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實驗診斷

實驗室檢查是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診斷的一項重要依據。有關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的實驗室診斷項目極多,而臨床需要迅速確診,因此其實驗診斷選擇反映凝血酶、纖溶酶生成試驗和反映止血、凝血功能的篩選試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實驗診斷
  • 臨床意義:是DIC診斷的一項重要依據
實驗室檢查,臨床意義,

實驗室檢查

1.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的篩選試驗
(1)凝血酶原時間(PT):縮短或延長3秒以上,或呈動態變化。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延長10秒以上。
(3)纖維蛋白原(Fg)定量:L或呈進行性下降,或>4.0g/L。
(4)血小板計數:<100×109/L或進行性減少。
(5)抗凝血酶(AT)含量:DIC前期可正常,其他時期均有不同程度減少,或進行性減少。
2.繼發性纖溶亢進的實驗標誌
(1)D-二聚體(D-D):DIC前期可正常或升高,其他時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2)血漿魚精蛋白副凝試驗(3P試驗):DIC前期伴繼發性纖溶時可呈陽性,後期可呈陰性。
(3)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FDP):DIC前期可正常,其他時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3.其他試驗
(1)纖維蛋白肽A(FPA):升高。
(2)凝血酶-抗凝血酶複合物(TAT):升高。
(3)凝血酶原片段1+2(F1+2):升高。
(4)纖溶酶-抗纖溶酶複合物(PAP):升高。
(5)優球蛋白或稀釋全血凝塊溶解試驗:溶解時間延長。
(6)α2-抗纖溶酶測定:含量升高。
(7)血漿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活性下降。
(8)外周血塗片、破碎計數、畸形紅細胞百分比:外周血塗片可見破碎紅細胞,畸形紅細胞百分比上升。

臨床意義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實驗中部分簡單易行的檢測項目(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纖維蛋白濃度、纖維蛋白相關標誌物)結合患者病史及臨床表現,依據國際血栓和止血協會(ISTH)標準對DIC進行評分,可較為規範及標準的診斷、評估DIC。上述實驗中FPA、TAT、F1+2、PAP的分子生物學診斷敏感性過高,陽性結果同臨床DIC符合率差,多用於DIC前狀態的診斷。外周血塗片紅細胞形態觀察,破碎紅細胞計數、畸形紅細胞百分比對慢性DIC診斷意義較大。DIC實驗診斷不僅具有診斷及鑑別診斷意義,同時通過實驗室檢查對一些指標進行動態監測可了解病情,輔助治療決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