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覺之(原名張星)字心釋,號心釋堂主,1966年出生於江蘇,中國書畫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覺之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
- 出生日期:1966年
- 職業:書畫家
- 主要成就:書畫方面
- 代表作品:《詩意圖》、《吳昌碩》
擔任職務,人物評價,
擔任職務
張覺之
(原名張星、字覺之、號心釋、別號心釋堂主、法號妙音居士)
●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 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
● 江蘇省青聯委員
● 文化部青聯委員
● 文化部青聯美術工作委員會委員
● 66 年生,江蘇人,現定居北京。
● 92 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畫系,獲文學學士學位。
● 04 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花鳥碩士研究生班。
● 大寫意《詩意圖》獲得中國美協“2004 全國 中國畫展”銅獎。
● 工筆人物《吳昌碩》獲中國美協“第二屆中國人物畫展”優秀獎。
● 名家提名作品《松風圖》獲得中國美協“第十一屆中國藝術博覽會”金獎。
● 參加“水墨敘說”北京·炎黃藝術中心 2004 秋季邀請展。
● 05 年為中國畫研究院龍瑞藝術工作室畫家。
● 06 年作品《山水圖》參加全國第三屆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畫精品展。
● 07 年作品《溪村春曉》參加文化部 "中國青年美術家新農村採風" 畫展。
● 08 - 12 年潛心繪事,於行佛之途,修身養性,用行動證明:大境界的呈現是修煉所得,非技也。
● 連續出版個人專輯作品近 30 本,多幅作品為各類藝術機構收藏。
● 從事教師、編輯、出版工作十餘年。
人物評價
【青州老先生】以平實無華、樸素易懂而又細緻嚴密的文風,從畫家張覺之的 [作品] ,[展覽的品位和格調] ,[大眾評價之我見] ,[佛學的洗禮對張覺之心靈的淨化] ,[張覺之與佛意電影的因緣] ,[張覺之的青州使命] ,[一個繪畫大師的成長必須具備的條件] 等眾多方面給我們描述了一個完整版的張覺之。
今將此 1—12 回作了集中,以飧觀眾。
本篇為第一回
今天起的早些,上了此吧,看到了張覺之先生的畫展的帖子,特地上來看看,這樣一看就用去了我近三個小時,我看了每一張作品,看了每一張畫展的照片,還看了每一個人的留言,看完後我很激動,也很感動。我從不在吧里寫東西的,以前是和這裡的很多人一樣,是只看不寫,但這次我要寫上兩句。
(我要用三個方面來寫感受。一是作品,二是展覽的品位和格調,三是大眾評價之我見)
一,看作品;看了張先生的書畫,你不得不被他的作品深深的感染,在他的作品中流露的一種高貴、高雅、高格的氣息就能把你征服,她會深深地吸引你、她會讓你停下腳步、她會讓久久不願離去。在他的畫裡,無論是花鳥畫還是山水畫,均有一種書法的筆意,有很強的書寫性,他的書法有極深厚的功力,所以才能做到“以書入畫”,他的每幅畫均是寫出來的,這就是古人說的骨法。骨法用筆,古人早有論述,在此我就不多說了。一幅畫若沒有‘骨’,我們還能看什麼呢?他的畫,因為有其‘骨’,會讓你感覺是隨意寫出但盡顯高格,這靠的是什麼?這是功力、是境界、是感悟,是一個人的學識和修為;
他的工筆小蟲,我在看畫時感到自己眼眶濕潤了,我感動了,真的被感動了。如此之精細,可說是很精微,很鮮活,他的小昆蟲在點點的細微之處都能交待的很分明,這要何等之心境,張先生給予了它們新的生命。我能感到作者在作畫時的清淨無染空明的狀態,有一種禪宗修行到了一定境界時‘入定’的景象。喔,難怪,張先生本身就是一個修行人。
出了展廳,捲入川流不息的大街,頓感“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因篇幅的關係,今天就寫到這裡,下回再奉上其餘二部分。謝謝!
本篇為第二回
上回第一部分說到張先生的作品,因篇幅關係只概略地寫了一點,沒有深入地剖析他作品更為深刻的內涵,待日後有機會將重點對張先生的書畫成就方面再作展開。
今天我要談的是第二部分,這裡不談作品的境界,成就高下,只談“展覽的品位和格調”。
從書畫城開業以來,可以說,大家看的展覽不在少數,但能給你留下較為深刻記憶的會有多少呢?我不禁想到了這個問題。一些展覽的開幕式搞的象是企業或店慶開業典禮一樣,禮炮齊鳴、鑼鼓敲打、小姐列隊、領導發言、嘉賓剪彩,幾乎都按套路進行,是很熱鬧,但沒有給人留下多少畫展的印跡。這是其一;再說內容,再說那些畫展展出的作品視覺感受。當下的社會,現今的展覽大家都在追求大作品,大氣魄,要巨幅才能達到視角上的衝擊力,才能達到震撼的效果,只有這樣才算是個成功的展覽。這些“大展”達到震撼的效果了嗎?是的,確實達到了,震的我是頭暈目眩,震的我失憶,震的我是看完展覽後再也回憶不起來他畫的是什麼內容了,這是其次。其三,一般畫家平時作畫,偶有佳作就保留起來,是準備來日畫展用的,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因規格不同,大小不一,在布展中就呈現了雜亂無章,視覺不協調的感受,畫展要給人以美感,看後產生愉悅的心境,我想問你:這會有嗎?
