彖辭易

彖辭易

四千年前,夏啟廢除堯舜禹《禪讓制》,竊天下為家族所有,
增設家族宗廟祭祀,首創人分等級的《夏禮制度》。朝廷每遇大事,
必按禮數於太廟祈禱占卜。從此,“廟堂”成為“社稷”代名詞。
政治,經濟制度的本質變化,必然造成文化內容的改變。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尊,卑,貴,賤”內容,由此產生。
夏代官方刪除了《伏羲易》表示“變易”的太極圓,僅保留固化的
八個三爻圖形,作為占卜工具,強化占卜研究。從此,
伏羲易〉在官方失去了探索宇宙奧秘的哲學意義,
變成自欺欺人的單純“占卜”了。
後來,占筮者將“八占”重疊,發展為“六十四占”(當時
尚無“卦”字),並配占辭,即《彖(tuan四聲)辭易》,
古稱《連山易》。
《彖辭易》提倡“象什麼?”思維。例如,“密雲不雨”等
含含糊糊的比喻,模稜兩可的半截話,充滿《彖辭易》。
習慣於“象什麼?”思維,毀滅了“是什麼?”的求真務實思維。
這是一切裝神弄鬼者需要的人文環境。玄奧的“占卜辭句”,
製造了人間“鬼神世界”。
甲骨文的“人”字,是一個跪著的人身簡圖,頭很小。
甲骨文的“鬼”字,將“人”的頭部擴大,裝入亂七八糟的東西。
這個“鬼”字造型,直白的告訴人們:把簡單的事物,搞得玄奧
繁雜,其中必有鬼魅。同時,也告訴學易者:懂得雲山霧罩
模稜兩可的“玄生鬼”原理,才能進入占卜之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