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邃青

張邃青

張邃青(1893~1976),名森楨,以字行,河南太康縣人。歷史學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邃青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893
  • 逝世日期:1976
個人經歷,個人成就,

個人經歷

張邃青1913年於開封中州公學畢業,任太康縣高小教員。1915年考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北京師範大學),在本科歷史地理部學習。1919年張邃青積極參加“五四”愛國遊行。1919年夏,張邃青高師畢業,到開封第一師範學校先後任史地教員、校長。1927年8月到開封中山大學(河南大學前身)任文史系教授,先後開設中國史部目錄學、中國上古史、中州文化史、河南史地研究等課程。當時學校雖未開設考古學課程,但他開設的中州文化史與河南考古關係密切,富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張邃青所著《河南史地研究》教材很受歡迎。張邃青對宋史頗有研究,所著《讀校本宋史記》,不僅對《宋史記》的內容和別人的評價作了扼要介紹,並對《宋史記》可以補“宋史”、正“宋史”及其不足之處發表自己的見解。
抗日戰爭爆發後,張邃青隨河南大學先後遷往信陽、鎮平、嵩縣、淅川及陝西寶雞等地。在8年抗戰中,他開設了中國史學史、宋遼金元史等課程,並堅持學術研究。為了研究伏牛山中蠻族的來源與結果,他在嵩縣的蠻子營蠻峪、盧氏的蠻子溝等地進行調查,寫出《伏牛山中之蠻族》,又寫了《嵩山專著書目考》。1941年他對《史通》作了全部校釋,並發表了研究《史通》的論文。1942年,他率領學生組成伏牛山考察團,考察山中的風俗文物,為學生作學術報告。
1940至1942年張邃青任河南大學文史系主任。1943至1949年兼任文學院院長。在此期間,曾發表《順陽范氏著述考》、《中州文獻小記》論文。1949年7月隨河南大學從蘇州遷回開封,參加研究班學習馬列主義理論。1950年3月至1956年11月,張邃青任河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兼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1956年底任圖書館主任。1957年當選開封市副市長。1963年任開封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64年被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河南省史學會會長、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文化大革命”中,張邃青受到迫害。1976年5月在開封病逝。

個人成就

張邃青在河南大學度過了半個世紀的學術生涯,擔任過河大文史系主任、文學院院長、圖書館館長等職,也曾兼任開封市副市長、河南省歷史學會會長等職務。在任何一個職位上都有建樹和亮點,尤為使人緬懷的,就是他對考古學資料的重視,從而啟迪了河南大學的考古學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他有自己獨特的學術風格和教學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注重教學內容與考古新材料的密切結合。他認為只有及時地對新出土的文物資料進行分析研究,以考古學資料充實到教學實踐之中,才能不斷提高古代史教學質量。當時,河南大學尚未開設考古學課程,他所開設的“中州文化史”與河南考古關係密切,他在該課程教學中大量引入新的考古學資料,對文學、史學系同學之考古研究,啟迪很多。
二是注重學術考察、社會實踐與課堂教學的緊密結合。1931年,殷墟發掘開始不久,他帶領河大學生赴安陽參觀考古發掘,回校後在文學院史地學會第三次會議上報告參觀學習的經驗,調動了學生參與殷墟發掘的積極性。當年,河大學生石璋如、尹達等就進入了殷墟發掘隊伍,河南大學也因此成為國內最早參與考古發掘的高校之一。抗日戰爭的八年間,河南大學輾轉搬遷到河南的信陽、南陽及陝西寶雞等地,正常的教學秩序難以維持,但是,張邃青與河大師生共同堅守,開出了全國數量第一的課時數,他還將動盪的時局化為實踐教學的良機,把學生組織起來,率團到豫西山區進行歷史文化古蹟與傳說的調查,撰寫了高水平的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即使學生受到鍛鍊,也豐富了自己的教學和研究內容。
三是重視地方史教學。張邃青講授的“中州文化史”和“河南史地研究”兩門課程均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周恆曾在《記河南大學學術研究》一文中指出,張邃青的“中州文化史”課程,足以代表中原文化之特徵,亦為中國文化之主流。
張邃青非常重視地方文物保護。正是在他的努力下,長年失落在河南大學草叢中的兩通清代貢院碑,被列為市級保護文物,由市里撥出專款在河南大學(原清代河南貢院舊址)擇地修建了兩座紅柱灰瓦的四角涼亭,使貢院石碑得以妥善保護。此外,開封城東北的明代鎮河鐵犀、市內的女真國書碑、禹廟碑等文物的完整保護,都得益於他的奔走呼號及不懈努力。
張邃青的一生都貢獻給了河南大學的教學和學術事業,先後教授過“中國史部目錄學”、“中國上古史”、“中州文化史”、“河南史地研究”、“中國通史”、“中國史學史”、“宋遼金元史”等多門課程。張邃青的學術研究長於宋史、《史通》、河南地方史等,曾撰寫有《北宋太學考略》、《讀校本宋史記》、《嵩山專著書目考》、《伏牛山中之蠻族》、《河南地方史料》、《嘉靖河南通志考》等,在學術界有一定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