現在說到張覺之先生的這次書畫展。一進展廳,你就會感受到一種別樣、一種清新朴面的感覺迎你而來。
我有這樣的體會,那天是大暑第一天,外面很悶熱,我一進廳,頓時有清涼的感覺,雖然裡面是有空調,但因來賓觀看的人很多,其實空調也並不涼快了。我講的是心裡的清涼傳遞身心。在視覺感受上作品畫幅布置的非常雅致、賦於美感。大面積的白牆上有序列裝點一幅幅小畫的視角構成,太美妙了。我在心靈中一直找尋的、一直隱隱地想那種感覺,今天在這裡使我一下找到了。此次的我,是欣喜的、是激動的,在整個觀賞的過程是一直帶有享受的感覺在一幅幅讀她的,真到讀懂她 . . . . . .
在中國畫畫論中有句理論:既白當黑、知白守黑;還有一句:實處易,虛處難。就是說,要知道留白,要會留白,白處不是空白,它是一幅畫的整體構成起來的。無白不顯黑,善於留白是境界。看了張先生的這樣的畫展立意,與眾不同的構想並付於實際,這就是對中國美學思想的深刻領悟。在展示上就完全體現出了一個有修為,有思想的藝術家整體水準和境界。這與他的深厚理論建樹,並融通百家,攝取各種藝術營養來完善自己,提升藝術層次有直接的關係。我不談他繪畫方面的博取,就說他能在一年之內看了一千多部世界電影大師經典影片一事,這是什麼樣的營養供給和補充啊。他與一些高僧大德深厚交往,並成為師徒,受益是終身的,長期潛移默化,心靈的修行,對他的境界的開啟將會有多大的幫助呀。我一股氣寫到這裡,我一下子感覺沒有什麼語言再陳述了。只有一句:張覺之先生的成功是必然的!
謝謝大家在盛夏中讀我此文,但願也能同樣給你帶來一絲清風。
下一回將談“大眾評價之我見”,請繼續關注。謝謝!
本篇為第三回
前二回寫了張先生的“作品”與“展覽的品位和格調”。
今天再次敲打著鍵盤,完成我這一回的第三部分“大眾評價之我見”。
在此盛夏,看了張先生的畫展給我內心深處吹來了涼爽的風,感到愜意,有一種一吐為快之感,才信筆寫來,發表自己的一點點感想,沒想到能得到大家的青睞。看到了一些回帖,對我給予鼓勵,又讓我在心裡象吃了一塊冰激凌,感到很舒服。
最近雜事多些,兩天沒有上網了,今天上來一看,著實讓我感到吃驚。使我沒有想到的是,此吧中近期有關張覺之先生的兩個帖子在前後不長的時間裡點擊量竟然能達到七千多次, 回帖數量一個四百多條,一個也有三百七十多條,都有十幾個頁數。這在我們‘青州吧’的歷史上是很罕見的,而且整體素質應該說是很高的,沒有什麼所謂的“閒雜”人員。這就說明一個問題:好作品會引起人們共鳴的。在大家的內心深處是渴望看到好東西,盼望能出現打動他們的好作品,一旦出現了,情緒點燃了,就是無法抗拒的。我看到了一個回帖說,這個情景已形成了“張覺之現象”,我看是有一點。
自從上次觀展後,又用上了近三個小時通讀了一遍此吧帖中對張先生的各種評論,和其它網站裡的相關資料;還有一些名家對其繪畫成就的評說,也有張先生自己所寫的好多文章、觀點等論著,很有見地,已知他的學養和修為。他的論述十分獨到,看問題都能看到本質,不受表象所迷惑。他藝術所達到的高度我一看還是很明了的。
其實,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了。當一幅畫一打開,它畫面的氣息、氣韻會直接傳達給你的。
好畫是清新拂面,不好的畫是污濁傷目。所以,我們要看好畫,儘可能地選擇些好畫看。在書畫方面本人認識也很淺陋,不敢妄加評論。我很贊同網上一些同仁們的觀點。但是,我所思考的是,在當下社會大家一味追求新奇,追求效應,從速獲得財富的時代下,怎么會出現了張覺之這樣的人?這才是引起我興趣的地方。
在這裡,我只想談談張先生這個人,不談其藝術成就。
文章寫長了,大家不愛看。寫短了,又不能交待清楚。處於兩難的境地。今天在這裡要談的是張先生這個人,你想,篇幅肯定是不會短的。因此,今天就權作開了個頭,等下回中再完整敘述吧。
很顯然,用這三回的篇幅是很難表述一個立體的張覺之,那就來個自由回吧,隨緣看能寫到第幾回就幾回。
謝謝您的閱讀,下一回再敘!
本篇為第四回
上一回(3)說到:“在當下社會,大家一味追求新奇,追求效應,從速獲得財富的時代下,怎么會出現了張覺之這樣的人?”
今天在這裡,我只想談談張先生這個人,不談其藝術成就的高下。
以下是我從張覺之個人資料中所獲知的:(在此稍作了整理)
“張覺之在10多年前還叫張星的時候,曾在江蘇以其雄強豪放的大寫意畫風直衝當時萎靡的書畫領域,給人帶來耳目一新之感。這在90年代末,報刊上發表了一個‘豆腐塊兒’就已經顯得很有成就的時候,突然間,出現了幾十家報紙都是整版和好多版篇幅對一個年僅三十多歲的青年書畫家連續報導,包括《參考訊息》還有《新華日報》等黨報,全國訂閱量排名前三位的《揚子晚報》等,這是前所未有的。一時間家喻戶曉,由此被稱之為‘張星現象’。在當時,江蘇上下正努力建設一個文化大省。在‘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方針指導下,張覺之無疑是深受關注和受到省級領導首肯的。否則,政府‘喉舌’的黨報,我想一定不會是輕而易舉的,隨便哪個說上就能上的。何況不是小上上,而是整版、多版連續的上。當時的張星,名氣之大是可以相見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張覺之完全可以‘發家致富’搞創收。但他並沒有留戀南京,享受成果,而是考入了中央美院。”
來到了北京,張覺之繼續追尋著他的藝術夢想 . . . . . .
