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衡

張金衡 (1914-1984),哈爾濱市中醫四大名醫之一、龍江醫派重要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金衡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14
  • 逝世日期:1984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吉林省吉林市人。自幼家貧,父早亡,靠母親做幫工、當保姆維持生活。13歲到吉林市濟生堂藥店當學徒,工余時間自學中醫。1932年來哈爾濱,在正陽藥店做調劑工作。拜名中醫宋懋祥先生為師,深得其傳。1936年經漢醫考試合格,在道外區保障街自設永濟堂開業,他行醫注重醫德,對貧苦人沒錢也治病。平時刻苦學習,熟讀中醫經典原文,廣收各種驗方,力求醫術精通。哈爾濱解放後,任哈爾濱市醫藥聯合會學術部部長,兼任市中醫訓練班講師,著有《中藥藥物學》一書。熱愛祖國醫學、堅持在繼承整理上充實提高的學術思想。臨診治病善於洞察病機,審正用藥,務求其當,遠近求治,奇症痼疾,皆獲效驗,被稱為“四大名醫”之一。歷任哈爾濱市中醫進修學校副校長,兼任中醫內、婦、兒科講師,哈爾濱市醫學院中醫系副主任,市中醫醫院副院長,市中醫學會秘書長等職。1956年3月1日加入中國共產黨。相繼撰寫了《冠心病的研究》、《風濕症的病因分型及施治》、《小兒清瀉的辨證論治》、《糖尿病中藥的療效觀察》、《中風腦血栓三十例經驗介紹》等10餘篇論文,發表於國內及省、市級雜誌或作學術會議交流。並發表過《中醫基礎理論》、《陰陽、五行、四診、八綱》、《中醫論衰老》等文章。1984年逝世。

人物生平

張金衡,原名張玉田,1914年生,吉林省吉林市人。自幼家貧,父早亡,靠母親做幫工當保姆的微薄收入度日。1926年他13歲到吉林市濟生堂藥店當學徒,工余時間自學中醫。
張金衡於1932年來哈爾濱市,在正陽藥店從事調劑工作,以名醫宋懋祥先生為師,深得其傳。1938年經偽滿漢醫考試合格,在哈爾濱市道外保障街自設“永濟堂”開業。行醫時很注重醫德、醫風,不光給有錢人治病,也給沒錢的貧苦人治病,因而深受民眾愛戴。在繁忙的醫療中,仍學習不輟,熟讀中醫經典原文,旁及歷代各家學說,博採眾長,了解學術動態,廣收各方經驗,力求醫術精通。
1946年,張金衡任哈爾濱市醫藥聯合會學術部部長,兼任哈市中藥訓練班講師,並有《中藥藥物學》專著問世。1950年創辦哈爾濱市西傅家聯合診所,任所長,是哈爾濱中醫界走向聯合事業的發起人之一。張金衡熱愛祖國醫學,堅持在繼承整理上充實提高的學術思想。臨診治病善於洞察病機,慎重用藥,務求其當。遠近求治,奇症痼疾,皆獲效驗。因此,他與著名中醫高仲山、馬驥、金文華並稱“四大名醫”。
1952年張金衡任哈爾濱市中醫進修學校副校長,兼任中醫內、婦、兒科講師。在教學中,親自選材講學,為培養人才做了大量工作。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出讀書要“熟讀、精讀、善疑、師古、創新”十字訣。經常教導學生讀醫書要背誦如流,融匯古今,不執前人成見。結合自己體會,靈活運用。他治學嚴謹,工作一絲不苟,對中醫事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深受當地中共黨組織和政府領導的器重和人民的信任。他於1956年3月1日參加中國共產黨,是哈爾濱市中醫界最早入黨的知識分子之一。
1960年張金衡任哈爾濱市醫學院中醫系副主任,仍深鑽經典、金元四大家著作和明清各先賢名著,特別是婦科和溫病專著以及期刊雜誌,勤作筆記,有聞必錄。在中醫教學上深受師生的敬仰。
1963年張金衡任哈爾濱市中醫院副院長,負責醫療業務和青年醫生培養提高工作。在醫療上強調四診合參,明辨陰陽,在處方用藥上法度嚴謹,有常有變,不拘一格。他常說:“醫生如戰陣中之主將,主將不明,陣勢零亂,雖有善卒,豈能破敵?”他主張祖國醫學必須在實踐中整理,繼承提高。1964年擔任哈爾濱市中醫學會秘書長後,相繼寫出《腦血栓意外的辯證論治探討》、《冠心病的研究》、《風濕症的病因分型及施治》、《小兒泄瀉的辯證論治》、《血液病中風治療研究》、《糖尿病中藥的療效觀察》、《中風、腦血栓三十例經驗介紹》等10餘篇論文,發表於國內及省、市級雜誌或作學術會議交流。並發表過《中醫基礎理論》、《陰陽、五行、四診、八綱》、《中醫論衰老》等文章。曾出席東北三省防衰老工作會議,發表了論文《中醫對衰老的研究》。1982年出席全國中醫學術理事會議,並與會交流了《中風腦血栓三十例》的文章。
張金衡在內、婦、兒科疾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對祖國醫學的理論及選方用藥卓有創見,十分重視辯證論治,認為醫生治病必須抓住主證,只有審證無誤,治療才不會有誤,審證要同中別異,異中求同。他說:凡人“六欲、七情之感不殊,而受感之人各殊”。1956年他在出門診時,有兩名高血壓患者同時就診,他一例用鎮肝息風湯,一例用真武湯加桂枝、龍骨、牡蠣。實習學生不解其意,提出疑問,他說:“前者形瘦,頭痛目暈,面色潮紅,脈弦、舌紅而少苔,乃肝陽上亢也,故用鎮肝息風湯。後者體胖,眩暈心悸,面色蒼白,舌質淡胖,此乃腎陽虛也,真武湯加減,以鎮溫降,此乃同病異治也。”使學生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在“文化大革命”中,張金衡被打成“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下放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但他在逆境中,仍不輟筆,寫下了多年來從事醫療工作的心得體會。1972年在松花江地區中草藥研製小組工作時,曾創製“新方安宮片”,並編印了一部《中草藥手冊》。
張金衡因少年時代就從事中藥工作,對中藥的加工和鑑別具有專長。對中藥的產地、優劣、作用、炮製、配製的研究有獨到之處。他自擬處方,通過哈爾濱市中藥廠長期批量生產中成藥有新方安宮丸、安眩丸,普及全國各地。研究的冠心安、濁帶丸學術論文曾在省藥學會上發表,參茸再造丸、消火丸、安靜丸、冠心丸等分別用於臨床,收到顯著效果。1982年又研製成“藥用衛生紙”,用於婦女某些疾病有顯著療效。
1984年張金衡患中風症,經搶救無效,於10月20日逝世。終年70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