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寧公路

彌寧公路從大理州彌渡縣至普洱專區寧洱鎮,於1951年11月開工,1953年元旦,毛路全線通車,歷時一年零兩個月。在普洱專區境內,彌寧公路從景東縣鼠街(現安定鄉)至普洱縣寧洱鎮,從無量山和哀牢山脈中間穿過,途經景東、鎮沅、景谷、普洱4縣,全長372公里。彌寧公路是思普地區交通史上的一塊里程碑。彌寧公路的建成,結束了思普地區沒有公路的歷史,為思普區經濟建設打通了北大門,溝通了滇西和大理、臨滄等地區的聯繫,支援了國道昆洛公路建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彌寧公路
  • 開工時間:1951年11月
  • 通車時間:1953年元旦
  • 全長:372公里
  • 所屬地區:中國雲南
簡介,過程,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修築彌寧公路,舉全區之力,支援彌寧公路建設,為思普發展經濟,培養人才作出了貢獻,修築彌寧公路的五條基本經驗,

簡介

彌寧公路的建成,是思普區廣大人民民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萬眾一心、迎難而進,排除萬難、勇於創業的結晶,它不但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還創造了不朽的“彌寧精神”,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過程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修築彌寧公路

彌寧公路是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修築的,當時對內清匪反霸,對外抗美援朝,經濟上百業待興,國家正處在困難時期。修建前省里批准的是以運送工人、物資支援昆洛路的馬車路標準的交通工程。根據當地發展的實際,中共普洱地委、專署決定改為修單行汽車路,每公里造價3000多元,路面寬3?5米,每隔100─500米,修一個讓車道。地委、專署從各縣抽調幹部職工400餘人,駐普洱中國人民解放軍39師也抽調了部分幹部支援公路。從景(東)、景(谷)、鎮(沅)、普(洱)、墨(江)、思(茅)發動民工27300多人參加築路。?
彌寧公路由於造價低,工具簡單,從測量到開工,從開工到通車,都是爭時間搶速度,工作都很艱苦。1951年6月至11月就完成測量任務,當時分為兩個測量隊,測量隊員早出晚歸,有時連飯都吃不上,有時一邊搬家,一邊還要測量,白天測量後,當晚要把圖紙趕製出來。在施工中劃為15個工程段,組建35個大隊,1個技工隊,1個工兵連(中國人民解放軍39師),1個勞改隊進行施工。築路工具主要是十字鎬、鋼釺、大錘等,其他工具鋤頭、砍刀是民工自帶的,或是技工隊(鐵匠房)用手工製造及修理的,沒有什麼機械工具,只有民工自製的木質獨輪車。炸藥是民工用“一硝二磺三木炭”的土辦法製造的,沒有雷管和引線,民工用棉紙包炸藥裹在竹片上用炭火引爆,施工中還“發明”了用柴火把岩石燒至高溫,再澆冷水使其熱脹冷縮破裂的“爆破”辦法。砌涵洞和擋牆沒有水泥,就燒石灰紅土代替,碾壓路面是手工打成的大石滾筒,由人力用繩索牽引碾壓,施工員用的水準儀也是用竹子和針水瓶自製成的。進入5月以後,開始在河中打樁進行水上作業,這是架橋任務中最艱苦最繁重的體力勞動,為了搶在洪水到來之前把橋樁打好,實行輪番作業晝夜施工,清晨和夜間河水冷得刺骨,施工的幹部戰士只得喝幾口烈酒後再下水作業。?
築路領導機構“建委會”,工作人員近百人,在築路期間,都是沿公路線借用舊公房辦公,有的辦公室和宿舍就在一起。“建委會”機關報《築路通訊》,是用手工油印的,用一塊木板和一片舊膠鞋底或芭蕉皮作印刷工具,晚上照明都是香油燈,需要趕工作時點盞汽燈。領導幹部下工段檢查指導工作,也是腳蹬草鞋、肩掛背包,奔走在公路沿線來回指揮。?
大隊幹部和民工都是風餐露宿,工棚都是用樹丫作支柱,搭上橫桿,用稻草和茅草蓋起來的,床是用樹枝條和竹笆搭的,墊的是稻草和茅草,蓋的是羊皮和蓑衣。雨季外邊下大雨,裡面下小雨,有時無法入睡,大家只好乾脆起來,燒著大火,唱歌跳舞到天明,又繼續出工,他們說“住的是望月房,睡的是響鈴床,蓋的是絲綢被”。為了避寒,都是幾個人同睡一床,俗稱“朗敞鋪”,翻身時要約著一起翻,叫做“統一行動”。隊上用的碗勺買不到,就用竹子節來做碗、勺和洗臉盆等。由於省政府用以工代賑的辦法來修彌寧公路,所以民工的待遇很低,國家只是利用沿線多年積存的“死角糧”作報酬,每完成一個土方付給兩斤大米,另給一斤大米作為菜金,吃的也就很簡單、粗糙,蔬菜主要是南瓜、洋絲瓜、乾板菜、蘿蔔絲,半個月吃一次肉。在 分配時,一伙食團採取有幾個民工,就切幾塊肉,開飯時一人發一塊,有的捨不得一餐吃完,留一半下餐再吃。雨季天有時遇到山洪暴發,交通阻塞,糧食運不到,只好煮稀飯,摻野菜充飢,但是大家工作情緒仍然高漲,任勞任怨,挖路不息。? 以穿的來說,穿的很破爛,有的民工衣服破爛不堪,吃飯時不敢蹲著,只能端著飯碗站在一邊吃,洗衣服只能利用休息時間到山箐里躲著,把衣服洗曬乾穿起回來。至於被蓋更成問題,有的民工就只帶來一件羊皮掛或一床蓑衣,有的時候地氣潮濕,就用羊皮作墊單,用蓑衣作被蓋,並作為白天遮體的衣服、夜間取暖的被蓋,當時有的連蓑衣羊皮掛也沒有,就採用山上的火繩樹纖維製成被子,這項“發明”,《築路通訊》還當作經驗加以宣傳推廣。?
就醫療條件而言,思普區曾是有名的“瘴癧之地”,當時“建委會”設有一個直屬衛生所,下邊一至二個工程段設有一個衛生所,使用西醫西藥。大隊基本上以草醫為主,一般疾病吃草藥,重病才到衛生所診治。到了後期,各隊病號增加,直接影響到民工的健康,中共普洱地委書記兼彌寧公路工委書記張鈞到省里向有關部門反映,才撥給一卡車藥品,也是唯一得到的一車成藥。由於環境艱苦,醫療條件困難,因而疾病較多,有的民工在修路期間不幸病故和犧牲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工兵連也犧牲了兩位戰士。民工死亡的,當時規定每人發給家屬撫恤金40元,主要依*當地鄉村政府做好安撫善後工作。?