幾年下來,一路順暢,有搏名天下之志。
時間行進至07年,他突然更名,改為現在的張覺之名,取字“心釋”。接著他又和幾位大師結了緣,再後來,聽說又要拍“佛意電影”了,在畫界一下就是兩年多沒見、沒聽到他的訊息——原來是,他上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讀書去了。
我當時在想,這么有才華的,是很有希望的、很有前景的一個畫家就這樣結束了。他走向了另一條道上去了,他終究抵擋不了誘惑。影視創收快,他直奔而去。可以說,但凡知道他情況的人都和我的看法差不多。在收藏界已不再多關注這個張覺之了 . . . . . .
時過境遷,於去年底,一下聽說他受夏老的委託來我們青州籌建佛像畫院。今年,我家又陸續收到他的“每周一報”作品專輯,連續九期報紙介紹。這又讓我想起了存封已兩年多的“張覺之”。
緊接著,就是這次看了他的書畫展,可以說,張覺之先生這次畫展的舉辦,完全超出了它本身的意義。
這次展覽既是一個展示,更是一場宣言;
正是因為這次看了他的畫展,才完全徹底地改變了我的看法,或許也改變了大家的看法,或許改變了所有人的看法。特別是那些以前和我一樣的,心存疑慮的很多人的看法、曾經一直關注他的收藏家的看法、一些關心他的朋友們的看法 . . . . . .
可以說:張先生這次的作品是一次涅槃後的新生。
看完後我一直在想,他是如何一下達到這樣的藝術境界的呢?
是怎樣的外力和內因使他進入到現在這樣層面的呢?
於是乎,在上次我說到的用了近三個小時在網上尋找答案,我終於找到了。
寫到這裡,我抬起了頭,本想理順一下思路,一看已是密集多行了,擔心再寫下去讀者厭倦。天熱,更怕你們看累了,今天就到這裡。
小別待敘,請看第五回。
本篇為第五回
上回(4)說到:終於找到了解析張覺之的答案,但一看已寫多行,天熱擔心大家累著就匆忙止住,但對我,卻沒有了“一吐為快”的快感。但為了看客不至中暑,我也只能咽了一下,這一咽,就讓我咽了這么多天。
今年夏季氣溫是很高的,我再次體會到了炎熱酷夏的滋味——因為我在四大火爐之一的南京度過了最為“熱情”的時節。
說起南京,與我是有很深的緣分。這要追溯到十年前。我們作為一批已有“成就” 青年文學作家班,在南京的百年學府度過了兩年的學習生活,也正是在這裡,我與張先生“緣”起開始了。
記得在深秋,一次在校園裡等老鄉來玩,很偶然在櫥窗中見到了他當時的《新華日報》與《參考訊息》同一天的整版報導,這對我的衝擊是很大的——其一,在此之前很少看到這樣篇幅對一個年輕畫家的報導;其二,我們自己就是有“成就”的人,平時在報紙上也只能發發一小塊文章,一下看到了這重量級兩份報紙整版,顯然對自己的“成就”有了懷疑。但是,這讓我記住了他。
從此,我開始留心他,並重拾了我對美術的熱愛。我從不寫我不了解的人或事,反對空洞無物的概念化、程式化地亂寫一通,反對那些套路文章放在哪個身上都合適“行活”。對我所要寫的人既要了解,但又要與他保持距離,免得帶入個人的感情色彩,這對讀者也是不負責任的。一些畫家花錢請評論家來寫文章,寫的人與被寫的人根本就不認識你,並不了解,僅憑感覺想像來寫,很膚淺的,能打動觀眾嗎?
我與張先生後來也相識了,並多次接觸聊天,但我從未流露出一點我要寫文章的想法。確實也沒有,這次純粹是突發的、隨機的。我以後也不想讓他知道,那樣我寫出的東西就不會很真實,我要保持距離來審視他、觀察他。這樣,我才能寫出一個有血有肉的張覺之,一個真實的張覺之。
與同學老師十年後的相聚是歡樂的。大家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其中不乏曉有成就者,但鮮有大成,當年躊躇滿志在今天看來僅僅是昔日的理想。更多的同學做了的靈魂的指路人,把希望用在了對未來一代的培養上。
相聚後的感慨:一個人的成功其實是非常艱難的!
現在的南京是個商業大都會。抬起頭來滿眼是高樓大廈,平眼望去道路上到處是車輛,真是擁擠不堪。校園內也充滿了商業氣息,遠不是當年“百年學府”濃濃的學術氣氛了。
科技的發展確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古人敢想的“天涯若比鄰”讓我們這代人實現了。儘管出行多日,卻絲毫不影響我們的吧帖,不耽誤我的續回。一個手機、一台電腦已是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今天來吧中,本想上傳這一回的,一下發現傳不上去了。提示要用登錄名,我平時不會玩這些。電腦基本上只用來寫寫文章,看看新聞,查查資料和存放資料,很多功能這我這裡都沒有得到開發和利用。註冊用戶名對我來說是個技術難度很高的事了。我在想,我給自己起個什麼名字呢?一想大家都稱我為老先生,是因為我寫的沉著老到?還是寫的老氣橫秋?看看好像又沒有多少批評的意思,也就心定了,還覺得有些親切感。既然這樣,乾脆就叫“青州老先生”吧。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實名註冊會使網路健康一些,但勢必也會影響許多和我一樣的人來參與互動,雖讀帖人也許不會少多少,但回帖的人一下會少很多。這樣看到誇獎我的人就少了,這對我的積極性多多少少會有點影響的,甚至會有些失落感。但是只要有一個期盼讀我的回,我都會寫下去的。 因為,在寫張先生的過程中,我感到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滌,也提升了自己的境界,是有很大收益的。
在此回中,本想展開敘述並把此行的一些感悟寫入的,當下大自然的變化使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全人類為了我們共同的家園應該來認真思考“覺之”的問題,也必須“覺之”了,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張覺之先生的“覺之”顯出了智慧。
由於篇幅的關係,今天就寫到這裡了。
謝謝您的閱讀,下回六中將談佛學的洗禮對張覺之心靈的淨化。
本篇為第六回
上回(5)有些漫談陳述的意味,談到我與張先生的緣起,對他的關注,並有寫“回”的衝動。最後談到在“當下大自然的變化使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全人類都應該來認真思考“覺之”的問題,也必須“覺之”了,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張覺之先生的“覺之”顯出了智慧。”
本回中將談佛學的洗禮對張覺之心靈的淨化。
張星在自己的藝術道路上進行很順暢之時,突然改名“覺之”。“覺之心釋名,看破放下意”,是什麼原因使他“覺之”和“心釋”的呢?
