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容

張金容

張金容,1967年10月生於湖南新化縣。1988年7月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液體火箭發動機專業。現任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六院11所二室副主任,是載人航天工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一、二級發動機主任設計師,是我國大型液體火箭發動機骨幹研製人員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金容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南新化縣
  • 出生日期:1967年10月
  • 職業:研究員
  • 畢業院校:國防科技大學
人物名片,老所長的期望,女兒心中的一願,湖南小姑娘的求學之路,航天動力金色故鄉的不斷追求,

人物名片

張金容全程參與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火箭發動機的研究設計工作,還先後參與了近10個重點型號發動機的研究設計和多項技術攻關,並直接參加了十幾次重大衛星發射任務,為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曾獲得國防科學技術二等獎。
她曾於2003年被陝西省婦聯授予陝西省第五屆“三秦巾幗十傑”、陝西省“三八紅旗手”稱號。2004年分別榮獲全國總工會“全國先進女職工”、全國婦聯“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和“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2005年獲全國總工會“全國女職工建功立業標兵”和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載人航天先進個人”稱號。2006年獲全國總工會第二屆“全國五一巾幗獎”和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技術創新先進個人”稱號,同年10月開始兼任陝西省第十一屆婦聯執行委員職務。

老所長的期望

1988年,張金容初到六院11所,時任副所長的孫宏明對她印象非常深刻。孫所長1998年退休後仍留在11所做科技質量工作。下面是孫所長的對張金容的評價:
在當時進11所的50個人中,大部分都做出了自己的成績。張金容作為少數幾個女大學生之一,人很聰明,也好強,能吃苦,工作、生活都很熱情,是個難得的好人才。在神舟系列飛船的研製過程中,她乾的活兒是女職工中最重的,成績也有目共睹,我們都為她感到驕傲。今年2月以來,她擔任著火箭動力方面更重要的研製工作,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我深切希望她能繼續發揮自己的潛能,為作為我國航天動力金色故鄉的六院繪上自己的色彩。同時,希望她充分利用自己的外語能力,擴大同國外航天領域的交流,促進我國航天事業的更快發展。

女兒心中的一願

張金容17歲的女兒已經讀高二了,她已經習慣了媽媽的忙碌和獨自的生活。母女之間有種理解和支持。一次,她在作文中寫道:
媽媽總是那么忙,忙得好像把我忘記了……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好孤獨,孤獨得連媽媽都找不到。每當下雨的時候,我就在想,別人的媽媽給自己的孩子送雨傘時會是什麼感覺,或者那些孩子接過媽媽送來雨傘時會是什麼感覺。這些,對於我都太陌生。我多么希望媽媽給我送一次雨傘,哪怕只有一次也行。
但是,我也很體諒媽媽,她的一個電話、一個便條都會讓我感動。有一次,媽媽陪著我做作業,我覺得真幸福。我故意把一個題目弄錯,結果她還批評了我一通,真是沒情調!
看著媽媽整日勞累的樣子,我從心底里很心疼她。我多么希望能替她分擔一些勞累,哪怕是一點點也行。
……
張金容記得看完這篇作文後,自己悄悄地哭了,她為女兒的懂事而欣慰,也為自己對女兒照顧太少而歉疚。
張金容一直說自己沒有故事,更談不上傳奇色彩,生活、工作都很順利,也很平凡。
她是很平凡,以至於記者採訪時一直沒有意識到自己面前坐著的是一位女科技工作者。但她的故事,並非沒有,而是因為太忙的緣故忘記了很多。我們的交談不像是在採訪,而更像是在自由聊天。記者隨時發問,她也漫談式地回答。
採訪當天,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六院11所的所在地西安春雨飄灑,她不算很慢的語調中微微應和著一種南方女子的水性溫柔。她說自己特別喜歡春雨,輕柔而不傷人,飄灑而不失性情。離開家鄉湖南20餘年了,她說家鄉話都說不好了,但有時候會突然找到“在家鄉”的感覺。記者說很幸運,碰巧遇到西安難得的春雨,才有機會了解你性格的另一方面。她笑笑,說記者幫她找回了許多故事,回憶往事是一件樂事。
我們就這樣聊開了。隨著那個單純、活潑、可愛的湖南小姑娘“成長”為眼前實實在在的“張大姐”,一位航天巾幗的風采愈加鮮活。

