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扎(邳州紙塑獅子頭)

彩扎(邳州紙塑獅子頭)

彩扎(邳州紙塑獅子頭),江蘇省邳州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邳州紙塑獅子頭是一種民間彩扎藝術樣式,據記載,邳州紙塑獅子頭的製作起源於明代,它集雕塑和繪畫於一體,同邳州民間的舞蹈、繪畫、泥塑等地方藝術根脈相連。邳州紙塑獅子頭主要用於民間舞獅表演,有各種形制和大、中、小多種型號,可以適應不同舞蹈套路和動作的需要,其形態結構略呈梯形,造型誇張,生動傳神,五官以彩色勾勒,鮮艷明亮,對比強烈,用色借鑑傳統木版年畫並模仿傳統戲曲臉譜,體現出北方彩扎藝術粗獷豪放、詼諧幽默的特點。

2008年6月7日,彩扎(邳州紙塑獅子頭)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6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彩扎(邳州紙塑獅子頭)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江蘇省邳州市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編號:Ⅶ-66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造型特點,色彩特徵,紋樣特徵,製作工序,材料道具,製作步驟,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據史料記載,邳州紙塑獅子頭來源於邳州民間傳統的舞獅子,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明嘉靖十六年(1537)《邳州志》等史籍對邳州鄉會獅子舞的演出有這樣的記載:“春日賽會,鳴鑼擊鼓作巨象、獅子、竹馬、蹴鞠之戲,冶容妖服,游演州閭。”清代邳州貢生黃奮基的《觀鄉會俚詞》中也有這樣的描寫:“獅子、竹馬歡快雄健,落子、蓮湘輕捷多姿,獨桿轎、大頭和尚詼諧幽默,博得人人開口笑。”在描寫獅子舞的詩中他寫道:“前頭獅子一聲吼,東倒西歪人亂走。果然大小盡如狂,相習成風今已久。”
彩扎(邳州紙塑獅子頭)
邳州紙塑獅子頭
民國後,由於戰亂和自然災害,邳州鄉會會班逐漸減少,獅子舞活動日漸沉寂,從事邳州紙塑獅子頭製作和表演的藝人也日漸減少。
改革開放後,邳州市城鄉民眾文化生活日益活躍,獅子舞重新興盛起來,從事邳州紙塑獅子頭的藝人又日漸增多,紙塑獅子頭的製作技藝也有了創新和發展。

文化特徵

造型特點

邳州紙塑獅子頭造型誇張,外部輪廓呈梯形結構,不塑耳朵,齊嘴頭,稱“青蛙嘴”,下巴底裝紅色或綠色長須(紅須為公獅,綠須為母獅),其額間有九項,大小不一,勾塗有各種紋樣,五官主要用顏色勾勒,以紅、綠、黑、黃、白色為主,配有染成紅、綠色的白苘或麻質鬚髮。在造型上,邳州紙塑獅子頭的鼻子也有獨特的風格,其鼻根深陷,猛然翹起的碩大鼻頭占了面部的1/3,具有一定的張力,與寬大的額頭相對,粗看齜牙咧嘴,一副猙獰面目,但細細看來,又覺其猙獰而不凶,且其中含有一種幽默滑稽之感,威武中透出一種憨態。
彩扎(邳州紙塑獅子頭)
邳州紙塑獅子頭

色彩特徵

邳州紙塑獅子頭的用色借鑑傳統木版年畫並模仿傳統戲曲臉譜,其多運用高純度、高對比度的顏色,每一個顏色都有其相對應的寓意。獅子頭的主色是紅色,寓意為辟邪、紅紅火火、有生命力;與紅色形成對比色的是綠色,寓意希望、和諧、健康、蓬勃向上;黃色和紫色寓意智慧、信心和神秘、高貴;黑與白,寓意為嚴肅、力量、深沉和樸素、寧靜。

紋樣特徵

邳州紙塑獅子頭的面部勾塗有各種裝飾紋樣,展現出邳州民間手工藝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如邳州紙塑獅子頭的面頰周圍添加了相對稱的祥雲紋樣,增加了大自然中具象的自然形態的精神內涵;在獅子頭上方的三個凸點上還有蓮花紋樣的裝飾,寓意“連登太師”;獅子頭牙齒上方還有水波紋的裝飾紋樣,寓意“共融共生”。