我不禁在想:“一個人已‘覺之’了,他一定會一下明白了很多曾經一直追求的東西原來還是錯誤的、原來還是虛妄不實的。”覺之的“覺”,在佛經上是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智慧。是明察和領悟。中國佛學的根源來自般若學。“般若學”在中國佛學中的地位,相當於認識論。般若並不是一般意義的知覺、知識,是“至深至徹至明至圓通”的大智慧。佛學的本旨是求智,求覺,尋求覺醒和覺悟。“覺”,就是斷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的最高智慧。(見他的個人網站和部落格)
“覺之”後才可能做到“心釋”。這“心釋”字號起的也真是太好了,沒有對人生的徹悟是取不出這樣的名字的,它有深刻的內涵。我看了他網站的一些論述,得知“覺之、心釋”都是他自己感悟所得,自己起的名字。在這裡我不想來談他名字的深奧和文化內涵,只想說的是,他在原名“張星”已獲盛譽的時候卻一下換了名,這是需要反覆權衡的,改意已決是需要勇氣和自信。這對一個已是名聲在外的畫家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決定。否則,弄不好也許就再也起不來了。“名氣”對畫家來說就是一個名字,是多少年的積累所得,改了新名字就標誌著要從頭再來。
此時的我,可以想像到張先生當初的思考,在畫室中運籌時手持菸捲來回踱步的情景. . . . . .
一個成年人重新換名字,可以標誌著他思想和意識的蛻變,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張覺之先生“覺之”了,如不是真的“覺之”是難以如此的,這來自佛學的開啟加上自身的根基。一個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每個成功的人都有他的原因的,當大家還在玩技巧、跑市場、爭名利的時候,覺之先生已經對人生意義有了重新的思考,並輕輕一躍到達了另一個層面。
激流勇退的“退”不是退,這一退使他進了,使他變得從容了、淡定了、純粹了. . . . . .
改了新名字的覺之先生,果然是佛緣深厚。不長時間就陸續與佛學大師、高僧大德結上了深緣(從他的部落格文章自述中推算),並成為了淨空法師的皈依弟子,成了佛像繪畫大師夏荊山老居士的學生。
中國古語有云:“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名師出高徒”。這些講的都是一個外因對內因的作用。一個人境界的提升不是偶然的,這個經歷就是張覺之的生命歷程有此因緣與他人不同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一個有這樣的世界級佛學大師的師父,那怕是一次接觸、一次短暫的談話;一個舉止、一個投足;一個眼神、一個微笑或許會讓你開悟。對一個像張先生這樣聰慧的人來說,會有多少感悟和心靈的開啟呢?何況又不僅如此。
幾年來,與師父相陪相伴,時而聽其講經,時而聽其說法;時而聽其閒談,時而聽其聊天. . . . . .
於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微不足道的一個細節也許會對他的心靈有所觸動。
寫到這裡,感覺有點口渴,起來準備喝口水。一看時間已是很晚了,寫了不少,有點乏了,再說,大段文字怕人看起來吃力,還是留著點接下一回吧。
在第七回中還將繼續評說“佛學的洗禮對張覺之心靈的淨化”。
謝謝!再敘!
本篇為第七回
上一回(6)說到:張覺之先生幾年間時常伴隨在兩位師父身邊,所受的教益是終身的,這對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在這一回中將繼續“佛學的洗禮對張覺之心靈的淨化”這個話題再作展開。
今年真是個多災多難的年頭。一會大旱,一會水災;這邊剛地震,那邊又來土石流。立秋過了,從全國的氣候來看,大世界還是很“火熱”的,秋老虎的威力再次讓人們不敢小覷。我們這裡儘管早晚有些涼意,而中午依然會有一陣感到很熱的。
今天中午出去搬運了一些東西,只是一會的功夫,就已經熱得不行了,汗珠一個勁地直往下滴。趕快進入空調房中才慢慢靜下心來。
打開網站,直接進入了吧。現在需要登錄發言,明顯影響了大家的參與,但一看還是有一些回帖,我認真地看了一遍。
自從寫了這個章回體,解讀了張覺之先生文章後,就一直受到大家的鼓勵和抬舉,每當有所懈怠或感到自己力不從心的時候,一看到大眾的期盼,又給自己平添了信心。堅持敲擊起了一個個字元,電腦屏上又出現了一行行文字,合成了我眼中的張覺之。
一個人的成長,與他所處的環境是分不開的,與他的經歷是有必然聯繫的;
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如有重大事件發生過,那一定會對他有很大的改變;
一個畫家作品風格的形成最終會反映到他這個人的身上,境界的提升一定與此有直接的關聯。
張先生慧根很深,有非同尋常的佛緣,師父不經意的談話或聊天都可能會對他產生開示,都可能會改變張覺之,改變張覺之的思想,同時也提升了張覺之的境界。
在他與高僧大德的兩位師父相識相伴的時間段里,正是中國書畫市場火熱的時節。大批畫家馬不停蹄地奔赴各地賣畫、跑市場、創造財富,體現所謂“價值”的時候,而此時的張覺之卻“跳出山界外,不在五行中”。他“隱居修行”了. . . . . .
