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左腳舞

彝族左腳舞

彝族左腳舞,彝語稱“咕遮”,古名墮左腳。道光年《定遠縣誌》稱:“謂墮左腳,蓋以左腳先起故也”。左腳舞是彝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以娛人、交往、健身為目的,以歌、舞樂活動為內容,並包含了彝族人民對天、地、日、月、火、虎、原始、自然崇拜及諸多文化表現形式的代表性傳統舞種。左腳舞產生於2000多年前土著彝族時期的原始社會。經漫長的人類社會發展歷程,形成相對固定的左腳歌舞樂跳法和唱法。左腳舞等為表現形式的彝族左腳舞文化,千百年來深受牟定彝家兒女所喜愛。

2008年6月7日,雲南省牟定縣申報的“彝族左腳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序號:670 Ⅲ-7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彝族左腳舞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批准文號:國發 〔2008〕 19 號
  • 申報地區:雲南省牟定縣
  • 遺產編號:Ⅲ-73
  • 遺產類型:傳統舞蹈
歷史淵源,藝術特色,傳承現狀,

歷史淵源

左腳舞,是彝族的傳統舞蹈。左腳舞有1000多年歷史,早在康熙41年(1702年),就有左腳舞最早的文字記載。左腳舞傳承千年經久不衰,是目前雲南彝族人聚集區流行最廣、影響最深的彝族舞種,被譽為彝族文化的活化石。
左腳舞,又稱“打跳”、“跳歌”、“跳腳”、“迭腳”、“跳左腳”,廣泛盛行於楚雄彝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區,各地雖然叫法各異,跳法各具特色,但形式基本相同。牟定境內的左腳舞,主要以彝族倮倮頗、列頗兩大支系的跳法為代表,俗稱“跳左腳”、“跳腳”,但凡彝家喜慶婚娶,吉事禮俗,傳統節日,農閒時節,人們便會自發地少則幾人數十人,多則百人上千人,圍著篝火或是圍起圓圈,跳起左腳舞,小伙子們粗獷地彈起龍頭四弦,姑娘們則放聲高唱左腳調,盡情歡跳,通宵達旦。境內規模較大的跳腳活動首推一年一度的傳統三月會,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清康熙《定遠縣誌》載,三月二十八日,城外南郊東嶽宮(廟)四萬遠近商賈漢彝買賣衣具貨物,至四月初三方散。至晚,男女百餘人,吹葫蘆笙、彈月琴、吹口弦,唱彝曲,環圍跺左腳,至更余方散。
牟定左腳舞2008年入選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數百年來每到農曆正月十六和三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天或有人家娶妻嫁女,夕陽西下之時,遠遠近近的彝族和其他民族民眾不邀而到,彈起龍頭弦子,男女和聲或齊聲唱起左腳調,手牽手、肩並肩,圍成一個個幾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圓圈,歡跳左腳舞。伴著錚錚作響的弦音,和著高亢清脆的歌調,他們時而蹉腳閃腰,時而折步跌腳,時而甩腿對腳,時而擺手轉身,舞步整齊統一,舞姿輕盈健美。《彝族民間歌舞——左腳舞》由《高山頂上茶花開》、《莫給小妹白等著》、《彝山松毛綠茵茵》、《青菜心白菜苔》、《我們團圓在今晚》、《曇華山好地方》、《阿哥阿妹跳腳來》、《趕會調》、《小哥小妹去玩耍》、《歌唱豐收年》等十個曲目組成。 牟定,左腳舞的故鄉。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是民族傳統盛會"三月會",屆時,既是彝族歌舞的海洋,又是商貿活動的熱浪。

藝術特色

左腳調節奏明快,通俗易懂,純樸自然,表現力豐富,為高八度聲腔演唱,清脆悅耳,高亢熱烈,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牟定縣境內共整理出廣泛流傳的左腳調有300多首,其中,彝族祝酒歌的代表《喜歡不喜歡也要喝》為左腳調的代表曲目。

傳承現狀

左腳舞是彝族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標誌,蘊涵了彝族社會發展歷史及生活方式等全部深層的文化積澱,是目前彝州流行最廣,影響最深的彝族物種,被譽為彝族文化的活化石。左腳舞文化節是一項融文化活動、旅遊活動、學術活動、經貿活動於一體的大型地方性節慶活動,其起源於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三月會”。
逢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這三天,牟定境內外的成千上萬彝、漢、苗等各族民眾穿上絢麗的節日盛裝不約而同來到縣城趕節,他們一起手拉手,肩並肩,圍起數十個大圓圈,伴隨著錚錚作響的四弦聲和清脆悅耳的左腳調聲跳一起歡快的左腳舞,時而閃腰跌腳,時而拆步合腳,舞步整齊統一,氣氛非常熱烈。夜晚,則燃起篝火,圍火而舞。整個牟定縣城成為了歌舞的海洋,場面十分壯觀。對於多數彝族青年男女來說,趕三月會的目的就是跳左腳舞合談情說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