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演變,自然演變,人為演變,位置境域,水文特徵,流域特徵,地質地貌,氣候,自然災害,資源狀況,生物資源,旅遊資源,歷史文化,傳說故事,湖區習俗,湖區人物,歷史事件,社會生活,湖區經濟,湖泊管理,
形成演變
自然演變
當夏季雨水較多時,特別是山洪暴發時,源頭大路港來水和西荊河水頂托倒灌,湖泊水位提高,湖面廣闊,大量泥沙湧入湖中。風浪扑打湖岸,泥土被水浪帶入湖中,湖泊灘涂慢慢向湖中侵蝕。加上地表徑流帶來泥沙,使湖底自然增高,沿湖湖岸緩慢向湖心推進、包圍,彭塚湖逐年變淺變小。
人為演變
北湖西側靠近毛李鎮高興八組,湖中有個小島,名“五家崗”,面積6.7平方千米。
1952年,沙洋黃土坡農場在五家崗建立七中隊,開發五家崗,圍湖造田。
1953年,漳湖院農場七中隊在彭探湖、南湖(嚴家湖)、宋湖出口處圍湖1.83平方千米。
1954年大水,五家崗全部被淹,農場七中隊被迫遷至黃土坡。
1955年冬,荊門縣毛李鄉高興村組織勞力,在南起王家崗,北至荷花村傅家嘴修築一條長2.2千米圍堤,圍坑面積40平方千米,用來養魚,後改為種稻穀。
1971年冬,李市區大文公社和後港區毛李公社聯合開發彭塚湖,雙方萬名勞力,在南起殷家河、北至荷花大隊傅家嘴、從彭塚湖湖心挖築“一河兩提”圍提長7千米,形成同心坑140平方千米、許院坑93.3平方千米和彭3湖境186.7平方千米農田。
1973—1975年,黃金大隊(今南嶽村)再次組織勞力在彭塚湖和南湖(嚴家湖)交匯處圍境53.3平方千米,高興大隊圍完13.3平方千米。這些圍境部分養魚,部分改種蓮藕、湘蓮、水稻。
1973—1982年,大批城市知識青年下放農村。毛李公社就把下放來的知識青年集中安置在彭塚湖創辦知青農場。
1983—1993年,毛李公社(鎮)又創辦集體漁場,後承包給專業戶經營。
1968年1月,南嶽村組織全村勞力圍墾南湖,在南嶽一組至江新三組間攔湖築壩4000米,圍境面積186.7平方千米。同年、毛李小公社在南湖剩餘湖面創辦南湖漁場,面積200平方千米。
南湖和宋湖間有一道低矮民境堤。
1963年,魯店公社組織全社勞力加高低矮民院堤,在灘地開挖魚池66.7平方千米創辦宋湖漁場。
1972一1977年,宋湖周邊許場窪、馬陷溝注、萬家注、萬家河相繼圍墾,築壩3050米,圍湖面積58平方千米。
位置境域
彭塚湖位於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毛李鎮與官壋鎮交界處,北臨官壋鎮同心村、許院村,南濱毛李鎮高興、南嶽村,西靠毛李鎮江新、葉灣村,東部緊依西荊河;南湖北靠南嶽村,南臨江新、雙店、洪山村,西濱江新、毛李村,東抵西荊河;宋湖東臨殷河、借糧湖村,西抵洪山村,南靠借糧湖村,北依農副隊和南湖堤。湖泊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2°32'11",北緯30°29'10"。
1952年築堤,將河(西荊河)、湖(彭塚湖)分開,把彭塚湖水從龍用山橋下引入殷家河,經潛江市支家嘴眩流入西荊河。
1971年冬至1972年5月,彭塚湖圍墾分割後,水面面積縮小至5.51平方千米,相應容積1701萬立方米。
1972年後北湖改稱彭塚湖。湖泊集水面積225.0平方千米,現為西荊河蓄洪區,也可直接分蓄長湖洪水。
水文特徵
彭塚湖主要接納大路港來水和承扭長湖、西荊河分蓄洪任務。大路港發源於曾集鎮安窪水庫上游山溪,稱西港,曲折向東南流經千擔灣、李家坪、曾家巷、公議場下完子,與支流東港匯合後名大路港,再向東流經傅家場至三星場注入彭塚湖,河道長47.6千米。北湖湖底高程28.20米,最大容積1432.18萬立方米,常規容積716.09萬立方米;原有水面面積3.58平方千米(1954年1月調查),現有水面面積2.7平方千米。南湖湖底海拔高程27.30米,正常水位29.8米,容積576萬立方米,最高水位30.68米(1980年7月),容積1139萬立方米;最低水位28.02米(1997年6月),容積167萬立方米。宋湖湖底海拔高程27.60米,正常水位29.90米,容積409.4萬立方米;最高水位30.58米(1980年7月),容積888萬立方米;最低水位28.43米(1979年2月),容積98.5萬立方米。