我就在想:在此之前張覺之風頭正勁,又因其作品水準之高、宣傳力度之大而迅速為市場所接受,並在全國有不少家畫廊代理。剛為大家所熟知卻又一下子消失了,這與他以前在南京時的“贏得了又主動放棄了”似乎如出一轍。
“張星”之名又何嘗不是呢?傳播了,同時也是放棄了;
艱辛地創建了,卻又被他輕易的打破了。
我,一直不能夠明白,這對很多人來說應該是一生的目標和追求的東西,而這些卻被他一個一個的否定了。
這次看了他的畫,我讀懂了他的作品,同時也讀懂了他這個人。
我在張先生的作品上看到了一枚閒章“舍則得”,也許恰恰能說明一點什麼吧。
正因此,這個不停的自我否定、不停的大舍、不停地打破,從而造就了現在的張覺之!
心靈的修行和洗滌讓張覺之先生從繁雜浮躁、物質追逐中一下進入清淨無我的狀態。他當時一定在反省觀照自身,這就是佛學修禪入定後才能看到真正自己原本一樣。
此時,我想到了本回開頭所寫的,今天本人在“火熱”的大世界中汗流浹背,回到家中進入空調房後內心一下入靜的情景。
張覺之先生豁然開朗了,多年來,一直處於勃動的心一下子靜了下來。佛教修行中講的“定生慧”,我想他一定明顯地感覺到自己與以往不同的情境;
我從他這次展覽的作品中獲得的視覺感受,從他靜寂的畫面里、精微的小蟲中得到的感悟和啟示。
寫到此,內心的暢意從心底傳來,是沐浴後的快感。只不過這樣的感受是由內而外的。
謝謝您的閱讀,請繼續收看第八回。
在下一回中將談“張覺之與佛意電影的因緣。”
本篇為第八回
上一回(7)說到:張覺之先生深厚的佛緣,與兩位佛學大師的相伴頓悟人生真義,心靈得到洗滌和淨化,精神上有了升華,輕鬆地躍到了另一個層面。佛法甘露的洗禮對他有了一次重大的人生跨越。
在這一回中將談“張覺之與佛意電影的因緣。”
張覺之先生思想和意識的蛻變來源於他受到博大精深的佛學浸染和心靈洗滌,走出了一個脫胎換骨的 “覺之”。這時,他心裡想到的就已經不是過去一直追尋的主題了。
他作了一次“擴胸”運動。我在他的網站裡看到了他為自己所起的字“心釋”小註:“釋明宇宙生命、天地萬物、萬象萬事之理而泰然處之。”正是這個“心釋萬象”,打開了他的“胸腔”。他已從以前的一個“小我”向現在的“大我”不知不覺中轉變;他從過去的“成名成家”的個人名利意識過渡到了要用影片來幫助人、啟發人、教育人。
我讀了他為了拍這部影片寫的一篇自白,在開頭的第一句就直入核心。“我現在不想過早的做‘專業’畫家,目前我所思考的是如何能在自己年輕的階段為國家、為社會做一些貢獻,故我選擇了抽身幾年拍部反映因果關係的影片。我無意進入影視界,我只是想完成一個願望,一個菩提大願而已。”
他準備要拍的這部電影不是因為個人喜愛電影來小玩一把,嘗試一下旁類藝術趣味或進入影視界,而是要完成一件心愿的。對他來說,這是一個菩提大願。
我平時閒暇之時,也偶爾翻閱佛學書籍。學佛修行之人,發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意思是說,我們趨入佛的聖道,最重要的入門途徑就是發心為首。發心就是發菩提心,這是修行的當務之急。“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如我們立了大願,就能夠度化無邊所有的眾生;如果我們發了菩提大願,就有堪能成就無上佛道。有了這樣的大願,你可以想見一個人的胸襟擴大多少了吧。
一個曾經在自己的書畫領域很執著、有遠大抱負、要做出成績的人,突然間要用佛意影片來普渡眾生,這將是什麼樣的跨越呢?
此時,我不禁想到了佛學大師——弘一法師。
李叔同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闢了中國文化藝術之先河。但接觸佛法後,了悟人生飄然出家,作出驚駭當世、影響後代之舉,來得完全和徹底。李叔同出家後,只有書法一項沒有丟掉,因為他有時要抄經。我們可以看到他在出家前後書法的變化。出家後的大徹大悟,完全無意於書法,一任天真自然,不再講究法則技巧,到了一個超凡脫俗、不食人間煙火的境界,進入了“無意與佳乃佳”自由王國。
這時,你不得不感悟到古人說的:“繪畫乃小技,修為是大道”。
進入了另一個層面的張覺之一定會感受到佛學給他帶來的身心變化。
張覺之先生與弘一大師不同之處在於:他要用在家人的修行方式做出家人的事;用出家人無法做到的事他一個在家人來完成。不同的行徑,但殊途同歸。
他拍這部影片立意要用“因果輪迴”告訴人們一個道理:“種善因,必得善果;造惡因,定得惡報,因果報應,絕對是絲毫不爽的,也是我們任何人逃脫不了的!”這對當下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道德、觀念、情感等諸多領域都將有啟示。
這篇文章寫的較慢,從開篇就進入了不斷思考的狀態。
由於時間和篇幅的關係,今天就寫到這裡。在下回里接著談這一回的內容。
請關注第九回。謝謝!