舉全區之力,支援彌寧公路建設

彌寧公路的建成,普洱、景谷、鎮沅、景東縣的縣委、政府和老百姓有一半的功勞,如果沒有老百姓的大力支援,是不能完成任務的。當時,開挖修彌寧公路的30多個大隊,27000多民工,以一人一月吃20公斤糧食計,一月要吃糧540噸,一年零兩個月,總計7560噸糧食,按當時運輸水平一車拉3噸,要拉2520車,但當時是沒有車子運輸的,全*景、景、鎮、普洱老百姓背馱肩挑送到公路沿線糧店,供給民工。以老百姓一個背馱肩挑30公斤概算,要合252000人次運送糧食。還有吃的蔬菜,也需要大量人力運送或沿途供給。民眾省吃儉用,支援公路建設,種出蔬菜寧肯自己不吃或少吃,送來支援公路建設。過年過節,各縣各區的老百姓派出慰問隊,趕著豬牛,挑著臘肉香腸,餌塊粑粑,糯米粑粑到公路沿線慰問幹部民工,介紹後方生產情況,民工家屬生產有困難的,發動民眾幫助生產,促使民工安心築路。?
為了完成築路任務,駐普洱中國人民解放軍39師派電影隊沿路放映抗美援朝戰鬥片慰問,當時廣大民工第一次看到電影,教育鼓舞作用很大。“建委會”機關報《築路通訊》,經常刊登國內外新聞和廣大幹部民工中湧現出來的先進人物,先進經驗,以鼓舞士氣,發動民眾,努力完成築路任務。前方後方大家都團結一致,萬眾一心,共同奮鬥,才完成了建築彌寧公路任務。?
從開工到通車,歷時一年零兩個月,在極度艱難的條件下,築路幹部和民工以最短時間,最快速度,最高效率完成築路,這在築路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思普人民和駐軍為彌寧公路的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為思普發展經濟,培養人才作出了貢獻

