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琴(2011年全國敬業奉獻模範)

張雅琴(1954.12—2010.9),女,1954年12月生,197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江蘇省丹陽市新橋鎮金橋村原黨總支書記,2010年9月27日,張雅琴因病去世,享年56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雅琴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54.12
  • 逝世日期:2010.9
  • 性別:女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人物簡介,人物事跡,人物故事,社會評價,

人物簡介

2005—2006年 “江蘇省巾幗示範崗”
2007年 “鎮江市勞動模範”
2006—2008年 連續三年丹陽市優秀黨員
張雅琴張雅琴
2007—2008年 “丹陽市優秀三八紅旗手
2010年 “江蘇省十大女傑”
2010年 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
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中榮獲全國敬業奉獻模範稱號.。

人物事跡

引導黨員民眾創業致富
江蘇省丹陽市新橋鎮金橋村原黨總支書記張雅琴,自2000年擔任黨支部書記以來,團結帶領支部一班人,積極引導黨員民眾創業致富,10年間把一個貧困村、上訪村建設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和諧村。2009年5月初,張雅琴被查出患有食道癌,她不得不住院接受治療。然而,躺在病床上的張雅琴卻一刻也放心不下村裡的工作。在上海化療回來的途中,她不顧親人和同事的勸告,執意抱著病軀,來到她魂牽夢縈的新農村建設現場。
平日,人雖躺在病床上,張雅琴的話題始終離不開村裡的建設,她動情地說:“假如老天開眼,再給我三五年時間,金橋將會更值得一看!”但是,老天卻沒有開眼。2010年9月27日下午3時20分,張雅琴終未敵過病魔,帶著對親人、同事和鄉親們的無限眷戀,走完了人生的旅程。
黨員豐碑
2010年9月,她積勞成疾倒在工作崗位上,卻在民眾心中樹起一座黨員豐碑。
如今的金橋村村民們都說,做個金橋人,勝過城裡人!然而,這個原本叫木橋村的地方卻是一幅破敗景象:村集體負債20多萬元,幹部多年未發全過工資,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5000元。
2000年7月,時任鎮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的張雅琴成為這個窮村的當家人。
張雅琴“治窮根”的第一步是造橋修路。沒有資金,她帶頭捐款7000元,四處“化緣”,窮村的“致富路”很快暢通了。
2004年,木橋村和閘橋村、八字橋村合併為金橋村,這兩個村當時均負債20多萬元,這讓黨總支書記張雅琴身上的擔子更重了。她帶領全村白手起家,用汗水架起一座新“金橋”。2010年,金橋村工業產值超10億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2009年,長期超負荷工作的張雅琴病倒了。她住院期間,全村老幼紛紛自發前去看望。6位曾被張雅琴免職的生產隊長含淚送來雞蛋和牛奶,幾個曾謾罵過她的拆遷戶也到病房看望。一個拆遷戶流著淚在她的枕頭下偷偷塞了一張紅紙條,上面寫著“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張雅琴”。

