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駒

張龍駒

張龍駒(1919—1947),小名毛毛,海鹽長川壩鄉秦山村(今屬秦山鎮)人。1941年在蘇北參加新四軍,194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龍駒
  • 別名:小名毛毛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海鹽秦山鎮夏家灣
  • 出生日期:1919
  • 逝世日期:1947年5月16日
  • 職業:軍人
  • 信仰:中國共產黨
  • 主要成就:一等戰鬥英雄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 性別:男
生平,事跡,身後事,

生平

歷任班長、排長、特務連副連長。作戰勇敢,多次立功受獎。1946年4月蘇中小海戰鬥中,重傷不下火線,帶領擲彈組,搶占河岸陣地,擊退10倍之敵的3次進攻,為全殲敵一個團贏得了時間,戰役後被評為一等英雄。同年7月蘇中宣家堡戰鬥中,帶領突擊班,冒敵火力,連克2座大碉堡,並領先沖入突破口,被評為戰鬥模範。同月在海安戰鬥中,率領戰士,首攻上城牆,2次受傷均不下火線,直到第三次,因頭部、嘴巴兩處中彈,當場昏倒,才被抬下戰場,終成殘疾。醫院建議龍駒轉業,但他一再向部隊領導要求留隊,面戴皮製口罩,重返前線,成為當時名聞華中野戰軍四縱隊的“老英雄”。1947年1月棗莊戰鬥中,一人斃敵10多人,又榮立二等功。同年5月,參加孟良崮戰役。5月16日,在攻克、固守五二○高地戰鬥中,肩、腿負傷,仍帶領一個戰鬥組抗擊敵人。組裡戰士相繼犧牲,最後,當七八個敵人衝上來時,龍駒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阻止了敵人突圍。孟良崮戰役後,龍駒被追評為特等英雄和一等功臣。