製作工序

材料道具

製作邳州紙塑獅子頭的原料主要有:粘土、桃膠、漿糊、竹片、桑皮紙、草紙、硬板紙、白苘、黃麻、染料、油漆染料、滑石粉、沙紙、肥皂、花椒、明礬、金屬鈴。
製作邳州紙塑獅子頭的用具主要有:雕塑刀、鉗子、錐子、手鑽、染鍋、刀、大針、染棒、毛筆、刷子、線繩、鐵絲。

製作步驟

邳州紙塑獅子頭的製作分為做模、紙塑、彩繪、勒邊和扎須五個步驟。
彩扎(邳州紙塑獅子頭)
邳州紙塑獅子頭
做模,又叫做泥胎。即用不裂的粘土在地面上塑出半立體的獅子頭。
紙塑,泥胎曬乾後表面蒙一層襯紙(或刷一層滑石粉),然後將漫泡過的桑皮紙(又叫牛皮紙),加漿糊一層層貼上到模子上,厚度約3~5厘米,曬乾後即可從泥胎上取下一個單色的獅頭外殼。
彩繪,又叫上彩,先用乳膠稀釋調滑石粉塗於外殼表面以求光潔,然後上彩。顏料主要是用漆。漆繪優點堅固、耐久、鮮亮。一般多以紅、黃、綠、白、黑五色。紅色打底,分別施以其它色,畫出花紋。
勒邊,即以竹開片,厚度相等寬約半寸,用鐵絲穿扎於獅頭周圍,另扎一與上顏面同大的半圓形竹圈,並襯以紅布,作為獅嘴的下盤(下頦),與上顏面系在一起,便形成了上下開的獅嘴。
扎須,也叫扎毛。用邳州當地產的白苘或紅麻,染成紅、黃、綠三色,分別剪成長短不同尺寸,扎於獅頭周圍。短者約20公分,扎在頭頂,作為毛髮(此地叫“威”)。長者約50公分,扎於下盤,作為鬍鬚(此地叫“擺”)。然後以小鈴數個繫於其間,擺動起來,叮噹作響兩眼用紙或布做成眼球(也可用蛋殼),繫於獅頭眼窩之中,可左右轉動。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邳州紙塑獅子頭歷史悠久,具有蘇北地方特色和民間工藝特色,它與傳統的民間舞蹈――舞獅有著密切關係,是舞獅的道具,從獅子頭面具的發展能夠折射出民間獅舞及民間面具藝術的發展軌跡,因此,它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歷史研究價值。
彩扎(邳州紙塑獅子頭)
邳州紙塑獅子頭
邳州民眾把邳州紙塑獅子頭看作吉祥、避邪之物,從而成為家庭中的觀賞裝飾品,具有民俗價值。
傳承狀況
隨著各種現代娛樂形式的出現,傳統獅子舞等民間舞蹈被逐漸邊緣化,因而用於獅子舞的紙塑獅子頭面具需求量也日益減少。為了生存,許多藝人被迫放棄了邳州紙塑獅子頭這項手藝而改做他業。
傳承人物
石榮聖,男,1957年1月出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彩扎(邳州紙塑獅子頭),江蘇省邳州市申報。
保護措施
為了保護邳州紙塑獅子頭,邳州市做了大量工作:對紙塑獅子頭和傳承人情況進行了全面的普查,建立了項目藝術檔案、藝人藝術檔案;制定了切實可行的保護計畫;組織開展舞獅活動;在繼承紙塑獅子頭傳統技藝的同時,研發新產品,擴大獅子頭的套用範圍;組織紙塑獅子頭參加各種民間藝術展覽、展演,擴大獅子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彩扎(邳州紙塑獅子頭)
邳州紙塑獅子頭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邳州市文化館獲得“彩扎(邳州紙塑獅子頭)”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邳州市文化館獲得“彩扎(邳州紙塑獅子頭)”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90年,邳州紙塑獅子頭在“江蘇省民間美術博覽會”中獲得優秀作品獎。
1992年,邳州紙塑獅子頭在“北京第二屆中國民族文化博覽會”中獲得二等獎;同年,在“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展”中獲得金獎。
重要展覽
1993年,邳州紙塑獅子頭在美國舉辦的“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展”中展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