20世紀60年代以前,彭塚湖水質清澈透底,水生生物豐富多樣。1971年冬,荊門縣後港區毛李公社和李市區大文公社開發彭塚湖,開挖一條中心溝將彭塚湖一分為二,圍墾成魚池和稻田。人們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魚藥,以追求最大經濟效益,使湖水水質惡化:1971年為Ⅰ類水質,1981年變為Ⅱ類水質,1982年承包經營後,水質逐漸變為Ⅲ類;2010年前後水體變為Ⅳ類水質。
從2010年起,當地政府積極採取措施、加大投入整治:一方面修建沼氣池,無害化處理牲畜糞便;另一方面,針對湖泊養殖大量投放化肥、魚藥的狀況、在新一輪簽訂承包契約時,明確規定只準投放經過配方的漁用飼料,進行生物養殖,杜絕化肥、魚藥養殖。隨著農機補貼政策實施,湖區農戶購置配套的農用機械代替耕牛,減少耕牛糞便污染,分散畜禽養殖逐漸被生態農牧養殖有限公司取代。部分牧場、農場、公司建有大型沼氣池,無害化處理牲畜糞便。利用軸流泵、充養機等補充更換水體,控制泛塘,全湖水體正逐漸變清,2013年,水質V類,輕度富營養。
2012年,湖北省“一湖一勘”,因母湖彭塚湖被官擋、毛李二鎮全部開發為魚池、農田,“一湖一勘”只對其子湖南湖和宋湖實施勘測。
流域特徵
地質地貌
彭塚湖地勢北高南低,系崗坡地過渡到平原湖區邊緣,以崗嶺坡地類型為主。西、北部丘陵綿延起伏,海拔高程40—50米,地面坡度大多在10°—15°。地貌類型屬剝蝕堆積崗地和漢江洪泛沖積平原。土壤大部分由第四紀黏土構成,崗、方、沖發育明顯。湖區周邊大面積成土母質為第四紀黏土,湖泊沿岸分布著近代河流沖積物土層。土壤主要為黃棕壤和瀦育型水稻土。水稻土是黃棕壤經過近代自然演化,長期耕整熟化發育而成,包括瀦育型水稻土和沼澤型水稻土。黃棕壤是分布較為廣泛的土壤,水稻土約占湖區周邊土壤面積的70%。
氣候
彭塚湖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6.4℃,極端最高氣溫40.0℃(1959年8月23日),極端最低氣溫-15.2℃(1955年1月)。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677小時,最多年日照時數2240小時(1959年),最少年日照時數1439小時(1982年)。多年平均無霜期260天,最長無霜期291天(1968年),最短無霜期244天(1979年)。年均降水量950.8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610.3毫米(1954年),年最小降水量667毫米(1960年)。
自然災害
彭塚湖地勢低洼,是有名的“水袋子”,歷史上洪澇災害頻繁。從清順治十一年到宣統三年(1654—1911年),257年間特大洪游災害13年次,其中漢江潰口、決堤5次,長江潰堤6次,漬水內澇2次。民國時期,彭塚湖發生大洪游災害6次,其中特大災害兩次。新中國成立至2013年的64年間,湖區11年發生大洪災,平均5年一遇。1950年、1954年、1964年、1980年、1983年災情嚴重。
彭塚湖區清順治五年至光緒二十七年(1648—1901年),發生特大旱災10次。民國時期,大旱7次。1949—2013年,湖區遭到乾旱15次。1966年後,雖水利設施逐漸完善配套,但因乾早持續時間長,無水源補給、仍造成多次災害。
資源狀況
生物資源