湖南小姑娘的求學之路

“一個電影人物塑造了我人生的目標”
張金容對小時候的記憶已很模糊。在她的印象中,除了和小朋友們一起到稻田裡捉泥鰍、到野外割豬草、到山上摘野果的快樂外,就是父母的勞累和自己吃不飽、穿不暖的痛苦記憶。
1973年春節剛過,不到六歲的張金容上學了。“上學”對她來說是一件很新奇的事情,一首“月光光,海光光,照著伢子上學堂……”的當地童謠是她小時候躺在自家小院的竹床上看月亮、數星星時最愛吟唱的,這也讓她對上學產生了一種美好的嚮往。
上學的第一天,湖南下了難得的一場大雪。她和比自己大幾歲的堂姐一起去上學。這個熱愛想像的小丫頭,在田野里到處又跳又叫地追著雪花,後來愣是被堂姐連拉帶背地帶到了學校。後來,家人每每把這件事當作笑談,她也因此而常常重溫童年的快樂。“我現在依然愛在雪地里玩兒。”她笑著說,而這多少也勾起了她對家鄉和親人的回憶,眼神中有種淡淡的思念。
張金容在學校接觸的第一門課是毛筆字,老師教得很認真,她也很認真地學。說話時,她禁不住模仿起拿筆的姿勢。她說很幸運,自己所在的新化縣潮水學校即使在“打倒反動學術權威”的運動中也沒有迷失得太遠,保持著尊師重教的好傳統,學校學風很濃,教師的責任感也很強。
她在潮水學校一直上到國中畢業,捧回了一牆的獎狀。她記憶特別深刻的是,學習之餘全班同學在校辦農場裡勞動的場面,小同學們一起種紅薯、挖樹坑。為了自己班級的收成比別人的好,大家一個比一個賣力。“現在都是笑談了,但那時候真的好像一下子發現了學習之外的另一種樂趣。”她笑著說。
1981年,張金容踏進了一所普通高中的大門。這一年她14歲。高中第一學期21元的學費令這個小姑娘著實吃了一驚:“比國中的5元多多了。”她暗自盤算著,家長掙錢不容易,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辜負父母的希望。
在接下來的高中階段學習中,她刻苦勤奮,連續獲得學校年級第一,並榮獲“湖南省婁底地區三好學生”和“湖南省三好學生”稱號。她也因此而轉學到縣裡最好的重點中學。從國小到高中,張金容一直在學校保持著很高的“知名度”,她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家長眼中的好孩子,同學眼中的好榜樣。
現在,高中前的往事她已經記得很少了,對高中生活中諸如和同學一起去資江邊散步讀書、一起到金黃色的油菜花地里背理科公式,或者和同學們一起在學校的跑道上赤腳比賽一類的美好片段也只是隱約記起。但有兩件事仍深深印在她的腦海中。一件是她高中三年的班主任竟然都是政治老師,他們對她進行過很多次鼓勵,並用許多名人的例子激勵她的理想。她回憶說:“那時學習緊張,課外書看的很少,許多名人的故事都是老師講給我的。”
另一件事,在她心中埋下了理想的胚芽,成為她日後規劃人生的一個基本坐標。高中階段,學校每學期都會定期組織他們到縣城電影院看電影並寫讀後感。高二時,電影《飛向太平洋》深深地打動了她。影片講述的是我國即將進行向南太平洋發射洲際飛彈的試驗,某遠洋測量船隊由海軍艦隊護衛去飛彈落點打撈儀器艙。自學成才的女助手艾華女扮男裝上船工作。她排除了電子計算機的故障,保證了試驗的順利進行。“電影中的場面深深地感染了我,艾華的形象深深打動了我。當時我就想,要是今後也能像他們一樣搞火箭,那該多好呀!”張金容說話時嚮往之情悄然浮現。
高考結束後,張金容的志願填得非常簡單,她一眼就看中了國防科技大學的液體火箭發動機專業。“好多人難以置信,說一個女生還搞什麼火箭。一個老師也勸過我,說研究火箭可能要到深山中去,條件很艱苦。但搞火箭的夢想像艾華的形象一樣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中,讓我難以做出別的選擇。”張金容說這是她的“航天緣”。
進入國防科技大學後,張金容的世界突然變大了,視野開闊了。雖然學校實行準軍事化管理,比其他好多大學管理嚴很多,每周都要進行晚點名,隊長和教導員都會清點人數。但學校環境很好,教室很多,隨便往哪個教室一走,準能找到一個安靜的學習地方。“學校管理和學校條件都促進了我的學習,遠沒有現在流行的《大學自習室》主人公那樣的經歷。”她詼諧地說。在她的印象中,國防科大的足球場真大,每天早晨跑步時心情特別舒暢;601食堂的飯菜真香,晚上的夜宵——烤麵包的香味常常把她和同學們招之跟前;學習之餘,她和同學痛快地爬嶽麓山、結伴到橘子洲頭溜旱冰……大學四年,是她難忘的青春時光。