人物故事

沒人乾,我來試試吧!”
丹陽市新橋鎮金橋村村民沈銀龍回想起金橋村10年前的模樣,感慨萬千。“湖塘廢棄、垃圾成山,村幹部連開會都要四處借會議室,是當地有名的窮村、上訪村,一連換了10個書記都沒幹好。”“沒人乾,我來試試吧!”2000年7月,時任鎮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的張雅琴,在說服丈夫後,毅然回村挑起村書記這副重擔。 省委黨校黨史黨建部主任、教授董連翔以女性的視角,解讀了張雅琴勇於擔當的社會責任。“一個45歲的中年女人,放棄安穩的工作、舒適的家庭生活,不顧丈夫的反對,毅然決然選擇一條布滿荊棘的‘創業路’,太了不起了。我也是一個女人,設身處地,能體會她當時下這樣的決心有多難。”董連翔說,張雅琴的非常之舉,說明了一個道理:要想當好村幹部,首先應當具備事不避難、勇於擔當的境界。只有這樣,才能凝聚起帶領民眾創業的底氣、志氣和銳氣。
張雅琴張雅琴
“沒人乾,我來試試吧。我以前乾的都是副職、配角,有好的想法主角不採納也沒辦法啊。你就支持我乾一回吧,等把困難村的‘帽子’摘了,我就退下來”——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政治學所副所長、研究員孫肖遠對報導中的這段描述印象很深,“俗話說,‘家門口的塘知深淺’。已過不惑之年的張雅琴,再清楚不過窮家難當的道理,她要回村當書記,不是真的要過‘一把手’的癮,而是一個黨員帶領民眾奔小康的使命擔當。”孫肖遠覺得,在張雅琴的精神世界裡,她那強烈的事業心,不畏難、不避險的品質,是最難能可貴的。而這,也是基層幹部應當具備的核心素質。“要不然,她怎么會面對民眾的不理解,家門口潑了大糞仍表現出那樣的淡定和大度?又怎么會一次次忍受白眼,央求能人回村來辦廠?”
“沒人乾,我來試試吧!”張雅琴把對父老鄉親幸福的期盼濃縮在這句話里,也把新時期一名共產黨員的忠誠鐫刻在那片土地上。
“將智慧辛勞寫在民眾增收簿上”
2001年,南河兩岸的環境整治讓張雅琴眼前一亮。“沿河開發一條商業街豈不可以聚集人氣財氣?”在取得建築商的支持後,金橋率先蓋起了2000平方米門面房,村里賺了大幾十萬。如今,漫步在南河南岸商業街上,沒有人不佩服張書記當年的眼光。短短10年間,金橋村人均年純收入突破15400元。
張雅琴在植樹張雅琴在植樹
商業街上的門面房、工業集中區、金橋物流中心……鎮江市農工辦副主任、農技推廣研究員屈振國,對張雅琴的這些生前“傑作”由衷敬佩。“她會闖市場,會接工程,會為村里創收,會帶動村民創業。一句話,就是會抓機遇、謀發展。”屈振國說,強村富民,要求村書記在落實黨的富民政策、帶領民眾致富的進程中,努力按市場規律辦事,大膽地闖,大膽地試,大膽地乾,把發展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我以為,這是張雅琴十載村官留下口碑的又一重要啟示。” “在任10年期間,張雅琴抓住了每一個發展機遇。她是想創新、敢創新、會創新的典範。”董連翔說,新時期的村書記,要像張雅琴那樣,遠眺天安門想高度,俯身田野挖深度,“只有超前思維贏得發展先機,腳踏實地實現富裕夢想,才能使民眾有盼頭有奔頭,從而凝聚起建設新農村的強大力量。”
“為什麼金橋人對張雅琴愛得如此深沉?”專家們說,有一點很明確,“是因為張雅琴將智慧和辛勞寫在民眾的增收簿上。”
“跌個跟頭也要為民眾抓把泥!”
第一次化療回家,虛弱得走不動路,張雅琴就讓丈夫開車帶著她在村里轉。一氣轉了兩個多小時,還不停地給村幹部打手機:哪裡窨井蓋破了,當心摔壞人;哪裡又出現垃圾了,影響環境。
“生活如同照鏡子,你對她微笑,她也會回報你微笑。民眾是最樸實的,誰對他們好,他們就對誰親。對張雅琴讚美的語言,不在她身後的悼詞中,而在老百姓的口碑中。”鎮江市委黨校石春海教授這樣說。一本研究張雅琴精神的筆記本,記錄了石春海的深切感悟:現在有些村幹部官雖不大,卻把村委會當衙門,漠視民眾的利益訴求。張雅琴一心想著老百姓,是她贏得擁戴的原因所在。
“‘路上栽個跟頭也要為民眾抓把泥’,這句話,彰顯了張雅琴的民生情懷。”董連翔說,臨終前兩天張雅琴還跟丈夫念叨,要從家裡拿點錢,找幾個有過矛盾的困難戶,幫他們謀劃致富項目。這件事,生動呈現了張雅琴以民眾利益為重,解民眾之難、讓民眾獲利的高尚境界。
蘇州基層黨建研究所副所長方世南盛讚張雅琴是“村民的優秀服務者”。他說,張雅琴的摳門與大方集於一身,充分體現了她的“算計藝術”。摳門,是把公家的錢當作自家的錢來花,每分錢都看得比磨盤大,連村幹部喝一頓羊肉湯的錢也要省下來;大方,則體現在改善民眾生活上,村里每年救困資金超過50萬元,而她自己破襪子一雙雙補好再穿,看病不花集體一分錢。別人都住上好房子,可她住的還是老房子,家門口連一輛汽車都停不下。
民眾送別張雅琴民眾送別張雅琴
“6位被她免職的隊長含淚去醫院送雞蛋、牛奶這件事,足以說明張雅琴在民眾心目中的位置。”方世南說,“‘你把民眾放在心上,民眾就把你舉過頭頂’,這句話老了點,但不過時。”
“光說空話,老百姓是不會買賬的!”
2000年修木橋,她帶著6個村幹部,頂著窯廠老闆白眼,到幾十里外的磚窯廠挑回次磚、破磚。7個人、20里路、每人一擔100多斤,每天來回挑4趟。
“她當書記前有110斤,最後瘦到60斤,乾到連命都不要了!”鄉親們這句追憶張雅琴的話,令方世南動容:“張雅琴任書記的10年中,老百姓無數次感動:帶頭跳進冰冷的河水挑土方,號子聲伴著漫天大雪飛揚;第一個爬上物流中心棚頂扒雪,摔下致傷……現在,有些幹部講道理頭頭是道,可為什麼沒有影響力和號召力?原因就是沒有做到像張雅琴那樣身體力行。”
“她當官不像官,更像是一個過河卒,有進無退,斬將奪旗!”在孫肖遠看來,“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應當成為基層幹部的一種常態。“民眾是淳樸的,而民眾的眼睛也是雪亮的。品行端正、作風優良的幹部,民眾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雅琴走了,以一種令人遺憾的方式走了。人們在追尋她的足跡的同時,無疑也在經歷一次心靈洗禮。她用自己的生命,引導更多的人去理性思考:新時期,到底怎樣當好村幹部

社會評價

2011年5月19日至22日,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等10家中央新聞媒體及所屬網站,到張雅琴生前工作的金橋村集中採訪。2011年5月30日起,中央媒體集中報導張雅琴同志先進事跡。
張雅琴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張雅琴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
2011年6月14日,中宣部江蘇省委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聯合舉行張雅琴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
2011年6月17日,報告團在江蘇巡迴演講,5位報告團成員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講述了他們了解的張雅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