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齒黃耆

彎齒黃耆(學名:Astragalus camptodontus Franch.)為豆科黃芪屬的植物,為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國大陸的雲南、四川等地,生長於海拔2,500米至3,500米的地區,多生長於石灰岩石上以及山地牧場。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變種,

形態特徵

根褐色,較粗而長,直徑4-4.5毫米。
莖多數,纖細,外傾或平臥,長20-50厘米,散生白色短伏貼毛或近無毛。
羽狀複葉有15-21片小葉,長3-3.5厘米;葉柄長3-5毫米,連同葉軸散生白色短毛;托葉分離,三角狀披針形,長3-4毫米,被疏毛;小葉狹長圓狀倒卵形,長4-10毫米、寬2.5-5毫米,先端圓形,基部鈍形,上面無毛,下面散生或疏被白色伏毛。
總狀花序生1-7排列密集的花,長5-10厘米,連同總花梗疏被白色短毛;總花梗長3-7.5厘米;苞片線形,長3-4毫米,先端漸尖,疏被毛;花梗長1.5-2毫米;小苞片長約2毫米;花萼鐘狀,長7-8毫米,散生短伏毛,萼筒長約3毫米,萼齒鑽形,長4-5毫米;花冠淡綠黃色;旗瓣寬倒卵形,長14-16毫米,瓣片近圓形,長9-10毫米,寬約10毫米,先端微缺,基部突然漸狹,瓣柄長約5毫米;翼瓣長約13毫米,瓣片長圓形,長8-9毫米,寬3-3.5毫米,先端鈍形,瓣柄長約4毫米;龍骨瓣長約14毫米,瓣片狹倒卵狀長圓形,長10-11毫米,寬約4毫米,頂端具紫斑,瓣柄長4-4.5毫米;子房有柄,無毛,柄長3-3.5毫米,柱頭具簇毛。
莢果膨脹,卵狀長圓形,長約2厘米,先端鈍,無毛,具橫網脈,假2室,含4-5顆種子,果頸不露出宿萼外。
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2500-3500米的石灰岩石上或山地牧場。

分布範圍

產於四川西南部(稻城)、雲南西北部(中甸、麗江、鶴慶、洱源)。
模式標本采自雲南浪穹燕子岩(洱源至鶴慶間)。

變種

麗江黃耆(變種)(植物研究)
var. lichiangensis (Simps.) K. T. Fu in Acta Bot. Bor. -Occ. Sinica 6: 57. 1986.——A. lichiungensis Simps. in Not. Roy. Bot. Gard. Edinb. 8: 113 et 253. 1915; K. T. Fu in Bull. Bot. Res. 2 (1): 122. 1982. ——A. rockii Marq. et Airy-Shaw in Kew Bull. 1927: 250. 1927.
本變種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羽狀複葉的葉片較大;托葉長超過5毫米;小葉片也較大;花萼常被黑褐色伏貼毛,萼齒鑽形,長6-8毫米,較萼筒長;子房含多數胚珠(種子腎狀圓形,長寬各1.5-2毫米,綠褐色,具暗黑色斑點)。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產四川西南部(木里)、雲南西北部(麗江)。生於海拔3000-3300米的林間草地、林緣、林下及草叢中。模式標本采自雲南麗江
編者觀察了大量采自雲南麗江的本種標木發現其小葉和萼齒變異較大,且與彎齒黃耆頗近似,故決定將麗江黃耆降為彎齒黃耆的變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