本篇為第九回
上一回(8)說到張覺之先生“心釋萬象”,一下打開了他的“襟懷”,從一個“小我”向現在的“大我”轉變。一個菩提大願使他與佛意電影結下了因緣,如此之大的跨越已不是一般畫家之所為。
在這一回里,將繼續展開“佛意電影”這個話題。
張覺之先生這部電影定位應該是很高的。他在自白中這樣說:“影片《命運》是部精美的心靈大宴,用畫家的視角對宇宙人生的感悟、社會萬象的洞悉、藝術互溶的理解,天地萬物混然為一體的宇宙觀及多種因素的整合所得。影片源於生活又高出於生活。拍攝定位是高度的藝術性,別樣的角度和大境界、大手筆的切入。”
這是一名真正藝術家對作品的要求。他有別於當下只為了票房而不管內容的低級庸俗的精神垃圾影片。但凡有責任心的藝術家對自己不管哪方面的作品都是嚴格和嚴肅的。
覺之先生不是這樣一說而已,他是動真格的。
他為了使這部影片能拍出專業水準、達到自己的要求、首先要能通過自己這一關,他真的就這么做了。他決心去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正式學習一下導演,於是在考前作了突擊準備。我想,當時的他一定沒少看書和強記一些專業辭彙。
北影在中國是一所最具權威性的電影院校,招生要求從來都是很嚴格的。何況,導演進修班應該是學校最重要的一個班,這樣的班按現在時髦的話說就叫“大師班”,都是專業導演和畢業生“回爐”一下再出成果的,因此,重要的師資力量全用上了,而且學校一向很重視這班學生的備檔。
“有願必成”是佛教中常說的一句話,我要用在這裡。儘管張先生在導演專業技能方面一定是空缺的,但由於他出發點的純正,所發的願大,是為普渡眾生而來的,自有龍天護佑。
在校學習的一年時間裡,他系統地研究了世界電影發展史,看了一千餘部國際頂級電影大師經典影片。並師從謝飛、田壯壯等當代名導,取法很高,沒有走一點彎路。又因為他本身就是一位很有才情的書畫家,藝術底蘊厚實是其他同學不好相比的,這就使他優勢在很短時間一下子顯現了出來,也很快地就成為一名有藝術高度的專業導演。
我們縱觀時下的影視片,絕大部分是傷人眼目的。這就是因為現今的導演整體的藝術貧血,在技術上也許沒有問題,但底蘊缺失,都是在玩點“技術活”、“行活”。在西方上世紀很多大師級的導演本身就是藝術家。否則,經典的畫面,藝術思想你如何能在影片中表達出來呢?
這是時代的特徵,繪畫領域也是一樣的。
畫家大量的複製自己的作品,創造了財富的同時在不斷“自我摧毀”,本來一個很有前途的畫家,實際上只需要短短的幾年就會從一個學術性、才情充溢的畫家變成了一台機器、一個工匠,算算人生的大賬是很不值得的。這些是我們曾經和張先生一起閒聊時聽他講的,他的這些話對當時在坐的人觸動很大。你和他接觸後,就會發現他有許多和別人不同的觀點,看問題是很深的。
寫到這裡,我進一層體會到了藝術的相通、互融和相互作用。
我又想到了弘一大師。他在出家前是在眾多領域皆有建樹,正是他的跨度很大,才成就了當時的李叔同。他這樣的“一通百通”,全部打通後一下看到了另一個層面。也使他忽然發現玩的這些已經沒意思了。
一個成功的人會在多方面都是一把好手。反之,就是一事無成。
張覺之先生正是由於藝術底蘊的豐厚,涉及領域的寬泛,才很容易對導演藝術有了超於他人的理解力和駕馭力,反過來,由於他在就讀期間一下看了上千部西方電影大師經典影片,使他一下打開了嶄新的藝術視野,這次不僅僅是中國繪畫藝術給他帶來的滋養了。
大量傳世經典影片的觀覽、閱讀、研究對他是一次營養的“大補”,這些反過來作用於繪畫。我們看到覺之先生現在藝術境界的陡然提升你就不會感到奇怪了。
因緣的聚合,也使他一下進入了“無意與佳乃佳”之境。
此時的我,在邊想邊寫,要表述的太多。在寫上一句的同時一下子冒出了好幾個下句,在選擇用哪個句子合適,哪個詞來的更貼切,時有猶豫。也許“天成覺之”一句用在這裡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今天就寫到這裡,在下一回中將談“張覺之的青州使命”
謝謝您的閱讀,下回十再見!
本篇為第十回
上二回(8、9)主要談了“張覺之與佛意電影的因緣。”講到了覺之先生從一個純粹的畫家在橫向上有了重大的跨越。這緣於佛學的洗禮,拓展了他的胸襟。他超越了自己,從曾經的一個“小我”階段過渡到“大我”的層面。
在藝術上“無意求工而自工”、“無心插柳柳成陰”。本來是為了拍好電影而大量閱片的,結果反而打開了他的藝術視野,陡然提升了他繪畫和書法的境界。
我曾經在聽他閒聊時說過:“在上學的一年時間裡,每天要看很多部電影,根本就沒空畫畫,為了不致生疏,只寫過幾次字。導演學習結束了,我才重新拿起了筆,開初是很生澀的,但寫了幾張字後,我突然一下找到了我曾經一直想找的、但始終沒有找到的東西。這可能就是藝術互通,大量看影片的原因吧。”
老天要想成就一個人真不是按你自己的構想來的。
你根本無法想像到明天會發生些什麼?如果不是覺之先生突發大願,一定不會涉足影視;如果不是對藝術的苛求,想拍好自己的作品,他就不會有這次機會從旁類藝術中汲取營養。這次完全是無意中得到一場“惡補”,一年的艱辛卻獲得了人生的又一次跨越。
第三次的跨越就是這次受命於佛學大師夏荊山先生的“青州使命”。
張覺之先生人生的分水嶺就是從“覺之”開始的。
此時,我突然想到了姓名學,早些年日本,韓國研究的比較多些。而今,國人在這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姓名學所言,從名字的數理、筆劃,結構、卦象上能窺探出一個人未來的擔當等等。
曾經的畫家張星,一直在為自己的理想設計著、實施著、收穫著. . . . . .
