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性體位

處於強迫性體位,肢體長時間處於不適當位置所致的神經損傷。由於受反覆、持續的強迫和限制而使局部肌體呈現一種消極的運動狀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強迫性體位
  • 詞性:名詞
  • 性質:一種消極的運動狀態
  • 簡介:某種固定的姿態
簡介,疾病病因,病理生理,防範措施,動作要點,預防,健康新主張,

簡介

強迫性體位
“強迫性體位”指的是人們在生活、勞作時;身體被迫長時間地處於某種空間位置而形成了某種固定的姿態。比如我們前面所說的上網時的久坐;服務行業中標準或必需的職業姿態;日常行為中相對固定的姿態以及體育項目中運動員的規定動作等。 由於經常性持續過度的緊張得不到及時充分的放鬆,“強迫性體位”可能使人的肌體產生不同程度的疲勞及損傷。

疾病病因

單純講人體上的“被動習慣”,是指人體處於某種“強迫性體位”時,由於受反覆、持續的強迫和限制而使局部肌體呈現一種消極的運動狀態。在這種消極的運動狀態下,不僅會使人的肢體身軀呈現相對固定的姿態;更會讓承受部位內在的血液循環、神經傳導的運行軌跡(包括各系統的功能以及組織的機能)過於重複化直至固定化。
而當這些軌跡(功、機能)的重複化、固定化(或叫鎖定)達到一定程度後;會使人的局部肌體的血氧代謝、神經反應等過程呈現出一部分過於旺盛;另一部分則相對靜滯的失常狀態。其結果首先會造成局部肌體組織的淤積、勞損;其次這些淤積勞損又會影響到相關器官、系統;對人的整個身心機能產生副作用。

病理生理

人體終究不是鋼澆鐵鑄的,即便在其最適宜的體位,所能承受的時間和強度也很有限。有這樣一個典故:“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當我們剛開始工作時,整個身體的所有系統及相關用力部位還處於緊張和興奮的初期;這時的血液循環、神經反應等人體生理機能正處於“一鼓”時的狀態;人不會感覺到疲勞。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體內神經系統發出的脈衝信號會逐漸減弱;循環系統的能量、營養供應會逐步減少;代謝、代償能力也相應地出現了下降的勢頭……這個固定姿勢中的相關用力部位,就會由開始的“作氣”向後來“衰”、“ 竭”的方向發展。新傷舊痛更會趁機發作。

防範措施

第一、應該先防範;就是說在無論什麼情況下、不管什麼體位都不要保持太久。從保證氣血循環的角度說,人在生活或工作中應“動靜相宜”。多動則勞,過勞則損;而久靜則弱,積弱則傷;肌體的營衛代謝及信息傳遞等功能同樣受妨害。
第二、在工作、學習或生活中遇到需要長時間的久坐、久立時;我們的身體特別是頸肩部不要太“老實”了。在無傷大雅的前提下,可以時常適當地動一動;比如搖頭晃腦、“抓耳撓腮”;甚至甩臂抖腿、欠腰伸脊等等。不要輕視這些簡單的“動一動”:這些隨意自然的搖晃抖動、抓撓伸欠等可以促進身體局部的血液循環;轉移大腦皮層的興奮灶,對人體代謝、反應等功能的紊亂實現相當程度上的改變。另外,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驅除工作中的單調乏味。
第三、針對上網時的低頭駝背,我們可以有意識的做抬頭仰身、擴胸收背等動作。這樣做的根據是:進行反方向(或其它方向)的用力,會及時改變局部肌體上的“被動習慣”;消除其長時間強迫性受力所致的方向性勞損,及以往陳舊、固定的氣血循環途徑及方式;使原先緊張的部位鬆弛下來並給予營養與修復。另外,這種有意識的反向用力還會對此前未曾受力的地方以相當的鍛鍊;隨著這些部位血液循環量、神經信號傳輸量的增大;加快了其自身(細胞組織)的代謝和增衍,使之逐漸強壯和煥發生機活力。

動作要點

動作要準確、到位、盡力和充分。如抬頭仰身就要努力向上、後方揚頭仰背;擴胸就要儘量展胸收脊,使頸脖和脊背後面的肌肉及軟組織充分收縮,然後放鬆。如此反覆數次,效果更佳。
我們認為,在局部肢體上,一個完整、有效的動作系列應該是充分收縮和及時放鬆的結合物;就像一個完美無缺的“圓”,不會有“過度”或“不及”。反之則是運動方式及效應的片面或單一,動作沒能成為真正的系列。“強迫性體位”其實就是長期被迫地動作不成系列,從而導致了肌體組織連同神經系統出現持續性的紊亂和疲勞;呈現“被動習慣”狀態。形象地說就是,人體這台“精密儀器”,在被迫被動的情況下,程式運行及功能顯示等方面出現了“錯誤”;而這些錯誤累積起來,就會產生難以預計的弊害。

預防

我們要糾正這些錯誤和因此帶來的弊害;就應該在工作中或工作後儘量去轉移局部肌體的受力點,及大腦皮層的局部興奮點;改變由“被動習慣”造成的機體不平衡,消除局部的氣血淤阻及肌體的勞損;對原先不完整的動作進行有效的彌補。
其實,這樣的彌補做起來並不特別難,也耗費不了多少時間;只要思想上真正重視,認真去學著做,沒有學不會、做不到的。

健康新主張

健身要有“針對性”、 養生應具“逆反心”
筆者曾把自己的健身鍛鍊及日常養生總結為一句話,就是:健身要有針對性、養生應具“逆反心”。要和“強迫性體位”針鋒相對,與“被動習慣”反向逆行。
針對“強迫性體位”,我們提倡“自覺性體位”;針對“被動習慣”,我們提倡主動調節。在日常的勞作和生活中,我們應牢記和掌握防止疲勞的“三要素”:就是保證適度、主動調節和及時放鬆。即隨時對“強迫性體位”進行充分的干預,有效地改變各肌體組織的運動模式,有針對性的調整“強迫性體位”、“被動習慣”帶來的機體不平衡。
而“逆反心”,就是上述內容在我們心理層面上的系統提升,是一種與人們身心“被動習慣”相對立的積極心態。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經常“反”著想問題,對自己以往的生活方式、健康觀念進行逆向的審讀和批判。具體說就是,想一想以往最愛和最常做的事是什麼?這些事又是怎樣的“虧待”了自己的身心?越具體、深入越好。然後溯源而上,從自己以往身心“被動習慣”的發生點(或者叫源頭)起,有針對性的進行逐一糾正。再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及生存需求等,科學有序地安排自己今後的健身養生方略。
調養疾病、健身鍛鍊需要正確的認識論和合理的方法論。隨著對上述方方面面了解和掌握的逐步深入,我們的鍛鍊會越來越有效;我們的身體會更加適應現代生活的“快節奏”。 養生鍛鍊貴在堅持,只要“持之以恆”,始終擁有健康的身心狀況、始終能夠勤奮的工作就不會是奢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