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教育

彝族教育,彝族人口 6572173 人(1990 年),主要聚居在雲南、四川、貴州、廣西,以四川涼山、雲南楚雄和紅河等地區最為集中。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分 6 種方言。原有一種音節文字,史稱“爨文”或“韙書”。1980 年,國務院批准頒布在原有彝文基礎上制定的“彝文規範方案”,在四川省涼山州試行。1949 年前,大小涼山彝族地區處於奴隸制社會,經濟文化落後,教育以言傳身教為主,基本上無正規學校教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彝族教育
  • 所屬民族:彝族
明清期間,封建統治者採取“開文教於夷疆”的“懷柔”政策,彝族地區開始接受漢文化教育。但教育對象僅限於彝族上層統治者的子女,彝族民眾大多是文盲。彝文也只是被少數畢摩(祭司)所掌握。清末民初,西方天主教、基督教先後傳入彝區。傳教士在西昌、彌勒、路南、威寧等地修建教堂,興辦學校。1918年, 教會在威寧彝區開辦崇德國小,許多彝族知識分子都曾在此讀過書。1929—1946年,涼山地區建立西康省立第二邊疆師範學校,學生 90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約 20人;西昌縣伊斯蘭健生中學,學生 250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130人。還建立國小 39所,少數民族學生 1800多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四川、雲南、貴州的彝族地區先後開辦一批民族國小、民族中學、民族師範學校。1951年,威寧縣建立第一所民族國小——四十五國小。1952年, 涼山地區有國小 698所、國中 8所、高中 3所。1957年楚雄州有 20所寄宿制民族國小。同時,中央民族學院西南民族學院貴州民族學院等先後設立彝語教學研究機構。1978年後,國家為彝族地區制定特殊政策,發展彝族教育事業。恢復和增設寄宿制民族中國小;在中專、師範以及高等院校開辦民族班、預科班;優先安排山區學校的修繕經費;從內地抽調漢族教師去彝區辦學,採取優惠政策,鼓勵大、中專畢業生到彝區從事教育工作,優先解決山區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推行《彝文規範方案》,實行雙語教學等。彝族地區基本實現區有寄宿制民族學校,縣有民族中學,州有民族高中、民族師範,各類中專有民族班,師專有民族預科班,初步形成彝族教育體系。1989 年底,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有國小 3566所,少數民族小學生 115373人;普通中學 185所,少數民族中學生 15142人;職業中學 17所,在校學生 3996人;中等專業學校 9所,普通高等學校 3所,成人高等學校 2所;有高中、國中、國小教職工 25133人,其中少數民族 5934人;310所學校辦有寄宿制民族班 789個,在校中小學生 288812人,占全州少數民族在校中小學生總數的 22.08%,畢業寄宿制學生有 46059人。有農村成人教育培訓中心 4個,農民文化技術學校 24所。涼山州已編譯出版國小全部學科和國中、中師部分學科的彝文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料 128種,發行 200餘萬冊。有 329所國小、58 所國中、6所高中設彝語文課,使用雙語學習的民族中小學生有 35453人, 占少數民族中小學生總數的 27.16%。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有幼稚園 164所,少數民族幼兒 9517人,占在園幼兒總數的 27.3%;國小 5242所, 彝族在校生達 112596人,占在校生總數的 25.61%,占少數民族在校生的46.85%;普通中學 194所,彝族在校生 21525人,占在校生總數的 21.83%,占少數民族在校生的 54.60%;農業職業中學 23所,彝族在校生 1185人,占在校生總數的 15.52%,占少數民族在校生的 55.29%;中等專業學校 6所,彝族在校生 1155人,占在校生總數的 25.17%,占少數民族學生的 52.9%;技工學校 7所,彝族在校生 201人,占在校生總數的 5.65%,占少數民族在校生的 39.48%;師範專科學校 1所,彝族在校生 96人,占在校生總數的 12.12%, 占少數民族在校生的 39.18%;成人中等學校 18所,成人高等學校 5所,其中也有相當數量的彝族學生。各級各類學校的彝族專任教師 4455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 15.6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