航天動力金色故鄉的不斷追求

“我只做好了屬於自己的一份工作,光榮的集體培養了我。”
1988年,張金容順利從國防科技大學畢業了,被分配到了位於秦嶺深處的六院11所。在這個被稱為中國航天動力金色故鄉的地方,去一趟鳳縣龍口鎮還得坐將近一個小時的班車。當有人給她講述此前洪水把人沖走、餓狼晚上嚎叫的事時,張金容有些後怕了,她不知道該怎么規劃自己的人生。
幸好,和她同時到11所的有50來個年輕的大學生,大家有說有笑,日子簡單倒也並不寂寞,周末還經常結伴到當地的河口鎮趕集。也幸好,從她參加工作開始,11所實行了“傳、幫、帶”的新人培養機制,老專家張雅堂成為她的指導老師。這是一個不計個人名利得失的老航天,從北京來到三線工作了二十多年,他身上強烈的奉獻精神深深感染著張金容。其他領導和專家也把工作經驗無私地傳授給她。她說自己總是對所在的集體懷著感恩的心情,在這個集體裡,她感受到了家一樣的溫暖,沒有大家的幫助很難有現在的成績。
1990年3月22日,長二捆火箭在發射時緊急關機,這給張金容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當天晚上發射時,她在老同志的家中看電視直播,當看到火箭點火後未能升空時,她一下子驚呆了,第一感覺就是“不會吧,怎么會這樣呢?”。當確認發射未獲成功後,她不由自主地走向辦公室。她發現,沒有任何人通知,同事們也都不約而同地來了,一人不差。“大家默默地坐著,沒有人說話,空氣凝重得要命。我們都覺得心裡堵得很,有著難以承受的壓抑!”張金容回憶道,“最後,主任輕輕說了一聲‘幹活吧’,大家都回到自己的崗位上,開始查找故障原因,通宵都沒有睡覺。”她說這是自己第一次經歷未能成功的苦澀,也是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航天人肩上的責任和使命。
1992年,中國啟動了讓全世界都為之矚目的載人航天工程。張金容所在的研究室擔任著長征二號F火箭一、二級及助推發動機的設計任務。她全程參與了這項工作,先後在發動機總體設計、系統設計、副主任設計師等崗位上工作。
1998年,正值發射神舟一號飛船所使用的第一枚“長二F”火箭交付的時期。為了按期完成發動機交付前的有關設計、生產和試驗配合工作,她經常加班。在一次故障分析的試驗驗證過程中,為了能夠拿到第一手試驗數據,她配合試驗,白天晚上連軸轉,在一個星期六的下午竟然累得暈倒在了11所液流試驗室。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發射的前夕,根據發射現場要求,需要進行一次發動機模擬驗證試驗,她負責了這項工作。為了儘快完成論證和試驗,在六院的組織下,她帶領年輕的設計師深入生產試驗第一線,連續奮戰十幾個晝夜,經常加班到深夜一兩點,有一次甚至加班到凌晨五點,按時圓滿地完成了論證及試驗分析工作。後來,每每回憶到這件事,她和同事們總會風趣地說:“我們真的是一支特別能戰鬥的隊伍。”
近20年來,張金容先後參加了近十個型號發動機的研製工作和大量的技術攻關,多次赴衛星發射中心執行發射任務。近年來,她還開展過多項預先攻關,擔任課題技術負責人的某新型發動機關鍵技術研究獲國防科學技術二等獎。
2005年12月,張金容踏進了莊嚴肅穆的人民大會堂,參加神舟六號飛船發射成功慶祝大會,聆聽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講話。去年3月,第二屆“全國五一巾幗獎”的桂冠使她的笑容更加燦爛。她由衷地感到,她和同事們的辛勤勞動獲得了國家的肯定。張金容說:“榮譽屬於整個發動機研製系統,我只不過代表六院捧回了獎盃。”