彭塚湖水面開闊,氣候適宜、日照時間長,湖底泥層營養物質豐富,有利於全湖及周邊水生植物群落髮育,有高等植物8科19屬28種。
彭塚湖浮遊動物和底棲動物種類較多、包括原生動物、輪蟲、枝角類、橈足類、搖蚊幼蟲、蜻蜓幼蟲等;底棲無脊椎動物常見種類有普通表殼蟲、滾動陷毛蟲、角突臂尾輪蟲等;底棲動物主要以軟體動物為主,常見優勢種類有中國圓田螺、三角帆蚌、圓橫珠蚌、背角無齒蚌;還有許多水生動物,如蝦類、貝類等;兩棲類動物主要有中華大蟾蜍、湖北金線蛙、澤蛙等,均為省重點保護動物。爬行類動物主要有烏龜,中華鱉、壁虎、各種蛇類。
彭塚湖是沙洋縣主要產魚區,魚類資源豐富,主要養殖魚類有青魚,草魚、鯉魚、鱖魚、鯽魚、烏醴、鰱魚、鮎魚、黃顙魚及各種翹嘴鮊。
彭塚湖鳥類資源主要有野鴨、白鷺、鷺鷥、鴛鴦、斑頭雁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
旅遊資源
荊家城遺址位於毛李鎮傅黃村四組,為新石器時期遺址,距今6000—6500年。遺址西倚一座自然土崗,名望子台,東、南、北三方為平坦農田,遺址處在高出三面農田8米左右平崗上、像一座平地拔起城池,當地人稱之為“荊家城”。遺址呈長方形,面積3萬平方米。城址四面有門,分別為東城坡、南城坡、西城坡和北城坡。其中,東、南、北三面早期為低洼地帶,似為護城河,城西南護城河上曾築墩設橋,供人通行。在遺址地表採集到磨製的石斧、錛、鑿、紡輪、鼎足、豆足、壺形器等。遺址內涵主要為大溪文化。
2002年11月7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荊家城遺址”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沙洋縣人民政府修建“荊家城遺址”碑刻立於遺址處,以示保護和紀念。
民國三十年(1941年),在江漢湖區的刁汊湖邊楊葉背新陳灣,李先念、陳少敏領導的新四軍鄂豫邊部隊,籌建豫鄂邊區建設銀行第一印鈔廠(簡稱“邊幣廠”)。民國三十年(1941年)底,印鈔廠搬入荊門市境內李市鎮李家台。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月1日)後,印鈔廠從李市鎮李家台搬至彭塚湖中一個小島上(今沙洋縣毛李鎮南嶽村磨子岡),印刷鈔票面值貳角、伍角、壹元、貳元、叄元、伍元、拾元。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印鈔廠轉移到大洪山繼續生產。
歷史文化
傳說故事
宋湖西南邊有一個沖凹,地名叫馬陷溝。相傳,明朝年間,魯家灣孫財主餵了一匹棗紅母馬。一天,放牧場上空出現一條攪水的烏龍。攪水間,棗紅馬正在吃草,烏龍與之交配,生下一匹龍頭馬駒,後來由放牛娃呵護長大。再後來這匹幼馬脾氣暴烈,只讓放牛娃放牧,其他人都不敢近前。訊息傳到朝廷,朝廷派人來徵收這匹烈馬。放牛娃聽到後發愁了,雙臂抱著幼馬的頭大哭、決定帶馬逃走。幼馬也低頭流淚、表示同意。於是,放牛娃立即騎著幼馬從魯店嶺上往北飛奔。由於奔跑太急,幼馬前蹄陷入深溝不能自拔。朝廷的人在後面拚命追趕,趕到深溝前,卻不見人和馬。原來,在朝廷的人趕到前,人和馬早已隨一陣白煙騰空而去。“馬陷溝”由此得名。
嚴家湖周邊,傳說每逢八月十五日夜晚,有福氣的人能看到月花開放。月花開放之時,會出現一道金光,金光中閃現出一位白鬍子老公公,笑容可掬地問你需要什麼,當你回答需要什麼時,你就會得到什麼。為此,湖區的人們多少年多少代人每到中秋,家庭主婦就會準備好祭拜月神的供果、香案,準備好一家人賞月時的副食。當皓月升空時,主婦就帶領全家的女兒、媳婦和小孩、裝香、髮蠟,跪拜月神。末了,全家人圍坐一起,一邊吃著湖中采來的新鮮蓮蓬、菱角,一邊講著傳說故事,望著圓月,等待著月花(華)開放時,月亮公公出來滿足各自的心愿。有一位老太婆等到月花開放那一刻,她正在吃炒麵,連忙用手抹掉掛在下巴的炒麵,正準備回答說出自己的願望時,金光不見了。第二天早晨起床,老太婆長了一滿臉白花花的鬍鬚,原來是月亮公公看見老太婆在摸下巴,以為她要鬍鬚,所以就滿足了她的心愿。