突然一天他“覺之”了。他重新思索人生的意義,而成為了張覺之。雖然沒有弘一法師的完全與徹底,但卻是從根本上改變了。正是這樣的改變,才有了前兩次的人生跨越。
張覺之先生的“覺之”新名一立便進入了人生新的里程。
覺之先生與他師父夏荊山大師的緣分是很深的,是不是還有前世之緣,我不是修行人,也就不得而知了。但至少說不是一般的因緣。否則在眾多的佛弟子中,在如雲的畫壇學子裡,也不會一下就相中了這個張覺之吧,當然,也許正是張先生的“覺之”使已具法眼的夏老洞察了一切。
夏老先生派張覺之來青州創建“夏荊山佛像畫院”,還有一個“夏荊山佛教藝術研究院”。我先不說這“兩院”規模、意義、文化價值和對一座城市未來的影響力。我只想探討的是,覺之先生從北京怎么就會一下來了我們青州的呢?
在前面幾回中談到張覺之先生在南京時儘管有了那樣的影響力,但他絲毫不留念。再次逐夢北京,又讓他的聲名得到更遠的傳播. . . . . .
北京作為政治文化中心,對一名畫家來說,這裡是最佳、最有利的地理位置了,行內行外對此的看法我想是不會二致的。現在很多畫畫的人都想盡辦法去美術學院或國家畫院、藝術研究院等地方去開開眼界、鍍鍍金、找個平台,首先從改變自己的居住位置來擴大自己的影響。感覺到了北京就等於向“成功”邁進了一大步,向“成就”靠近了一些。
在這樣的時勢下,張覺之面臨著人生的重要抉擇。
由於篇幅的關係,今天就寫到這裡,在下一回中將繼續“青州使命”這個話題來解讀張覺之。
謝謝您的閱讀,下回再敘。
本篇為第十一回
上回(10)談到張覺之身處京城,他的聲名又得到更遠的傳播。對一名畫家來說在北京這樣的環境下,非常有利於藝術的發展。
而在此時,他的師父夏荊山老先生委任他來青州籌建佛像畫院。何去何從?這對一個已有“小成”的畫家張覺之來講是個重要的人生抉擇。
我想,這件事對個人來說,它的分量絲毫不小於中國革命初期——是留在大城市奪取政權,還是到農村去開闢革命根據地。寫到這裡,大腦中又一次浮現出了覺之先生手持菸捲來回踱步的影像。
這是一次人生重要的決定,又像他幾年前改名一樣讓他不能夠隨意定奪。是否有幾個不眠之夜?我不得而知。但我能感受到了當時的覺之外表雖是平靜,但內心澎湃。我想,他以前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在他的生命歷程中還有在“山東一市”生活的歷程。
我在上面第六回中說到,他不停地構建又被他不停地打破、不停地放棄、不停地否定。多年艱辛營造積累所獲取的,這一次又被他打破了、放棄了、大舍了. . . . . .
畫院的籌建應該說是一項浩大工程,按夏老先生的定位是要把這個佛像畫院做成全國最好的畫院,甚至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畫院是以他老的名字命名的,也是他一生事業的延續,其未來的影響力可以想像的。畫院建成後要培養大量佛像繪畫人才,學生所畫的佛像是不賣的,要拿到國際上展覽的、傳播的、弘揚的。你想,這將是對文化積澱豐厚的青州、對這座城市的影響力、文化品牌價值的提升是多大了吧。
佛像畫院的創建對青州來講是一次機遇,更是福報。
夏老是什麼樣的高人呀?美籍華人,世界級的佛學大師,大德居士。精通周易、風水,在藝術上造詣精深。他老人家早年十幾歲時即跟隨大畫家郭味渠先生學習中國畫,若不是幸遇佛法而頓悟人生,那在繪畫領域一定也是享譽國際的大畫家了。夏老在台灣生活了二十多年,後來在美國四十多年,與世界級高人、富豪、政要交往甚密,一生於佛教事業,捐贈無數,積有無上福德。我們青州的龍興寺,廣福寺就是他老人家發起捐資興建的,耗資巨大,人家不求任何回報,就是送給我們青州的。夏老一生潛心恭繪佛像,傳世佳作無數,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但他從來不賣的,要賣也是過千萬一張。而這些都是留給國家的,也是捐給寺院供養的。這是什麼境界呀?一個人已經沒有分別了,沒有貪嗔痴之念了,那是“大覺”之人,佛也。覺已覺他,是乘願再來,了願而去的人了。
張覺之終於來了。
他來到了文化氣息濃郁、歷史淵源深厚、民風純樸的青州古城。
這是人生的抉擇。是人生的一道選擇題——他選對了!
這是學佛後給他帶來的智慧。
他肩負著這樣的使命。
這是天意,這是命運的使然,這是因緣的成熟,這是佛力的加持。
從他定奪來此青州的一剎那,心胸瞬間無數倍的擴大,他已經完成了心靈的涅槃. . . . . .
