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齊賢明察
- 類型:軼事典故
- 朝代:北宋
- 官職:江南轉運使
- 字:師亮
- 出處:昨非庵日纂
- 作者:明 鄭瑄
原文,注釋,譯文,白話文,句譯,出處,理解與思考,中考習題,
原文
宋張齊賢,嘗為⒀江南轉運使。一日家宴,一奴竊銀器數件,齊賢於簾下熟⑵視而不問。爾後張齊賢三為宰相,門下奴僕皆得遷⑶,唯此奴不沾祿。奴乘間⑷再拜而告曰:“吾待相公⑸久矣,門下奴皆已得官,相公獨遺⑹吾也?”因泣下不至。
齊賢憫然⑺語曰:“予⑻欲不言,爾則怨我。爾憶當年江南日,盜吾銀器數件乎?我懷之三十年,不以告人,爾亦應知也。吾為宰相,進退⑼百官,志在激濁揚清⑽安⑾(怎么)敢薦盜賊為官乎?念⒁汝事我久,今予汝錢三十萬,汝其去⑿吾門下,自擇所安。蓋吾既發汝平昔之事,汝其有愧於吾而不可復留也。”奴震駭,泣拜而去。
注釋
⑴轉運使:官職名稱,主管水陸運輸。
⑵熟:反覆,仔細
⑶遷:提升
⑷乘間:乘著空閒。
⑸相公:古代對宰相的稱呼。
⑹遺:遺漏 遺忘
⑺憫然:同情的樣子
⑻予:我
⑼進退:任用、罷免、任免
⑽激濁揚清:揭露醜惡,發揚正氣。
⑾安:怎么,難道
⑿去:離開
⒀為:擔任、作為
⒁念:考慮、想到
(15)沾:憑藉關係而沾光
(16)文定:張齊賢諡號文定
譯文
白話文
宋朝的張齊賢,曾經擔任江南的轉運使。一天舉行家宴,一個僕人偷了若干件銀器藏在懷裡,齊賢在門帘後看見卻不過問。後來,齊賢多次任宰相,他家的僕人很多也做了官,只有那位僕人竟沒有官職俸祿。這個奴僕趁空閒時間跪在齊賢面前說:“我侍候您時間最長,您其他的門客奴僕都已經封官,您為什麼唯獨遺忘了我呢?“於是哭泣不停。
齊賢同情地說:“我本來不想說,(但不說,又擔心)你又會怨恨我。你還記得在江南時,你偷盜很多銀器的事嗎?我將這件事藏在心中近三十年沒有告訴過別人,你也應該知道(這件事)。我現在位居宰相,任免官員,激勵賢良,斥退貪官污吏,怎能推薦一個小偷做官呢?看在你侍候了我很長時間,現在給你三十萬銅錢,你離開我這兒,自己選擇一個地方安家吧。因為我既然揭發出你過去的事,你大概有愧於我,不能夠再留下來了。”僕人十分震驚,哭著拜別而去。
句譯
1、唯此奴不沾祿:只有這個僕人沒做官拿到俸祿
2:不以告人:沒有把這件事告訴別人
出處
選自:《昨非庵日纂》
作者:鄭瑄,字漢奉,號昨非庵居士,閩縣(今福州)下渡人。自幼天資聰慧,讀書過目不忘。祖父鄭日休,明嘉靖年間舉人,官教諭。父鄭元勛,縣秀才。祖父、父親都遊學北京,教授學生數百人,鄭瑄因而遍交海內名士。考中明天啟四年(1624年)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升渡支使,主管倉庫和錢糧簿書等。後出任浙江嘉興府知府,重視教育,興修水利,深受百姓愛戴。數年後,任應天(今南京)巡撫,他為官清廉,一芥不取,生活清苦,妻子穿戴仍荊釵布裙。他說:“余為三品堂卿,幾六年矣,萱帷布衾,制自微時。間欲更葺,亦不易措。”當時北方發生饑荒,流民紛紛逃難到南京,但南京百姓賦役繁重,民不聊天,有武生李璡,建議搜刮江南富裕人家財力以充軍餉,受到錢士升的極力反對。鄭瑄當即引退回鄉。 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立隆武小朝廷,授鄭瑄為工部尚書加太子太保,鄭瑄與大學士黃道周、巡撫張肯堂同心輔政,而當時武將專橫跋扈,朝廷命令不能傳達幾州,隆武二年(1646年)朱聿鍵兵敗被殺,鄭瑄鬱郁不得志,不久死於家中。後祀於嘉興六賢祠。 鄭瑄喜讀書又精通文學,與學者倪元璐、徐石麟“以文章相引重”。鄭瑄著有《撫吳疏草》四卷不傳於世。又著有《昨非庵日纂》二十卷,“昨非庵”是鄭瑄官署中的書室,鄭瑄《自序》說:“使余而知昨之非也”。時時警示自己。此書是他的讀書筆記,從歷代正史、詩文集、野史、雜記等書中分門別類採集而成的,“此書皆記古人格言懿行”。他說:“茲編事不炫奇僻,語不求綺奧,取其有關世教、倫常、修德、釋回,足當迷津一筏者。”希望能教化世人,為人們作一行動指南,此書剛刻板問世,立即引起朝野的關注,有人把它比作西漢劉向的《說苑》。不久,此書傳入日本,受到歡迎,四百年來一直轟動日本商界。此書為明刻本、石印本,近年都有影印本。1995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又有“文白對照全譯”本上下兩冊,極便於讀者。