事跡

1941年的秋天,張龍駒在江蘇南通金沙鎮參加了新四軍,從此,他走上了革命道路。1943年入黨,擔任班長。
張龍駒性格開朗。據戰友回憶,入伍之後的張龍駒是個活躍分子,工作積極,戰鬥勇敢,尤其是他的京戲清唱,常會贏來滿堂喝彩。沒有上過幾天學的他,通過自己的學習、摸索,居然成為部隊里的一個“知識分子”。在團里辦的《戰鬥報》上,經常可以看到他寫的文章。其實,張龍駒只在親戚家上過幾個月的私塾,他後來的文化水平,完全靠自學。
1946年的“小海之戰”,讓張龍駒一戰成名。小海是位於南通附近的一個小鎮。原屬蘇中解放區,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軍侵占了小海。收復小海的戰役於1946年4月26日打響。
張龍駒當時在營重機槍連任班長。這個營肩負重任,承擔主攻任務。戰鬥中,該營連幹部除一位連長外全部傷亡。親眼見到戰友一個個在自己身邊倒下,張龍駒被激怒了,他冒著敵人的猖狂火力,搶占了河岸陣地,不停地朝河對岸重兵固守的敵團部扔榴彈。此舉雖然堵住了敵人退路,他的陣地卻因此吸引了敵人火力。激戰中,張龍駒受了重傷,仍執意不下火線,死死地守在陣地上。陣地終於守住,殲敵眾多,取得了華中解放區自衛反擊戰的首次大捷。張龍駒也被評為一等戰鬥英雄。
張龍駒的名字從此在縱隊中傳開。
“老英雄”進入“特種部隊”,子彈從後脖穿越口腔
傷愈歸隊後,張龍駒被調往團部特務連任二排排長。聽名字,感覺特務連像是專門蒐集情報的,其實不然,特務連是團部的“御林軍”,是團首長的一把尖刀,每當有惡仗、硬仗,出現在最危險、最激烈之處的總是特務連。進入特務連的門檻特別高,要求隊員膽大心細、機智神勇。這樣的部隊,更像是今天我們所說的特種部隊。進入英雄集體的張龍駒,幾乎每戰必立功,成了聞名全軍的“老英雄”。
1946年7月,國民黨軍隊集結了6個旅的兵力,合擊蘇中重鎮海安,企圖乘我華中野戰軍主力在連續作戰之後,未獲充分補充休息之前,與我主力決戰。為遲滯敵人的進攻,掩護主力繼續休整,張龍駒所在部隊參加了海安防禦戰。這一次他又表現異常英勇,第一個爬上了敵人占領的城牆,擊退了敵人一次次如潮水般湧來的進攻。戰鬥中,他兩次負傷,卻仍繼續指揮全排戰鬥。然而,第三次負傷,卻差點讓他犧牲在戰場!一塊彈片打進了他的頭部,離腦膜只差一點,另一顆子彈從他的後脖打進去,又從嘴裡穿出,把上嘴唇和上排的牙齒全部掀光,張龍駒當場昏死過去,這才被戰友抬下了戰場。
他後來終於活了過來,但嘴巴只剩下一個洞,不能咀嚼吃飯,吃東西只能靠吞,整天戴著口罩,被鑑定為二等殘疾。
再也不能衝鋒陷陣、殺敵打仗了!醫院決定讓張龍駒轉業,到地方工作。傷勢痊癒之後,張龍駒離開了醫院,踏上了返鄉路。如果他真的這樣回到了家鄉海鹽,也許地方上將會多一個轉業軍人,而孟良崮戰場將失去一個衝鋒陷陣、英勇殺敵的戰鬥英雄!
巧合的是,他返鄉中路過一個小鎮時,遇到了一位他熟識的連長,而且他們還在接受新戰士。在張龍駒的懇求下,首長被打動了,破例同意他重返前線。從此,戰場上出現了一個面戴口罩的戰士,英勇無畏、威風凜凜。
孟良崮,拉響手榴彈與敵同歸於盡
張龍駒的最後一戰在孟良崮。這個地方形勢險要,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相傳宋朝楊家軍將領孟良曾屯兵於此,因而得名。“崮”是當地對於頂部平整,而四周陡峭的方山地形的俗稱。1947年3月,蔣介石調集了24個整編師、60個旅,共約45萬人,組成3個兵團,由顧祝同任總司令坐鎮指揮,氣勢洶洶地向我山東根據地撲來。
張龍駒在此戰中的英勇表現,被載入了其所在的205團團史《戰鬥到太陽升起》。看著團史中這些靜默的文字,一個渾身是膽、豪氣沖天的英雄形象躍然紙上。這個被稱為“戰鬥英雄張龍駒”的特務連副連長,雖然面部殘疾,說話口齒不清,但這並沒有妨礙他的殺敵幹勁。他戴著黑皮口罩,以哨子的長短音代替指揮衝鋒隊的口令,帶領全連戰士,向一個高地兇猛地撲了過去。
守衛高地的敵人有兩個連,在山頂上用石塊壘起一圈半人高的圍牆。機槍子彈和手榴彈傾瀉而下。這些根本不能阻擋戰士們前進的腳步。一個戰士先後向圍牆裡扔了兩顆手榴彈,都被敵人扔了回來。他果斷將其踢走,並迅速跳進了圍子,用槍托打死一個敵人,戰友們也迅速跳進圍子,“狹路相逢勇者勝”,一陣拼刺刀後,張龍駒他們占領了這個高地。
然而,敵人不甘心失敗,連續組織了3次反擊。他們妄圖藉助美式武器和優勢炮火,奪回高地。他們先用步兵火器射擊,再用整排、整連的兵力進行集團衝擊。周圍的同志相繼犧牲,張龍駒也被敵人的噴火器燒傷,肩頭和小腿也負了傷。這時,七八個敵人一齊向他沖了過來,寡不敵眾而且還負了傷,此時的張龍駒毅然拉響了他最後一顆手榴彈……陣地最後守住了,張龍駒卻沒能看到5月16日黎明到來時,那火紅的太陽升起在這片勝利的土地上。
此役之後,張龍駒被追評為特等戰鬥英雄和一等功臣。

身後事

他遠在海鹽的親友,對他的犧牲卻一無所知。母親於1949年去世。轉眼到了1961年春節,他弟弟沈偉在一次看露天電影時,卻有一個驚奇的發現。當時在電影開場前,往往通過幻燈片,展示一些革命烈士的照片或是畫像,他當時就覺得這個革命烈士張龍駒和自己長得特別像。於是,他開始了長達20年的尋訪歷程。“我找我哥哥,是為了完成父母遺願,他們生前很掛念這個十幾年都杳無音信的孩子。”
跑上海,找張龍駒的老上級,寫了幾百封信給南京軍區、總政等單位,費盡周折,沈偉的尋訪逐漸獲得大家的認可,軍隊和地方有關部門也盡心查尋、多次回訪,到1981年基本確定了沈偉所找尋的哥哥的確切身份。1983年,海鹽縣民政局正式發文,證實張龍駒就是當年海鹽的窮孩子張毛毛。沈偉終於為哥哥找到了自己的“家”,父母的遺願終於達成。
這其中還有一個插曲。1978年,南京軍區為了宣傳烈士事跡,需要一些照片。而張龍駒犧牲太早,沒什麼遺物,更別說照片。當時,張龍駒生前所在連的連長馮如生,出了一個主意:用沈偉的照片來替代,因為他們哥倆長得太像了,以至於馮如生第一次見到沈偉時,竟脫口而出:“張龍駒回來了!”就這樣,在沈偉六十年代照的一張照片上,給他“戴上”新四軍軍帽,臉上加上一顆痣,張龍駒唯一的照片誕生了。
歷史就是這樣遺憾,哪怕我們追憶起來充滿感動和崇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