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邦彥(藝術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邦彥(1914年-1988年),字石礬,甘肅天水市人,藝術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邦彥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天水
  • 出生日期:1914年
  • 逝世日期:1988年
  • 職業:書法家、藝術家
張邦彥,字粲卿、石帆。甘肅天水人。張邦彥生於天水北城門張氏家族。張氏家族是古秦州向以琴書傳家的名門大家。家族學人功名層出,書藝代有傳人。據今流傳作品可覽的,自清代同治年至今五世相繼,享譽百年。以先祖遺風及家庭薰染,特別是其祖父鳴珂翁的啟蒙與教導,加之張邦彥的智敏勤奮,奠定了他博學廣識且深厚的書法基礎。
張邦彥先生自6歲開始在祖父和父親的啟蒙下學習《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論語》等。10歲即以顏真卿《多寶塔》為臨本,染指書法。由於受長輩的口授心傳,他在13歲左右就涉獵了家藏豐富的北碑南帖,至入學時已初具書法功底,15歲時,考入省立三中,因是年甘肅遭遇旱災,家庭無力供給上學,加之河湟亂起,土匪軍閥馬廷賢攻陷天水,學校停辦,促爾輟學。他為了謀生,便混跡於報社及縣政府諸類能發揮書寫所長之單位,從事繕寫、印製、函件等工作。
1946年抗戰勝利,張邦彥調省政府,專為省級大吏繕寫函件和應酬文字。1946年6月,于右任先生赴新疆途經蘭州,見先生所書文字後大加讚賞,並在書法技巧、丰神及藝術觀念上予以教導,其後,先生書藝遂大進。
1958年,在當時“左”路線下,張邦彥先生被錯誤作出退職處理,列為管制對象,監督改造持續十年之久。文化大革命中又進一步遭受衝擊和迫害,被錯誤地定成“十種人”遣返農村勞動;此後,先生身體和生活上受到很大的折磨和壓抑,親屬也受到牽連;粉碎“四人幫”後,直到1984年8月,經黨和政府複查審核,對張邦彥先生長達26年的冤錯案才進行了徹底平反,恢復了公職和工作,使他在人生時日不多的時間裡,重新開始了對中斷多年的書法藝術的重溫與探求。
張邦彥先生身前為甘肅省政協委員、民革成員,甘肅省博物館副研究員。蘭州解放後即參加革命工作,先後在西北軍區招待所、甘肅省圖書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博物館等單位工作,為甘肅乃至西北文博事業和書法藝術的振興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曾獲文化部頒發的“文博工作三十年”這一殊榮。
張邦彥先生除潛心於金石、國小、書法之外,又在作為體現中國傳統文人心性的詩文及民間藝術上不斷追尋,從不同向度塑造出自己的人生品格和藝術作品風格。由於歷史及編者眼光所限甚或其它原因,先生書作中好多精品未能收入1999年由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張邦彥書法集》,大多精品書作流通於隴右和蘭垣藏家之手或市場,為此,要全面並確切地認識並評價先生的藝術價值,的確存有一定的困難。好在張邦彥先生的書法完全來自民間藝術,讓他自己的作品回到民間去,也許更是先生身處九泉之下最大的願望和對他最大的慰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