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巴中平昌縣鳳凰觀彭家嶺桅桿前有一對單斗六角石桅桿。桅桿座南向北,水桶般粗的堅硬圓石柱聳立在方形石基之上,從基座底部計算石桅桿高約近8米,整個石桅桿圓石柱似乎是一整體打制,石桅桿從下到上三分之二處,有一斗形石雕。肅穆莊重頗為壯觀,桅桿頂端尖狀(因年代已久,被樹枝打斷了),石桅桿和石斗的雕刻都較為細緻,打磨光滑, 彭家桅桿基座為六角樣式。據考證,桅桿多在家族宗廟,屋前或陵墓前豎立,一般高約5至6米,最高可達10餘米,底座分四角、六角和八角等樣式,秀才底座鑿成四角,舉人為六角,進士和四品官位以上的為八角形狀。這對桅桿表明彭氏家族出了位舉人。該石桅桿現在保存至今有兩根,是“彭氏”家族老屋門前遺存。另外家族老墳墓地也有一對,但在文革時期已被毀壞,花岸溝始祖彭祖支墳前原有一對,也在文革時期毀壞了一根,現存一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彭家桅桿
- 地點:四川省巴中平昌鳳凰觀
- 性質:單斗桅桿
- 高:約8米
基本介紹,背景,價值,
基本介紹
在四川省巴中平昌縣鳳凰觀彭家嶺桅桿前有一對單斗六角石桅桿。桅桿座南向北,水桶般粗的堅硬圓石柱聳立在方形石基之上,從基座底部計算石桅桿高約近8米,整個石桅桿圓石柱似乎是一整體打制,石桅桿從下到上三分之二處,有一斗形石雕。肅穆莊重頗為壯觀,桅桿頂端尖狀(因年代已久,被樹枝打斷了),石桅桿和石斗的雕刻都較為細緻,打磨光滑, 彭家桅桿基座為六角樣式。據考證,桅桿多在家族宗廟,屋前或陵墓前豎立,一般高約5至6米,最高可達10餘米,底座分四角、六角和八角等樣式,秀才底座鑿成四角,舉人為六角,進士和四品官位以上的為八角形狀。這對桅桿表明彭氏家族出了位舉人。該石桅桿現在保存至今有兩根,是“彭氏”家族老屋門前遺存。另外家族老墳墓地也有一對,但在文革時期已被毀壞,花岸溝始祖彭祖支墳前原有一對,也在文革時期毀壞了一根,現存一根。
背景
桅桿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產物,古時候一旦考取了功名,就可以在自家大門左右對稱地建造兩根桅桿,每根桅桿之上可以套斗,而且套斗的數量是很有規矩的,如果是考中了舉人,只能套一個斗,稱作“單斗桅桿”,如果考中進士,就可以套二個斗,稱為“雙斗桅桿”,即民間說法是:一斗為舉人,二斗為進士。據考證,桅桿多在家族宗廟,屋前或陵墓前豎立,一般高約5至6米,最高可達10餘米,底座分四角,六角和八角等樣式,秀才底座鑿成四角,舉人為六角,進士和四品官位以上的為八角形狀。桅桿底座以八角為上等,桿身圓形,桿尾漸收,旗桿石一般是為秀才表功,石桅桿的原型是筆。
價值
巴中歷代都崇文重教,耕讀傳家,力求讓子弟“知書達禮”“才高八斗”,在科舉時代,家族中倘若有人考取進士,除在祠堂大門或廳堂上高懸“進士及第” 的匾額外,還要在祠堂或周圍屋門前豎立石桅桿,以示榮耀並激勵後人讀書進仕成才立業,石桅桿代表著科舉功名。石桅桿是榮譽,莊嚴和威武的一種標誌。石桅桿它有顯示榮耀和激勵後人讀書進仕的作用。作為古代科舉文化的實物遺存“姜家桅桿”這個保存基本完好的石桅桿,巴中市境內能夠完整保存下來的石桅桿已十分少見,將有助於進一步研究巴中市科舉文化,家族文化等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