彌寧公路通車所帶來的效益,就當時來說,對支援昆洛公路的建築起了很大作用,把景、景、鎮三縣“死角糧”和豬、牛、羊等主副食品源源運出來支援昆洛公路建設和滿足地委、行署機關所在地的需求,改善了物資供應條件,從而對景、景、鎮的經濟發展也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從長遠利益來講,對加強普洱專區與大理州、臨滄地區的聯繫和交流以及對邊疆建設,發展邊疆民族經濟都起著很大作用。通過築路建設還為國家機關、國營、集體企事業單位培養、輸送了一大批幹部和工人,經過艱苦築路這一大熔爐的鍛鍊,使幹部提高了思想和業務水平,並從民工中發現積極分子,推薦到國家機關的幹部100多人,後來有的擔任科級、處級幹部,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骨幹,還輸送了幾百民工到思普鐵廠、地區一建司等地直工交企業當工人,有的參加了修築勐海至臨滄公路建設。?

修築彌寧公路的五條基本經驗

(一)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組織一個強有力的領導班子,是完成彌寧公路建設的關鍵?
當時,中共普洱地委書記張鈞同志兼任彌寧公路工委書記,景、景、鎮三縣縣委書記兼任工委委員,彌寧公路“建委會”范如椿、楊相才、唐流、平富昌參加工委委員;普洱專署專員方仲伯兼任彌寧公路“建委會”主任,副專員謝芳草、唐登岷兼任副主任,景、景、鎮三縣縣長和39師參謀長郭志偉等為建委會委員。地委第一書記和專署專員親自主持制訂計畫和方案,張鈞指派部隊幹部支援公路建設,並派一個工兵連參加架設威遠江大木橋。派出一個衛生隊支援公路建設,派出部隊電影隊慰問幹部民工,親自到省向有關部門要求追加經費和要藥品,並要求施工中碰到什麼困難和問題,由當地黨委和政府幫助解決。?
(二)加強政治思想工作,是完成彌寧公路建設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
政治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務,就是把當時的政治形勢和任務緊密地聯繫起來,調動幹部民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克服一切困難,千方百計完成築路。?
聯繫當時面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形勢,彌寧公路工委和建委提出:“多挖一個土方就等於多消滅一個美國鬼子”,築路就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實際行動。還提出挖“翻身路”:共產黨領導我們推翻了“三座大山”,得到了政治翻身,但是經濟上還沒有得到翻身,要得到徹底翻身,只有挖通公路,發展生產,才能儘快富裕起來,過上幸福生活。使築路工作同民眾的切身利益緊密地聯結在一起。這兩個口號,當時在廣大幹部和民工中進行廣泛反覆的宣傳,深入人心。政工處選定第5大隊創造了許多新經驗,湧現出許多模範人物,如當時在全路頗有名氣的李國恆小組,該小組最出名的蘇大媽,當時是民工中年齡最大(60歲),是個軍屬,她人老心紅志堅,以路為家,對民工如親生子女,善於編唱山歌,以山歌教育鼓舞民工士氣,深受民眾歡迎和愛戴。李國恆小組完成生產任務最好,創造最高紀錄,每工完成8個土方。圍繞提高工效,工委和建委號召向李國恆小組學習,開展大隊與大隊、中隊與中隊、分隊與分隊、個人與個人競賽活動。規定評比的條件、時間。評比的條件是:1、完成任務好;2、安全衛生好,工傷事故少,病人少;3、改進工具愛護工具好;4、團結互助好;5、參加文藝活動好。個人天天評,分隊10天評,中隊一月評,大隊季度評,工段半年評,“建委會”一年召開一次勞模表彰會。1952年春,“建委會”在景東縣城召開了全路勞模表彰大會,表彰先進集體10個,先進個人35人。1952年冬,普洱地委、專署召開全區先進生產者和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分配彌寧公路出席先進工作者和先進生產者14名,當時出席的先進生產者主要是生產第一線的民工。?
