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秦

張蘭秦

張蘭秦,男,秦腔淨角,1954年生,陝西岐山人,蘭州市秦劇團國家一級演員,工花臉。師承劉茂森米新洪等名家。

基本介紹

  • 民族:漢
  • 出生地:陝西岐山
  • 出生日期:1954
  • 代表作品:灌制《打鸞駕》、《斬單童》等錄音磁帶
個人成就,演藝特點,唱腔不足,唱腔優點,

個人成就

人稱“花臉奇才”,其台架、聲嗓,以及他的影響力和所享的社會聲譽,在西北五省的秦腔演員中是屈指可數的。現如今市場上流行的兩版《鍘美案》(一為郭明霞郝彩鳳余巧雲王玉琴、劉亘天、李買剛白江波、賀美麗等與張蘭秦合作,二為馬友仙、郝彩鳳、左福成等與張蘭秦合作),名家聯袂,錄製於1989年,當時的張蘭秦,僅是三級職稱,能與如此眾多的名家合作演出,可見其藝術特色不同凡響。1992年出版的其與郭明霞、貟宗漢合作的《二進宮》,更是近年來少見的精品之作,其與王玉琴、陳仁義合作的《白叮本》,亦頗具水準,甘肅音像出版社先後為其灌制了《打鸞駕》、《斬單童》、《五台會兄》、《二進宮》(與竇鳳琴譚建勛合作)、《鍘丁勇》、《三對面》等錄音磁帶,廣為流行。
張蘭秦

演藝特點

張蘭秦的天賦優越,嗓音渾厚而高亢,他的嗓音頗似已故秦腔名家張建民,但又較之厚實,唱腔風格上更多的有“田腔”遺風,大氣磅礴,唱腔不溫不火,不暴不炸,圓潤酣暢,洪亮剛勁,素質優越,這是他的優秀之處。其演唱“勸千歲” 一段,語勢誠懇,著重點落在“循循善誘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層意思上,讓人一聽就知道是在“勸”;其《斬單童》中的大段雙錘唱腔,節奏明快,字字清晰,慷慨激昂,英雄凜然,大有一種視死如歸的氣概,與張建民先生的唱腔比較,張蘭秦更多的在“字正腔圓”的環節上有所發展,尤其在吐字方面,聲琅字清,這一點應該值得提倡;他的苦音腔也較好的繼承了前輩名家周輔國、劉茂森等人的特點,張蘭秦在演唱《二進宮》時,將“劉秀十二走南陽”這段唱改為苦音腔(傳統為花音腔),一方面是對孤兒寡母的同情,一方面又是對“兔死狗烹”的憎恨,改為哭音唱腔,能唱出此時人物的這種滄桑又略帶點傷感的思想情感,這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更具感染力,這樣的創新也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唱腔不足

當然,張蘭秦也有他不足的地方,如其“勸千歲”一段,跟田德年先生的比較,在節奏上,田腔明顯要快,給人的感覺是簡潔明快,聽起來朗朗上口,語勢於誠懇之中又含勁厲之味,不卑不亢,義正嚴詞,雖是勸說,但勸得有理有據,德威並用,而張蘭秦在處理上顯然有一面倒的趨勢,過於強調“勸”,少了一份“威嚴”,另外,因過於強調這個環節也使唱腔略顯冗長;其《五台會兄》,師承劉茂森,但在念白及唱腔安排上,比劉遜色多了,如幾句詩白:“惱恨奸賊火性發,脫去蟒袍換袈裟,不願在朝陪王駕,五台山上出了家”,劉先生在念這四句時,首句“惱恨奸賊火性發”,底氣十足,疾口而出,給人水裂紙帛之感,氣勢首先拿人,把楊五郎那種憤世嫉俗、粗獷傲世的性格展露無遺,次句則聲調變緩,突出滄桑無奈之感,三句、四句聲調由慢變快,由低變高,“了”字強音拖出,“家”字收聲,迂迴跌宕,富有詩韻。張蘭秦的念白包括前後的唱腔,偏於在慷慨激昂上下工夫,缺少變化和迂迴的餘地,個別地方行腔過於飽滿而出現掙破頭的跡象,這些顯然都是他疏於琢磨的緣故。
張蘭秦

唱腔優點

二花臉的唱念,秦腔與京劇有其共性,劉茂森先生在《李逵下山》一劇中的唱腔,就在剛烈激昂的韻調中蘊涵了幾分俏皮嫵媚,顯得剛柔相濟,使人物嘖嘖生輝;京劇架子花名家袁世海先生曾經說過,架子花的唱腔,區別於銅錘花的地方,就是它首先強調的是情,次者才是腔,而銅錘花則正好相反。張蘭秦在《五台會兄》中的唱腔把握上,顯然沒有注意到這個原則,他的楊五郎之所以遜色於劉茂森先生,原因也在這裡。但他勤於練習,在《白叮本》中,他的念白下過功夫,大有張建民的遺響,吐字清晰,鏗鏘有力,比較出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