湖區習俗
結婚、生小孩辦喜事忌白喜紅、辦喪事則從白忌紅。給朋友寫信忌用紅色字型、用紅墨水寫信有絕交之嫌。
停喪忌貓在遺體邊走過或停留,特別是黑貓。停喪在家,要將貓關住忌餵五爪(趾)豬。
傳說這些牲畜都是不祥之物。忌收養從外地跑來的豬,有“豬來窮,狗來富,貓子來了守倉庫”之說,即收養外來(流浪)狗、貓可以發財,收養外來豬(流浪)會使主人受窮。
石砸歌(號子)
手把石呃高高抬,石砸落地土成岩;提壩築得實又結,防治洪水不受災。
漁歌(歌謠)
彩霞映在湖水中,魚群藏在水草中;哥哥划船妹敲傲,魚兒魚兒快集中。一陣梆子一群魚,手拉漁網勁不松;捕滿一筐又一簍,捕魚歸來樂融融。
白蓮藕白又嫩(山歌)
白蓮藕喲白又嫩,好像情妹女兒身;情哥看你不眨眼,路人見你回眸盯。
荷花出水朵朵鮮(小調)
荷花出水朵朵鮮、荷花愛藕藕愛蓮。乾妹妹,去年想你到今年。
荷花愛藕生得白,藕愛荷花紅艷艷。乾哥哥,何時我倆結姻緣。
菜芽子開花(田歌)
菜續子開花黃又黃,我向姐姐借十樣:一借姐的迷魂陣啦,二借姐的響叮噹,三借姐的叮噹響,四借姐的忘魂湯、五借姐的肉包子,六借姐的駕'枕,七借姐的枕駕夢、八借姐的過陰床,九借姐的燙刀石,十借姐的救命王。
湖區人物
李建良(1910—1988年)沙洋縣李市鎮鄧州人。民國二十年(1931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8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時期、參加第三、四、五次反圍剿鬥爭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齊會戰役和百團大戰、米冉戰鬥。解放戰爭時期,參加平綏、晉南、汾孝、太原、隴東戰役。新中國成立後,任陸軍第26軍政委1955年,授少將軍銜。1982年5月,經中央軍委批准,享受正兵團職待遇。1983年,被選為湖北省第四屆政協常委。1988年3月21日,在武漢逝世。骨灰安放在洪湖烈士陵園。
歷史事件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大早,災民食樹皮。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六月、長江潰決萬城至御路口堤20餘處,兵民淹斃無算,田鄉田廬盡沒、溺人畜不可勝紀。水溢彭緣湖。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大早,長湖乾痙,行人可涉湖而過。
清宣統元至二年(1909—1910年),漢江沙洋段連續兩年堤潰,水人彭塚湖―長湖一線。
民國十七年(1928年),特大旱災從清明至處暑無透雨,湖泊大部乾涸,行人可涉湖而過,水田全部無收,湖底種上芝麻、棉花、粟谷,略有收成。丘陵地區,大部外出逃荒討米,湖區兼以茭角、蚌殼為生。農村呈現淒涼悲慘景象。
民國二十年(1931年),長江漢江發大洪水,荊江大堤沙溝子潰口,沙洋乾堤潰口,兩江水漫淹彭塚湖。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特大洪澇,長江多處潰堤,沿湖受災,顆粒無收。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大旱,7—9月無雨,稻禾大部枯萎,秋收三成。
1953年,春、夏連旱,86天未下雨,塘堰乾痙,田禾枯萎。
1954年,連綿暴雨,江河堤潰,彭塚湖水位陡漲1.52米,沿湖農田被淹沒,顆粒無收。
1959—1961年,連續三年大旱,糧食大面積減產,部分農田顆粒無收,人民生活極度困難。
