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製作工藝,食品特色,歷史起源,
製作工藝
製作坨坨肉的選豬極有講究。豬、牛、羊、雞都可製作坨坨肉,然以仔豬坨坨肉最有名氣,一般習慣上也是指坨坨豬肉。特別講究的人家,要選用按照傳統放牧方式自養的、涼山地方品種烏金豬的仔豬為原料。這種豬的肉質比較好,少是飼料餵養無污染,因是放養的豬的肌肉較為緊密結實,而豬多以山上的高寒植物為主食,肉質也帶著高山上的醇香。
去毛和砍塊也特別。屠宰後的豬直接放在地上,用草堆放其上燒烤,將體外豬毛燒光,這時豬皮也燒黑,彝族人就將其刮乾淨,但是可見其皮呈現黃褐色,又再燒刮,直到較為乾淨,此時聞著也有了肉香,這也是彝族坨坨肉的前期加工的特別之處,俗稱燒毛豬,彝族中也有燙肉毛豬,但以燒毛豬為主。之後再開膛剖肚,將內臟處理完畢,將整豬砍成數塊,再將肉砍成扁方形的肉坨坨,大牲畜砍得較大,仔豬肉砍得較小,大的超過六七兩,小的也有二三兩重。但大多的地方款待客人以大為敬,自家和本家人食用則要小一些。
食品特色
放調料看似最簡單,但是卻非常重要。彝族人一般在小簸箕中拌以鹽就行了,反映出過去物質極大匱乏時原始飲食習慣,是最純正的坨坨肉。但許多在地方還要加辣椒、花椒,在一些地區習慣採用炒的方式在熱鍋中拌和以上調料,以增加香味。但是坨坨肉本身要求是盡顯豬肉本色,不要太多的太複雜的調味品,就是放在也要儘量少一些。
歷史起源
逢年過節,或貴客登門,主人要殺雞宰羊甚至殺豬待客。同時,殺牲不用刀,殺雞鴨用手捏死,殺羊、豬則用木棒等捶擊頭部,於是俗稱打牲,或曰打羊、打豬。有趣的是,宰殺之前,主人要請客人先驗看牲畜,以示主人的城意和對客人的尊敬。烹煮時,主人把剁成拳頭大小的肉塊下鍋燉煮。吃起來又鮮又香,十分可口。因肉塊似砣,又因用手托著吃,故曰砣砣肉。
彝民嗜酒,男女老少皆能飲酒,彝族人民喝酒時,常先把酒倒進大碗裡,一個人喝一口遞給其他人,大家依次輪流喝著這一碗酒。於是,人稱彝家這種喝酒方式為轉轉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