5大隊自編了一首山歌,歌詞是:“山高路長不算長,咱們公路通前方,前方後方都一樣,咱們公路是戰場,大錘那個敲,小錘那個敲,錘錘打的美國狼,加油挖呀,加油挖,多挖一個土方,就是多消滅一個美國狼”。民工們以多挖土方,支援“抗美援朝”為榮,不僅白天班組間挑戰應戰聲此起彼伏,就是晚上沿線都是火光沖天,歌聲、歡呼聲,連在一起,響徹雲霄。
(三)領導幹部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與民工同吃同住同勞動,是完成彌寧公路建設的重要保證
“建委會”各領導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指導工作,實行面對面領導。建委會的領導方法是,採取統一研究決定,分頭到各單位召開各種會議傳達貫徹,結合實際,研究解決問題。工段和大隊幹部同民工同吃同住同勞動。幹部實行夜間查鋪,幫民工蓋被子,問寒問暖,關懷備至,同甘共苦,因此幹群關係親密無間。
(四)沿線各縣縣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援,是順利完成築路任務的重要條件
沿路各縣縣委和政府都非常重視,把築路任務當作自己的一件大事來抓。首先是發動本縣成千上萬的民工,開赴工地,組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築路大軍,參加“戰鬥”。為彌寧路的破土開工和迅速通車,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首要條件即勞動力保證。其次是保證了全路27300多民工每天的主副食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應。而且這些物資多數是各縣各級領導發動民眾,人挑馬馱、爬山涉水,把豬、牛、羊、蔬菜等直接送到工地,源源不斷,三年如一日。又因築路民工多是來自農民,離鄉背井,或者傷病殘廢,必然給家裡的生產和生活帶來許多困難。但是由於沿路各縣各級黨委、政府的極為重視與熱心關懷,妥善安排,依*民工原籍民眾發揚團結友愛精神,助耕助種,比較圓滿地解決了這類問題。從而解除了築路民工的後顧之憂,安心築路。沿路各縣及思茅縣的黨委和政府 慰問團赴工地慰問各縣民工,向他們匯報家鄉的生產建設情況,進一步鼓舞了士氣,掀起新的勞動競賽熱潮。為了改善民工一伙食,有一次,“建委會”到景東商調一批生豬,景東縣長高希峰同志為此立即召開專門會議研究布置,圓滿地解決了生豬需求問題。彌寧路“建委會”近百人的辦公、住宿用房以及傷病員住院用房,沿路各縣領導都給予大力支援,無償提供足夠的房屋。當時公路不通,郵寄遲緩,電訊不發達,“建委會”領來的一台美國軍用收音機又壞了,用不上。因此,景谷縣委特意每天給“建委會”抄送一份當天新華社播發的新聞記錄稿,使我們雖然身處深山峽谷,仍然能知當天的國內外要聞,以利緊密配合形勢需要,做好本職工作。全線工程竣工後,“建委會”派出一個“紀律查檢組”攜帶一筆現款,沿著彌寧公路全線所經各個城鎮村寨居民點調查核實被築路侵占、拆除的民房、耕地、作物、墳墓等,逐戶評價折價賠償。景東縣委書記親自參與研究了這項善後工作,並派出一名監委的幹部,隨同檢查組親赴各村鎮配合工作,使民眾損失的財產獲得合理的補償,從而密切了黨和政府與人民民眾的關係。?
(五)人民民眾的支持是完成彌寧公路建設的基礎
景、景、鎮三縣人民採用馬馱、牛馱、人背運送糧食、乾菜等支援築路,有的老人、小孩只背動10多斤的都參加運送,民工在前方挖路,各縣人民在後方支援,除送糧食蔬菜外,還幫助民工家屬完成生產任務。公路沿線占用人民的田地,損失的莊稼,老百姓要點賠償都是合情合理的,但絕不多要亂要,真是把修路當成是自己的事情。? 50多年前,彌寧公路建設者們為建設彌寧公路付出了青春與血汗。50多年來,彌寧公路為思普(思茅)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今天,“彌寧精神”仍然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激勵思茅兒女建設美好家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