1972年8—10月,90天大旱,湖水枯涸,抗旱缺水源,糧食減產;李市區大文公社和後港區毛李公社聯合開發彭塚湖。
1973年,毛李公社在彭塚湖圍境創辦“知青農場”。
1980年7月17日凌晨,下暴雨135毫米,彭塚湖積洪成災,湖間作物及精養成魚損失殆盡。
1997年6月6日,彭塚湖區日降水量284毫米,支家嘴水閘吐水不及全湖區被淹沒。
2011年4—6月,彭塚湖遭遇50年一遇乾旱,湖區周邊廣大農戶打井,解決人畜飲水問題。
2013年3—6月,百日未降透牆雨,彭塚湖區遭遇300年未遇的春旱,各村、組、農戶,組織機械打井,以解農業、人畜飲水燃眉之急。
社會生活
湖區經濟
1982年後,彭塚湖區走上多種經營發展經濟道路,鎮辦、村辦企業,個體工商業戶逐步發展到256家。湖區除農牧漁業以外,周邊還有沙洋縣銀花鞭炮有限公司、沙洋縣長湖製衣有限公司、沙洋固威製衣有限責任公司等支柱企業。
彭塚湖農牧漁業主要有精養漁場、生態農牧業和稻蝦養殖等。
彭塚湖精養漁場有精養魚塘250口,面積146.7平方千米,年產四大家魚2200噸;溫室鱉養殖棚2萬平方米,年產鱉30噸;稻蝦混養23.3平方千米,湘蓮套養龍蝦20平方千米,蓮藕套養龍蝦16.7平方千米,年產農蝦50噸,稻穀50噸,湘蓮200噸,蓮藕400噸。年總產值5500萬元,利稅275萬元。
華薺產於沙洋縣毛李鎮(毛李、魯店、蝴蝶3個片13個村),高峰時總面積達866.7平方千米,每平方千米產45千克,總產量3.9萬噸,總產值7800萬元。毛李華薺具有個大、質脆、味甜、皮薄,水分足等特點,暢銷省內武漢市、周邊地市及河南、湖南、廣東等省,深受消費者青睞。
藜蒿早在明朝初年,荊門州官每年在清明節前後,組織鄉民採挖野生藜蒿,作為貢品進貢到南京朝廷,這一禮俗延續600年。新中國成立後,湖邊野生藜蒿自生自滅,人們自采自食。1993年,藜蒿作為“菜籃子工程”重點項目,向當地農戶推廣,並在湖邊光芒、新燈,青年、西荊河、沈橋等村大面積種植,彭塚湖邊李市鎮成為藜蒿專業生產大鎮。2000年,李市鎮成立沙洋縣小李子藜蒿協會,組織農戶發展藜蒿種植,2013年發展到666.7平方千米,每平方千米產39噸.年總產2.6萬噸。年總產值4160萬元,平均每平方千米增收3萬元成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主打產品。
省道107瞄集段至毛李9.8千米,毛李至潛江積玉口鎮11.5千米,毛李至江陵習家口14.2千米。3條縣道與毛李鎮相連。彭塚湖區通村公路有毛南水泥路(毛李至南嶽)6千米,毛高油渣路(毛李至高興)1.5千米,高彭水泥路(高興至彭塚湖至南嶽國小5.9千米);魯洪路(魯店至洪山村五組)3千米,借糧湖村和尚店至殷河村龍尾山橋4千米。湖區5條通村公路20.4千米,晴雨通車延伸到田間地頭。
湖泊管理
1949年起,彭塚湖一直由當地政府管理。
1957年,荊門縣開始在各區政府配備1名水利幹事。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後,各公社設1名水利員。
1975年12月撤區並社後,公社成立水電組、配幹事1名,技術員和職工3—5人,管理區配1名水利員,負責轄區水庫、湖泊及抽水機站等水利設施管理。
1979年後,改革水利管理體制,水電組更名為水利管理站。
1997年,毛李鎮政府拍賣湖泊經營權,南湖和宋湖由經營權所有者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沙洋縣水產局漁政監察大隊依法施行養殖許可證管理;打擊非法捕撈(電,毒、炸、密網);湖泊禁投化肥、農藥;鼓勵濾食性養殖;每年9—12月,禁捕小龍蝦苗;每年4月1日至6月30日,漢江流域實行休漁期。
2013年,彭塚湖防汛抗旱,湖區水利設施建設,水政、水資源由沙洋縣毛李鎮水務管理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