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應時小傳》是明代文學家徐渭創作的一篇傳記。文章開頭僅以數個虛詞,諸如“始以”“既以”“乃”“為”“又”等,使人物“亮相”登場;末節記錄壯士少年“稱霸”的不光彩一筆,非但未減英雄本色,反而讓讀者感到真實可信。作者選取彭應時主要特徵與典型事跡,言簡卻有氣韻,使得一個文武雙全、性格剛直的形象躍然紙上。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彭應時小傳
- 作者:徐渭
- 創作年代:明代
- 出處:《徐文長集》
-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彭應時小傳
彭應時,山陰人,始以文敏為生員。既以俠敗,乃用武,中武科,為鎮撫,又以亢被黜,家居困郁甚。久之,都御史王公忬來鎮浙,知其材,檄使練士。會參將盧鏜自松江擊走蕭顯,公令應時截諸海塘乍浦,為賊所掩,乃奮鬥,被創墮馬死。死之時,猶怪罵其馬前卒促使己脫身走者。應時性聰敏,能詩文,材力武技,一時蓋鄉里中,而馳射尤妙,幾於穿葉。少年時使氣,人莫敢忤。至是,善撫士卒,士卒且樂為之用,而竟以敗死,命也夫!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山陰:今浙江紹興。
- 生員:明清時,凡經過本省各級考試取入府、州、縣學者,皆稱“生員”,俗稱秀才。
- 鎮撫:武官名。
- 亢(kàng):通“抗”,觸犯別人;黜:罷免。
- 困郁:艱難,窘迫。
- 王公忬(yù):王忬,明太倉(今屬江蘇)人,曾以右僉都御史巡視浙閩抗倭。
- 檄(xí):古代官方用來曉喻、徵召等用的文書。
- 參將:武官名,位次於副總兵;盧鏜(tāng):明汝寧衛(今河南汝南)人,曾以參將分守浙東抗倭;蕭顯:倭寇匪首。
- “馳射”二句:語出“百步穿楊”故事,形容射箭或射擊的技術很高明,見《戰國策·西周策》。
- 忤(wǔ):違逆,牴觸。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彭應時是紹興人,早先因為文才敏達被選拔為生員。由於行俠受到挫折,就去學武,考中武舉人,做了鎮撫,又因耿直而遭罷免,閒居在家非常窮困抑鬱。過了好長時間,都御史王忬來主管浙江軍政大事,了解他的才幹,傳令讓他訓練軍士。正遇參將盧鏜從松江打跑了蕭顯,王忬就命令彭應時在海塘乍浦堵截,被賊兵襲擊,彭應時奮力作戰,受傷落馬而死。死的時候,還責罵催促他脫身逃跑的馬前卒。彭應時生性聰敏,善寫詩文,才幹武藝,在當時鄉里首屈一指;而騎馬射箭尤其精到,幾乎能在百步之外射穿所瞄準的樹葉。年輕時發起脾氣來,無人敢惹;到帶兵時,卻很關懷士兵,士兵們也樂意為他效力。誰知竟會戰敗身死,這就是命么!
創作背景
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在匪首蕭顯率領下自吳淞口入侵,在江浙一帶橫衝直撞,燒殺搶掠。就在這時,彭應時應浙江巡撫王忬之請出來幫助訓練軍士,並直接參加戰鬥,後死於乍浦之戰。作者徐渭生平頗閱兵法,也曾直接參與抗倭鬥爭,他少年時與彭應時是武友,曾經跟隨他習過劍術,為此寫下這篇小傳。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篇文章是徐渭為紹興同鄉彭應時所寫的小傳。小傳雖不長,僅二百餘字,卻將彭應時的生平、事跡、人物性格鮮明地刻畫了出來。文章首先述及彭應時的籍貫經歷。敘述文字簡潔、明快,絲毫不拖泥帶水,使人對彭應時的文才、武功以及耿直的性格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來,寫彭應時被委以重託,堵截逃竄的倭寇蕭顯,這是文章的重心。作者在這段文字中並沒有渲染彭應時怎樣與敵搏殺及搏殺的壯觀場面,而只是寫到他“為賊所掩,乃奮鬥,被創墮馬死。死之時,猶怪罵其馬前卒促使己脫身走者。”極簡短的文字,卻將一位忠心報國,誓死與敵搏殺,慷慨就義的英雄形象呈現在讀者面前。作者以傳神之筆刻畫人物,使人物有血有肉、活靈活現,令人可敬可佩、可歌可嘆。
最後一段文字,作者記其少時逞強,人人懼怕及後來帶兵時,愛惜士卒,士卒“樂為之用”事。惡是惡,善是善,惡善分明。少時的逞強、逞霸,已被他的善行取代,這便使人物的形象更為豐滿,益發使人感到真實可信。最後一句“命也夫!”流露出作者對彭應時不幸遇難的深沉嘆惋。
名家點評
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教授陳雪軍:“文章不足二百字,卻將人物寫得如此生動傳神,由此可見徐渭駕馭文字的能力。此文記人抒情,感情充沛。”(《明清名家小品精華》)
作者簡介
徐渭(1521年—1593年),初字文清,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青藤道士,明代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年二十歲為生員,屢應鄉試不中。曾入浙閩總督胡宗憲幕府,參與謀劃抗倭軍事。後一度發狂,自殺數次未死。有《徐文長全集》《徐文長佚稿》《南詞敘錄》及雜劇集《四聲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