張覺之受到佛法甘露的浸潤,一個從追求個人名利的凡夫俗子,到用佛意電影來幫助人、教育人、普渡人,再到受師父之命赴青州創建佛像畫院,這是人生重要的三大跨躍。正是這樣的跨躍,才使他從一個“小我”走向了“大我”,再向“無我”的境界不斷邁進。
我現在還不敢說他此時就到“無我”階段,而是說這樣的方向。我只是預測他的未來也會像他師父一樣走一條“大覺之路”,至少也是一條“覺之路”。
寫到這裡,我感到心裡有一種力量向全身擴展,胸腔有種打開的感覺。
由於篇幅的原因,今天就到這裡。請看下一回總結篇,也是思考篇,將略談“一個繪畫大師的成長必須具備的條件”。
謝謝您的閱讀,下回見。
本篇為第十二回
上兩回(10、11)寫了張覺之的“青州使命”,講了覺之先生第三次人生跨越,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跨越,因為這次跨越才真正完成了“張覺之”。同時,也寫到了張覺之未來將走出一條不同於常人的“覺之路”。從其氣局、氣象、層面、境界來看,無疑是一條“大師之路”。
今天瀏覽了上面寫的十一回,我自己都感到驚訝。這是我沒有想到的。由於我的感動,使我敲起了字元,本來只是想發表點感想和“我見”,一下不由自主的寫了這么多回,並且是越寫越有東西寫,越寫越有挖掘的地方,也是越寫越長了。以前還能顧及讀者的感受,是否有耐心讀下去,後來我就不管那么多了。因為,我完全進入了張覺之的空間遨遊. . . . . .
書寫的過程中是快意的,同時又是興奮的。那是因為“覺之”一直在激勵著我。
我突然想到哪位名人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就是被英雄的事跡激勵一生的人。”不知此時用在這裡合不合適,但我確實是一直被激勵著。大家知道,我本來只是準備寫三部分的,沒想到一下寫了這么多回,而且居然堅持了下來。現在看來,是覺之先生把我也造就成“英雄”了。
隨著寫張覺之章回的深入,感覺要寫的地方太多。我寫的過程是在不斷思考、不斷感悟中進行的,這過程的本身就是一種身心的洗禮和淨化,使我的“境界”也得到了提升。
他像一幅畫卷,隨著慢慢的展開,讓你發現一個個原來不曾想到的東西,讓你驚喜著,讓你感動著. . . . . .
他是一個賦於傳奇色彩的人物。
他在專業上跨度很大,在作品中展現了他的功力和全面的素養;人生的閱歷、底蘊和厚度也盡情地呈現了出來;他涉及寬廣,人生橫向多領域的跨越,自我不斷超越。這是我接觸的所有畫家中,最與人不同的一個藝術家。
此時,在我的大腦中不禁出現了“大師”一詞,他使我想到了這樣的內容——“一個繪畫大師的成長必須具備的條件”。這裡,不是說他現在就是大師。
“大師”是不因你所處的地位和暫時的影響力來定義的;
“大師”是不受外在市場的運營所獲得的;
“大師”是內在的東西,是由內而外來決定的。
當下出現了很多“大師”,但都是自封的,是虛張聲勢的“大師”。這必然經受不了時間的考驗。時過境遷,不要說三五十年,可能三五年就沒有幾個人會知道你了。還有更快的,從職位上一退下來就不是的了。看來現在的“大師”是和職務掛鈎的。
“大師”應該具備些什麼呢?我最近看了黃賓虹的一本書,他老說過這樣一句話:“不讀萬卷書,不行萬里路,不求志趣修養之高,無以言境界. . . . . . ” 你看看,達到這樣的高度才能有資格談“境界”二字,否則,連資格都沒有的——“無以言境界”。何況那些連技術還沒有過關,認識還是屬於初級階段的人呢?由於路子不正,帶來了一身習氣,加之底蘊學養不夠,又不能做到“讀書行路”來變化氣質,當然也就無法自我糾正了,只是靠“排隊熬年頭”獲得點“名家”聲譽而已。中國畫講的“人筆俱老”,不是說人熬老了筆就會老的。人是老了,而筆下卻還是很嫩,貌似“筆老”在真行家眼裡也只是“蠻力”而已。因為中國畫有嚴格的品評標準,用它一衡量,很多畫就根本不是中國畫,或是不上路子的中國畫。這些“大家”充其量也只能算個“小家”了。雖是白髮長者但還不如一介學子;雖是“名家”,但並未入門,一生在中國畫的門外徘徊;如果不客氣地說,現在這樣的人實在是太多了。賓虹老說的“行萬里路”是不等同於當今畫家跑市場所行的“萬里路”的。
我又在網上查閱了張覺之先生寫的一篇“心釋堂雜談”,在裡面有這樣一小段話:“中國畫的筆墨是人性品格和人文品格的外化與張揚。筆墨為昭示素質、學養、情態、心志的載體,人生閱歷、性格特徵、道德涵養、學識品位,作為一種綜合素質,必然折射在他的筆墨語言中。”還有一段:“以清淨之心,體察客體的審美要素,是佛教理論給予畫家的啟示,只有摒除一切雜念,不掛一物,不染一塵,不起一念,才能在靜中立定精神,萬物靜觀皆自得,以不染塵埃的純淨心境,去徹悟不染塵埃的純淨意境。”
看到這裡,我想你會感受到一點,作為“繪畫大師”應該具備些什麼樣的條件了吧?!
中國有句古語:“三歲看到老,從小定八十”。不知您從中能悟到了些什麼?
寫了這些“回”後,我突然又冒出了一個衝動,想寫覺之先生的“長篇報告文學”。寫這篇“大部頭” 必須要給我些時間,深入研讀他的畫。要讀懂他的畫,就必須要先讀懂他的書法;要讀懂他的書法,就必須要先消化他的書畫論述文章和他的藝術思想。
我著文一向不喜歡空洞的不著邊際的亂寫。不能感動我的人、不了解的事、沒有理解的作品,我是不會寫的,也是寫不出來的。
在完成“長篇”後,將來在二十年或三十年後不知會不會還有衝動寫一部《大師之路》或《大師研究》,再或《大師成長之路的解讀》等相關論著。但願已是“覺之”的張先生不負我望,也不負大家所望。
從最初的感動寫到現在已經是十二回了,就此作一個段落。
拙文與您一起走過了炎熱的夏季,迎來了涼爽的秋天,這是我的快樂更是我的榮幸!
謝謝您的閱讀!但願未來的某一天突然能看到我的“下一回”。謝謝!
青州老先生向大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