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運貴(老紅軍)

張運貴(老紅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運貴(1909—1989),又名張永貴,男,建寧縣黃埠鄉陳余村人。老紅軍,先後任紅十二軍班長、紅一方面軍司令部衛生所班長兼黨支部書記、延安中央幹部休養所護士長。1943年10月在延安回響黨的精兵簡政號召,到延安縣甘谷驛鎮開設個人診所行醫。全國解放後回到建寧,任村黨支部書記。1955年轉為脫產幹部。1957年服從縣委縣政府安排辭去公職。1972年經核實身份落實政策,恢復幹部身份,享受老紅軍待遇,1983年離休。1989年病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運貴
  • 別名:張永貴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籍貫:福建建寧
  • 出生日期:1909年
  • 逝世日期:1989年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一、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作戰勇敢 關心戰友,二、延安時期:回響號召 服務百姓,三、解放後:胸懷坦蕩 淡泊名利,

一、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作戰勇敢 關心戰友

張運貴出生於貧苦農家,沒有讀過書,父母早逝,從小務農,做過長工,與弟弟相依為命。1931年2月下旬,紅四軍第十一師第三十二團派一個30多人的工作團,從廣昌的陳莊翻越船頂隘到建寧桂陽、陳余、賢河一帶開展打土豪分田地、擴紅籌款工作。3月,建寧縣首支紅色地方革命武裝——桂陽游擊隊組建,4月,張運貴報名參加游擊隊,任第二班戰士,隨游擊隊在桂陽及周邊鄉村打土豪。游擊隊成立後的第一仗,就是衝進反動保衛團團總張秉剛的家中,繳獲了藏在灰糞窖地下的閥只棗影步槍10支。4月,紅軍撤回江西參加第二次反“圍剿”,張運貴等桂陽游擊隊員分散隱蔽。5月下旬,紅軍第二次反“圍剿”從廣昌攻打建寧,桂陽游擊隊協助紅軍攻打建寧城,並在賢河活捉了張秉榆墊永剛。6月下旬,隨桂陽游擊隊編入紅軍南(豐)廣(昌)建(寧)獨立團,編在三連一排三班。之後,張運貴隨獨立團在南豐、廣昌、建寧牽制敵軍,掩護主力紅軍回師贛南。接射笑蘭著,又轉戰寧化、長汀等地,1932年初在瑞金編入紅十二軍,由於作戰勇敢,先後任副班長、班長。
那個時候,受傷的紅軍戰士,由於缺醫少藥,很難得到有效的救治。部隊沒有專業的醫生和護士,便培養部分戰士學習基礎的包紮、看護和救助知識,張運貴從中學到不少戰場急救技能。由於張運貴有一堡舟拜定的基礎,1933年7月調往江西於都工農學校衛生所工作,一邊學習醫學知識,一邊救護傷員。
在衛生所里,每天要面對無數的傷員和病號,為他們清洗、包紮傷口,為他們餵飯穿衣,端屎倒尿。工作繁重,條件艱苦,有時還不被戰友理解,但他從來沒有埋怨過,因為他堅信,當好一名紅軍衛生員也是革命鬥爭勝利的需要和保障。
張運貴用過的背包和皮帶(圖源:三明日報)張運貴用過的背包和皮帶(圖源:三明日報)

二、延安時期:回響號召 服務百姓

1934年10月,張運貴隨中央紅軍幹部團衛生隊參加了兩萬五千里長征。抵達陝北保全縣後,途中調任紅一方面軍司令部衛生所班長兼黨支部書記。1937年調任兵站醫院(延安中央幹部休養所)護士長。
1941年11月,日寇加緊對八路軍革命根據地的封鎖,延安邊區物資供給十分困難,當時陝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李鼎銘先生提出了“精兵簡政”策略。1943年10月,張運貴在延安回響黨的號召,復員到延安縣甘谷驛鎮開設個人診所行醫。為了不給部隊添麻煩,張運貴自己動手挖了兩口窯洞,置辦器材、藥品,開辦了個人醫療疹所,為當地老百姓看病,繼續為廣大窮苦民眾服務。
在延安甘谷驛鎮行醫期間,張運貴深深地感受到當地百姓生活的困苦,對來看病換藥的患者民眾,他總是根據對方情況,少收灑騙才簽甚至不收費用。雖說是行醫,但在當時,藥品極為匱乏,張運貴就自己動手,採集草藥配製藥方,最大程度降低醫療成本,為窮苦患者服務,讓他在三鄉五里積累了良好的口碑,民眾親切地喚他“南方張醫生”。
張運貴(中)與部隊戰友合影(圖源:三明日報)張運貴(中)與部隊戰友合影(圖源:三明日報)

