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壽莘

彭壽莘(1872—1947),平度城裡人。1916年任北洋軍主力第三師補充一旅旅長。1920年7月,直皖戰爭中任第十四混成旅旅長。1922年5 月任暫一師師長,為戰勝奉軍起了重要作用。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時,任直軍第一路軍總司令。戰後隱居,深居簡出。1947年病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彭壽莘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平度城裡
  • 出生日期:1872年
  • 逝世日期:1947年
人物簡介,生平經歷,個人榮譽,人物故居,

人物簡介

彭壽莘(1872年—1947年),字子耕,山東平度人。天津武備學堂畢業。曾充北洋軍管帶。1922年任第十四混成旅旅長,旋擢第十五師師長兼直隸軍務幫辦,駐軍灤州(今灤縣),隸直系。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為討奉軍第一路總司令,與奉軍激戰於山海關,因驍勇善戰,有“刺兒彭”之稱。後隱居北京。抗日戰爭時,曾拒絕擔任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一職。1945年秋,平度城解放後,他被邀為平度縣民主政府特邀參議員。1947年病逝於家鄉。彭壽莘被收入《中國人名大辭典》(歷史人物卷)、《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 。

生平經歷

1916年,任補充一旅旅長。1919年,隨吳佩孚南下岳州、衡陽,逐漸成為直系軍中的重要將領。
1920年7月直皖戰爭中,直軍取勝,他升任第十四混成旅旅長。
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時期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時期
1922年5月,第一次直奉戰爭時,他任暫一師師長,為戰勝奉軍起了重要作用,作為直軍全權代表之一與奉軍簽訂了停戰協定。1923年5月,升任直軍主力第十五師師長,授乾威將軍銜,率軍駐守冀東,以山海關為界與奉軍對峙,成為曹錕吳佩孚最為倚重的高級將領。他素以驍勇善戰和為人剛正聞名軍中,人稱“刺兒彭”。當時軍需部門剋扣軍餉、拖欠供應是平常事,唯對彭部不敢拖欠。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彭壽莘被吳佩孚任命為第一路軍總司令兼前敵總指揮,他親至山海關前線督戰。正當他率軍在九門口與直軍激戰時,直軍第三路軍總司令馮玉祥在北京發動政變,導致直軍全線潰敗,曹錕下野,吳佩孚由海道南逃,彭壽莘自此退出軍界,開始了長期的隱居生活。
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日本侵略者多方拉攏原北洋軍中高級將領與其合作,對彭壽莘也以軍政要職相許,彭壽莘斷然拒絕,後為了避開日本人的不斷糾纏,毅然離開北平返回平度故里。
1945年秋,抗日戰爭勝利後,彭壽莘以開明士紳身份被邀為平度縣抗日民主政府特邀參議員。
1947年,彭壽莘病逝於故里。

個人榮譽

彭壽莘任軍政要職時,重視選拔人才,樂於獎掖後進。駐軍冀東灤州、通縣期間,約束部眾、軍紀嚴明,尊重知識,重視文教,與當地民眾相處頗好,灤州士民為他立記功碑,塑戎裝銅像,匾題“名將風流”。當其晚年,在民族危亡的關頭,毅然保持了可貴的民族氣節。
彭壽莘被收入《中國人名大辭典》(歷史人物卷)、《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

人物故居

彭壽莘故居原建於平度城舊縣署東街,即原察院街,建國後改為紅旗路。為北方典型四合院式建築,坐北朝南,是其被授予乾威將軍時改建而成。原客廳額為“耕莘堂”,富有伊尹耕於有莘之野的含義,東首曾有一幢二層青磚小樓,鄉人慣稱“彭家樓”。還有一座重檐卷棚式木製結構明暗兩層的涼亭。1985年平度市區規劃時僅將上層涼亭遷建於博物館院內東側。涼亭長9.85米、寬5.75米、高9米,其中台基高1米,面積56平方米。故居由正廳、東西廂房、大門等建築物組成。四合院東西長23.8米、南北寬16.2米,其中正房5間,長15.7米、寬6.2米、高8米,面積97平方米;東西廂房各3間,長8.5米、寬4.3米、高7米,面積37平方米。1997年遷建於現河植物園內北端,並改為坐南朝北。
彭壽莘故居彭壽莘故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