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騫橋
- 位於:博望老街的白條河上
- 建於年代:漢武帝元朔
- 橋名來源:張騫封侯故取名為張騫橋
歷史,正文,
歷史
張騫橋位於博望老街的白條河上,說白條河可能有人興許不知,說老街河,博望人人皆知,且倍感親切。這座橋高大堅固,橋面皆用青石平鋪而成,現在的青石已經中凸邊凹,凸起的石心與凹下的石邊相差十數厘米,正是這凹凸的皺紋,訴說著她兩千多年的風雨蒼桑。是她讓老街河兩岸的百姓成為一家,是她成為了古老的博望城邑交通的命脈,追尋歷史的足跡,不論是在三國時期,還是在唐代,乃至歷朝歷代,張騫橋都默默無聞地守護在老街河上,庇護著博望這片土地。不敢說橋上是否走過古代絲綢之路的畜蹄,也不敢說橋畔是否響過通往西域駝隊的駝鈴,但我們敢說的是:博望侯、張騫和張騫橋這些字眼,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時空,深深地烙在現代博望人的心跡。讓我們尋著歷史的車輪追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代,究尋這座橋的來歷……
正文
漢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春,因為出使西域有功而被武帝封為太中大夫的張騫,以校尉的身份從軍北伐,跟隨大將軍衛青擊敗了匈奴右賢王部。在這次北伐中,張騫不僅出奇謀攻下了居延城,而且大軍還繳獲了一萬多匈奴的牧民、降兵,牛馬牲畜更是不計其數。漢武大帝龍顏大悅,於是便封張騫侯爵。取其能廣博瞻望之意,封張騫為博望侯,食邑百姓二千戶,並說南陽郡富足,讓侯爵主簿拿出了郡圖,隨手在南陽郡邊上劃了封地,讓張騫到封地休養。“博望”也就從此載入了歷史視野。自然賦於這片天空清幽、寧靜、曠遠;歷史賜於這片土地淳厚、物豐、博廣,她以前叫什麼都已不重要了!
張騫於這年初夏便從京城長安來到封地休養。在他來封地的路上下了一場大暴雨,博望城邑老街河上的木橋被沖毀了。當侯爺張騫來到封地要去侯府之時,卻被這無橋的河攔住了去路。當時的大漢朝,漢武帝正著意於攻打匈奴,掃除北患,所以無暇顧及國內百姓安慰,官吏橫行,富豪掠奪,百姓生活困苦。當張騫舉家搬遷的車隊進入城邑時,有人就教孩子們唱起了詩經中的《碩鼠》歌謠,百姓也把侯爺張騫當作了搜刮民脂民膏的大老鼠,這些深深地刺痛了張騫的內心。張騫來到老街河畔,看著河內被水沖得七歪八斜的木樁和下游那幾片破舊不堪的木板,一時不知怎樣才好。
城邑內的百姓聽說侯爺的車隊受阻老街河畔,紛紛趕來看熱鬧。兩岸很快聚集了數百的百姓,這時年幼無知的孩子們天真地喊著:“馬車大,軺車(我國古代王侯乘坐的車)美,沒有翅膀只有腿,遇到老街斷橋河,拉不成東西要人馱!”
張騫向城邑內姓白的三老(漢代在鄉里主教化民風的人)打聽,白三老向侯爺訴說了城邑百姓無橋之苦:沒有橋,城邑被分隔成了兩半,西岸的百姓不能到東邊的博望坡上墾荒,就是原有的耕地因為無橋通過被荒蕪著;沒有橋,官道驛站也很少有人走了,往來的商販都不到城邑做買賣了,城邑沿街的店鋪都蕭條了,沒有了商販,十里八鄉的百姓不得不去遠處的城邑購買物品……當張騫問郡內為何不修橋時,老人道:“糊弄啊!修橋遠不如收賦勤快……”這個在京城長安久居的侯爺第一次了解到了百姓的疾苦,認識到了百姓舉步維艱的生活困境,於是他立刻覺得自己這個食邑封地的大吏肩上沉甸甸的,他便對百姓們承諾:要在老街河上為大家修一座結實的石橋。百姓喜形於色,歡欣鼓舞,他們紛紛走下河堤,跳入水中,在河裡排成了幾隊,以人為橋,將侯爺的車隊轉運過河去。當管家查點物品一點也不差時,張騫再次被百姓的偉大與良善所感動。
他回到侯府後,便立即去了南陽郡署,用自己的封賞為博望百姓建成了這座高大堅固的石橋,留下了“賞金造橋”的佳話千古傳揚。據說到了唐代,尉遲恭敬德曾對大橋進行了一次維修,並正式把該橋命名為“張騫橋”。
因為侯爺張騫在封地心繫百姓、造福百姓,所以張騫侯爺深得封地百姓所擁護,百姓稱讚張騫為“平民侯爺”。可惜的是,他只在封地居住了二年,公元前的121年夏,當張騫再次出擊匈奴左部時,因為遲援了將軍李廣,被武帝貶為了庶民,失去了侯爵的張騫便帶著家人回了故鄉漢中郡城固縣(陝西省城固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