性別並不是尋求照顧的藉口
“工作中,我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性別”
如今,兼任陝西省第十一屆婦聯執行委員的張金容也經常參加一些諸如婦女地位等方面的討論,因此,“女性主義”、“女權運動”之類的概念在她嘴裡並不陌生。但是,面對自己的工作,張金容有她自己的看法。“如果用性別給自己劃定一條過於清晰的邊界,就會陷入極端的性別敏感。工作中,性別不是尋求照顧的理由,我在工作中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性別。我總認為,任何人都必須乾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只要有能力就應該去做更多的工作。這一點,男女都一樣。我身邊的很多女同事都幹得比我好。”說到這裡,張金容自己也覺得話題過於嚴肅,禁不住先笑了。
張金容也始終踐行著自己的這一觀點,從來沒有因為自己是女性而推辭過任何工作。相反,在艱苦的崗位上總能見到她的身影,有時也不顧病體而堅持工作。1994年,她連續感冒了兩個月。經過檢查後被發現患有嚴重的肺部感染,需要立即住院治療。但當時組裡的任務重,配合發動機生產試驗要在西安和紅光溝兩個地方奔波。組裡的人員已經很緊張,如果她住院了,日常工作就很難開展。因此,她決定不住院,只要求醫生開了點西藥帶回家吃。就這樣,連續吃了一年多,硬是沒有耽誤過一天上班,沒有住過一天醫院。由於長期服用藥物,她的體質嚴重下降,臉色發暗,渾身怕冷,夏天怕吹電扇,不敢呆在空調房間,只好像“套中人”一樣把自己包得嚴嚴實實。這個毛病一直到1999年才有所好轉。
生活上,張金容卻是個十足的女性,她說生活中不能給自己定位錯了。因此,脫下工作服的她,常常會“秀一把”女人的美麗,也會和女兒一起為生活中的快樂手舞足蹈。
但她身上更多的是一個女性的責任感。由於工作忙,她幾年才能回家一次,年事已高的父母成了她心中無法撫平的牽掛,只能經常給他們買一些衣服和補品寄回去。2003年,短暫休假中的張金容把父母帶到北京旅遊,多少補償了自己的一點兒孝心。在長城上,父母開心的笑臉深深地留在了她的腦海中。她多么期望自己天天都能陪著他們啊!
對於女兒,張金容始終覺得虧欠太多。在女兒半歲的時候,她就因為工作忙而把孩子放在南方老家一年多。等再次見面時,小傢伙已經會說話了,但盯著媽媽的眼神是那樣地陌生,還問外婆“這個阿姨是誰”。孩子是如何學會走路、說話的,她這個媽媽一點都不知道。說到這裡,張金容的眼眶濕潤了。
由於工作較忙,加上經常到外地出差,她對女兒的照顧也很少,要么把孩子托在別人家,要么臨時把父母接過來。
女兒很懂事,身上幾乎沒有獨生子女的那種嬌氣和任性,很小就習慣了一個人照顧自己,作業從不用媽媽督促,還可以乾一些簡單的家務活兒。張金容記得,在孩子上國小五年級的那個暑假,有一次,女兒出乎意料地給她做好了一頓午餐,並跟她說:“媽媽,我把飯做好了,你早點吃飯就可以睡午覺了。”當看到做好的米飯、西紅柿炒雞蛋、炒土豆片、炒青菜時,張金容把女兒緊緊地抱在了懷中。有時候,女兒會把自己畫的卡通畫悄悄地放在媽媽枕邊。睡覺醒來的張金容,眼前模糊著一片幸福。
母愛無聲。張金容覺得替女兒整理房間、聽女兒彈鋼琴、給女兒梳理頭髮,是母女之間最好的交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