三、解放後:胸懷坦蕩 淡泊名利

1950年,張運貴便計畫著回建寧老家。愛永祖人極力反對:“閩西北山區還有很多土匪沒有肅清,你去不是送死么。”張運貴卻說:“我想念家鄉,還有我失散的弟弟,要回去。”1951年初,張運貴和愛人背上行李,用籮筐挑著孩子,踏上了幾千里回家路。路過武漢時,在時任武漢鐵路局黨委書記的戰友袁亞東家裡小住了幾日,袁亞東說:“你回去一是很危險,另一個是工作不好安排,還是不要回去了,把介紹信給我,留在這裡我幫你安排工作”。歸心似箭的張運貴沒有答應,於當年5月,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建寧縣裡心區桂陽村翁坊橋。
當時建寧交通十分不便,張運貴步行40里前往里心區,將黨組織關係、退伍證、工作介紹信等交給時任里心區區長王茂盛同志,請他代替交給縣委有關部門。回鄉後,任桂陽村黨支部書記,張運貴參加了當地土改工作組。後轉為脫產幹部,1957年精簡機構緊縮編制時,辭去公職回鄉生產。
文革開始後,張運貴受到衝擊,有人貼出大字報質疑他的身份,家裡人都很是著急,他卻不擔心。他對家人說:“讓他們說去吧,我不想當官,也不想發財,當個農民他們還能把我怎么的。我去當兵,村里老少都是親眼所見,我從延安回來,部隊上的照片不是假的吧,黨組織關係、介紹信、退伍證不是假的吧。我把延安邊區幣、公文包都捐給了紀念館,這些縣裡和組織部門都是知道的。”
1972年,時任福建省革委會副紙悼妹主任、省軍區政治部主任周曼天同志到建寧探望了張運貴,之後福州軍區兩位政工幹部到建寧為父親核實了身份,組織部門為父親落實了政策。當他們詢問有何要求時,張運貴回答:“我生活得很好,沒有要求。”曾經有人問張運貴:“你不在外面當官,回來吃這苦做什麼。”他回答說:“當年我們村一起出去當兵的二十幾個人,就我有一條老命回來,我有了老婆孩子,生活也更好了,比起我那些死去的戰友,我還有什麼不知足的呢。”
骨子裡,張運貴是位淳樸的農民,3年自然災害的時候,張運貴向政府捐了所有的積蓄和妻子不多的金銀首飾。子女們成年後,負擔輕了,收入多了,張運貴又開始每月拿出一點兒錢來接濟生活困難的鄉鄰和需要讀書用錢的學生,十幾年不曾間斷。每次參加完縣裡的會議,他總要求自己坐班車回來,實在推辭不了縣裡的專車派送,也總是堅持只讓司機把他送到岩上村山隘口的清明窠,然後步行8華里山路回桂陽村。因為他知道,山路崎嶇,加上那兒常常霧大路滑,讓司機往返實在是辛苦又危險。
1973年,省民政廳撥款800元給張運貴修繕房屋,為了節約、合理利用好這筆款,張運貴把孩子們動員起來,有的砍樹,有的挑沙,有的拉磚。孩子們從小到大,沒少吃過苦,也沒少埋怨過,但這卻鍛鍊了他們堅強的意志,養成了他們良好的人生品質。後來,孩子們工作出色,有的留在外地,每次和孩子們通電話,他總要叮囑:“好好工作,好好做人,聽黨的話,爭取更大進步。”
張運貴曾任建寧縣第一、第二屆政協委員。1989年12月在家中突發腦溢血,醫治無效去逝,享年80歲。
當時建寧交通十分不便,張運貴步行40里前往里心區,將黨組織關係、退伍證、工作介紹信等交給時任里心區區長王茂盛同志,請他代替交給縣委有關部門。回鄉後,任桂陽村黨支部書記,張運貴參加了當地土改工作組。後轉為脫產幹部,1957年精簡機構緊縮編制時,辭去公職回鄉生產。
文革開始後,張運貴受到衝擊,有人貼出大字報質疑他的身份,家裡人都很是著急,他卻不擔心。他對家人說:“讓他們說去吧,我不想當官,也不想發財,當個農民他們還能把我怎么的。我去當兵,村里老少都是親眼所見,我從延安回來,部隊上的照片不是假的吧,黨組織關係、介紹信、退伍證不是假的吧。我把延安邊區幣、公文包都捐給了紀念館,這些縣裡和組織部門都是知道的。”
1972年,時任福建省革委會副主任、省軍區政治部主任周曼天同志到建寧探望了張運貴,之後福州軍區兩位政工幹部到建寧為父親核實了身份,組織部門為父親落實了政策。當他們詢問有何要求時,張運貴回答:“我生活得很好,沒有要求。”曾經有人問張運貴:“你不在外面當官,回來吃這苦做什麼。”他回答說:“當年我們村一起出去當兵的二十幾個人,就我有一條老命回來,我有了老婆孩子,生活也更好了,比起我那些死去的戰友,我還有什麼不知足的呢。”
骨子裡,張運貴是位淳樸的農民,3年自然災害的時候,張運貴向政府捐了所有的積蓄和妻子不多的金銀首飾。子女們成年後,負擔輕了,收入多了,張運貴又開始每月拿出一點兒錢來接濟生活困難的鄉鄰和需要讀書用錢的學生,十幾年不曾間斷。每次參加完縣裡的會議,他總要求自己坐班車回來,實在推辭不了縣裡的專車派送,也總是堅持只讓司機把他送到岩上村山隘口的清明窠,然後步行8華里山路回桂陽村。因為他知道,山路崎嶇,加上那兒常常霧大路滑,讓司機往返實在是辛苦又危險。
1973年,省民政廳撥款800元給張運貴修繕房屋,為了節約、合理利用好這筆款,張運貴把孩子們動員起來,有的砍樹,有的挑沙,有的拉磚。孩子們從小到大,沒少吃過苦,也沒少埋怨過,但這卻鍛鍊了他們堅強的意志,養成了他們良好的人生品質。後來,孩子們工作出色,有的留在外地,每次和孩子們通電話,他總要叮囑:“好好工作,好好做人,聽黨的話,爭取更大進步。”
張運貴曾任建寧縣第一、第二屆政協委員。1989年12月在家中突發腦溢血,醫治無效去逝,享年80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