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蘊之

張蘊之

張蘊之,本名張朴,字蘊之。1970年出生於山東鄄城。現供職于山東省政協聯誼書畫院,山東藝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喜學以致用,好雜學旁收,善融匯貫通。在傳統文化和現代企業文化研究方面頗有建樹,其文化論著《大商之道》2008年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並多次應邀在各大學和大型企業作專場報告,深受社會各界歡迎。治學之餘,尤愛書法,其書以魏碑為基,上溯篆隸,兼取王右軍之勁健遒美,米南宮之峭拔靈動,王覺斯之沉鬱灑脫,格調高古,渾然大氣,內蘊豐厚,富有靈性,自成一格。其書法作品多次參展獲獎並被社會各界人士和多家藝術機構收藏。2010年4月接受新華網專訪,就中國書法的認識和定位、繼承與發展等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受到社會廣泛關注。2011年至2013年,連續兩屆被中國藝術市場年度書畫榜評選為“中國最具升值潛力百位書法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蘊之
  • 別名:張朴 字蘊之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省鄄城縣
  • 出生日期:1970年
  • 職業:書法家
  • 性別:男
書法評論,張蘊之書法作品,

書法評論

守正出奇見精神
-----------張蘊之書法藝術賞析
朱 銘
中國文字從實用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它把基點建立在日常書寫的基礎上,最後形成結體精微、法度巧妙、與創造者的內心世界緊密聯繫的造型藝術門類之一。書法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審美境界融入筆端,依理縱情,情理互動,使書法成為一門獨特的、哲理化的形象藝術。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書法藝術的內涵和外延得以不斷豐富,而它對於書寫者的性情學養、人生閱歷、思想境界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使得書法藝術從最初的技術層面不斷向精神文化層面延伸。
張蘊之同志早年曾從事文學創作,後長期從事人民政協的宣傳工作,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情有獨鐘,孜孜以求,從未間斷,從而為其書法藝術的發展儲備了足夠的養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的書法上溯《張遷碑》、《石門頌》、《張猛龍碑》和《鄭文公碑》,法度嚴謹而古意盎然。他的行草尤為可觀,先從米芾入手,最喜米書之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後又傾情於王右軍之勁健沉雄,把玩體味,務求神通。他也臨摹過草聖貼、書譜等經典,但似臨非臨,妙在吸取精髓,在傳承的基礎上彰顯自己的個性。他的“師古而不泥古,借古人之形,還自家心靈之魂”的學習方法,我以為頗有新意。這就使得他的草書作品在借鑑和創造之中不斷前進:早期作品渾然忘我、心手相應,如天籟自鳴;近期作品,似乎對於王羲之有了更深的領悟,於渾然忘我之中多了幾分清醒和法度,章法和布局都更趨精美而了無雕飾痕跡。
王右軍《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有云:“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本領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略也,颺筆者吉凶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戮也。”此說雖論者亦有以為乃後人附會之詞,然非真將軍輩未可知將略兵機之若此可比於為書者也。張蘊之先生之習書,得有今日之氣象,予以為無捷徑可蹴,而在乎文化之功力而得之於心意也!
張蘊之先生曾概括自己之書法要旨曰:“博學餘暇,游手於斯。以學養書,以書顯學。敏而好古,不隨時趣。淡泊名利,養性修身。偶有所得,或賴悟性。果入堂奧,渾然天成。”在今日文化之日趨於市場化運作的盅惑下,能夠有這樣的操守,我以為是十分難能可貴的。而唯其能擺脫私慾與名利的羈絆,真正的、純潔的藝術之神才會降臨到你乾淨的心靈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蘊之先生從書法藝術當中獲得的精神享受和生活樂趣,恐怕也絕非追名逐利、急功拜蚨之流所可以得其一二。
以他的勤奮和悟性,我相信,假以時日,一定會在我國當代書壇誕登道岸,為他所摯愛的書法藝術園地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者系山東省政協原副主席、著名美術教育家、理論家)

張蘊之書法作品

0101
0202
0303
0404
0505
手札手札
贊單應桂先生詩一首贊單應桂先生詩一首
釋文:世代書香有遺風,歷經滄桑仍從容。早年負笈遇名師,晚來信手入化境。形神兼備到極致,畫壇久已負盛名。桃李竟放滿容園,淡泊無改單先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