勇主編,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5.7萬字。
《中外歷史故事》,陳必祥主編,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1月。4.8萬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