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展(詩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鵬展(1760—1827),字從中,號惺齋,又號南崧,廣西上林縣人,是清代乾嘉時期大臣、學者、詩人。曾祖父張鴻翮,是清初著名的壯族詩人;祖父張友朱是慶遠教授;父親張滋,是全州學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鵬展
  • 別名:張南崧
  • 國籍:清朝
  • 民族:壯族
  • 出生日期:1760年
  • 逝世日期:1827年
  • 職業:政治家、理學家、詩人
  • 主要成就:文學、理學
人物生平,終身成果,

人物生平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考取拔貢,當年秋大舉於鄉。次年考取進士,入翰林院,為武英殿纂修。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充雲南鄉試副考官,後升福建道監察御史。
嘉慶十年(1805年)夏,丁憂在籍。
嘉慶十一年(1806年)至嘉慶十三年(1808),聘任桂林秀峰學院山長,著名弟子有韋天寶、黃金聲、黃暄等。
嘉慶十三年(1808)十二月,回京復職,補授太僕寺少卿。
嘉慶十四年(1809年),遷光祿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又轉太僕、太常二寺卿。翌年,充山東鄉試正考官,隨之提督山東學正。又升任通政使司通政使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辭官回鄉,道光七年(1827年),辭世。期間,自建平山草堂於公梅山,潛心歸隱,著書講學,《嶠西詩鈔》《讀鑒繹義》《賓州志》等相繼問世,後又受聘於賓陽書院、會溪書院等書院山長,造就後學,培養了不少人才。
張鵬展為人持正不阿,敢言直諫,同情勞動人民。常說:“居官必思於物有濟,遇事惟求此心所安。”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京城一帶遭大水災,鄉民缺衣無食,嗷嗷待斃。張鵬展奉旨救濟災民,日夜勞瘁,並引渡災民脫險,賑以衣食,“全活者三萬餘人”。
嘉慶二年(1797年)告假返回廣西時,居家三年。看到各級官吏借採買兵糧,敲詐勒索,層層加碼,百姓苦不堪言。張鵬展於嘉慶五年(1800年)上疏《奏請嚴禁採買以安民心疏》,奏疏中詳細陳述了上林縣採買的各種弊端,說“第一邑如此,各邑亦不相遠;一省如此,各省亦不相遠。……以見採買之弊也”。疏上後,朝廷下令“嚴禁採買,以安民心”。
清朝開科取士,“顧貼之風甚行”。有的主考官“試卷到手,輒任意雌黃”。有的“中已滿,即不暇搜遺再閱”。以致有真才實學的人,往往不得錄取。張鵬展兩主學正,“兢兢自省,退若不勝。”他在山東典試時,詳慎周到,務求不失人才。
張鵬展重視文學。對文學的蒐集、整理、保存,做出了貢獻。在山東時,用了三年時間,蒐集整理了十郡二州文人的詩歌,編成一部三十二卷的《山左詩續鈔》。他對詩歌的作用,評價很高:“涵詠之興,本於性情;性情之移,積為風俗;風俗之成,關乎政治。”
辭職回鄉定居後,感到“粵西自唐代有二曹(曹鄴、曹唐)專集行世,……迨宋數百年,現有專集者,惟一方外契嵩。”為了掇拾匯萃,以垂示於後世,用將近十年時間,抄錄、整理,匯集成一巨篇《嶠西詩鈔》。清末臨桂人廖鼎聲有《論詩絕旬·張鵬展》云:“遺緒難忘重嶠西,半生辛苦遍搜稽,君家《感遇》曲江曲,《擬古》七篇應與齊。”這就是褒揚他辛勤彙編《嶠西詩鈔》的功績。
張鵬展還是一個很有才華的詩人。 他的詩風格淡雅, 刻劃細膩,有較高的藝術魅力。《擬古七首》是張鵬展的代表之作。雖是模擬古詩,但蘊藉婉轉,寓意深厚,可稱為詩中高品。如其中的第四首:“桂樹生南海,團團自成蔭,稟氣清虛府,獨秀秋風林。一枝遞京國,遂別南山深。孤老托盤盎,兢兢遠人心,芙蓉各珍錦,皎鏡美華襟。野性非適俗,漫畏遠見侵,冷露寡所諧,夢斷湘中岑。”這是作者以桂樹自喻品格的高貴,表明自己不肯和朝廷中腐敗的大臣沆瀣一氣的心情,並覺得自己孤獨無偶爾加以審訴,辭藻樸素,意境深摯,表現出作者的藝術功力。其他有描寫家鄉景物的《留仙村雜詠六首》,也大多清新自然,意境含蓄,刻劃景物,頗具特色。

終身成果

張鵬展的著述主要涵蓋文學、理學、史學等領域。文學方面,張鵬展畢生創作的詩歌400餘首、散文60餘篇、制藝文100餘篇、賦頌6篇等,大多收錄在《谷詒堂全集》。從體裁上看,張鵬展對詩、賦、散文等體裁都較為擅長。從風格上看,張鵬展的詩歌以古樸、性真見稱,韋豐華認為張詩“雖用泛常語,亦覺真切有味”[18];而其散文尤以重視經世、關注民生的奏疏而名聞天下,黃體正稱“先生歷任科道,奏疏有古名臣風”[19],桂超萬稱其“曲江一疏大臣風”①,昭璉稱“張公鵬展,廣西人,任御史時頗為敢言,嘗陳奏‘出師八弊政’,皆中窾要”[20]。
張鵬展所編纂的地域詩歌總集 《山左詩續鈔》《嶠西詩鈔》遠播海外,影響廣泛,在詩學批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在理學方面,其理學著作《讀鑒繹義》在清代理學、通鑑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史學上,張鵬展既有貢獻於《清高宗純皇帝實錄》的纂修,又有功於邊地誌乘《賓州志》的修纂。而張鵬展的教育實踐和思想,則主要體現於其《館課存稿》等著述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