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魯城遺址

張魯城遺址

張魯城遺址,位於陝西省漢中市勉縣武侯鎮蓮水社區的走馬嶺上,距縣城7公里處,與古陽平關遙相對峙。是中國最早的“五斗米教”的發源地,中國道教的鼻祖,也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用兵行道的主戰場,有十里走馬嶺之稱。今城垣坍歿,烽火台尚可辨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魯城遺址
  • 地理位置:陝西省漢中市勉縣武侯鎮蓮水社區走馬嶺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發展歷史,地理環境,遺址規模及現狀,

發展歷史

三國時軍閥混戰階段,張魯在這裡建立了一個以“五斗米教”為基礎的“政教合一”的政權,統治長達25年之久。
水經注》載:“山上有寨乃張魯治所”,並稱“濜水(今鹹河)北發武都氐道中,南逕張魯城東。水西山上有張天師堂,山為白馬寨,堂為張魯治,東對白馬城,一名陽平關,西北二面連峰接崖,莫究其極,以南為盤道,登陟二里有餘。”《讀史方輿紀要》載:“(東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劉焉牧益州,以張魯為督義司馬,掩殺漢中太守(蘇固)。斷絕谷道。”東漢時期,張魯曾在此築城扼守。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張魯被曹操征服,城夷為廢墟。

地理環境

走馬嶺又名烽燧山,古為通蜀要道,行軍走馬往來熙熙,故名走馬嶺。最高海拔1036米,兩山夾峙,東依濜水,南臨漢江,山頂平緩,城堡旁有烽火台,俗名煙洞峁,“漢時舉烽其上”,遣兵勤王。今城垣坍歿,烽火台尚可辨識。
張魯城遺址
勉縣走馬嶺
走馬嶺

遺址規模及現狀

張魯城遺址原有大廟,名曰“白馬廟”,供奉張天師,廟有三層台地,第一層為“望台”,第二層上有“烽火台”,第三層是“天師總廟”在“太平天國”時被燒毀。這三層台地的“白馬廟”應為張魯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五斗米教陽平治(濜口治)的總壇。
張魯城“天師總廟”遺址,平台不足五六畝,地勢平坦,水平差不到半米,被當地開發為果園,種植石榴樹,遺址被全面耕犁。台地下殘瓦堆壘、殘磚遍地。在台地斷面有燒土層,厚約十餘厘米,為灰、紅兩色,與台地表約60厘米。
張魯政權及其推行的“五斗米教”,是東漢末年政治衰缺的產物,“五斗米教”被後人認為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分支,故而漢中也被看作道教起源地之一。毛澤東曾讚揚了張魯政權和“五斗米教”,說:“我們這個社會主義由來已久了。”張魯政權在中國歷史進程中,地位特殊,因此張魯城遺址具有保持的價值與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