理解與思考
客觀公正地對待他人的錯誤,多一份理解與關心,指出其錯誤,給人以改正的機會,同時也應未雨綢繆,把他人的錯誤當成自己學習的機會,使自己或身邊的人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犯錯誤後如何對待?客觀公正地對待,多一分理解、多一分關心,指出其錯誤,給人以改正的機會,同時也應引以為戒,使自己或身邊的人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從這則軼事,不僅表現了張齊賢識人、識才、選才、用才,原則分明,立場堅定;以德為主的用人原則,知人善任;還看到了張齊賢的大度與寬容,“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宰相肚裡能撐船”。張齊賢並沒有戒之以勢,懲之以嚴,罰之以威,棄之以惡,他做的實在是既寬恕又嚴肅。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如果從另外一面解讀,張齊賢做事有點不夠光明磊落。《大學》說:“君子不欺暗室!”。“奴竊銀器數事於懷中,文定自簾下熟視不問”,這有點姑息、縱容甚至有點見死不救。如果在發現家奴的行為異常時,張齊賢能夠在“簾下”或弄點乾咳之類的動靜以提示警告家奴,或直言追問家奴意欲何為,只要東西不出張府,家奴就不會做成盜竊罪的事實,若張齊賢當場教育之,也許就能改過,讓盜竊犯罪窒息在萌芽狀態,對於家奴、張齊賢兩者未償不是件好事。
張齊賢對那個家奴三十年不問,不勸,不放,不忘,確實讓人感覺沉悶、憋氣;也許那個家奴並不一定是慣偷,如果經常偷竊張齊賢的家物,張齊賢還豈能留他三十年?從軼事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感覺到,那個家奴其實對張家應該還是比較忠誠的。否則,他在張府恐怕連一天也待不下去。如果張齊賢在這三十年中對家奴進行教育,引導,讓其改邪歸正,也能是“激濁揚清”的另一番寫照。
中考習題
1.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2分)
(1)嘗為江南轉運使 為: 擔任
(2)念汝事我久 念 : 考慮,想到
2.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分)
奴震駭,泣拜而去。
譯文: 僕人十分震驚,哭著叩拜離去。
(1)嘗為江南轉運使 為: 擔任
(2)念汝事我久 念 : 考慮,想到
2.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分)
奴震駭,泣拜而去。
譯文: 僕人十分震驚,哭著叩拜離去。
3.結合文中具體內容,談談你對張齊賢這樣處置奴僕的看法。
“門下奴僕皆得遷,唯此奴不沾祿”,表現張齊賢堅持以德為主的用人原則。
“我懷之三十年,不以告人”,表現張齊賢的大度與寬容。
張齊賢最後讓奴僕“去吾門下,自擇所安”,表現張齊賢鐵石心腸,缺乏同情心。
“一奴竊銀器數件,齊賢於簾下熟視而不問”,表現了張齊賢沒有及時指出僕人的錯誤,不與人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