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張蒭
- 字:聖民
- 出生日期:1015年
- 逝世日期:1080年
人物生平,軼事典故,
人物生平
張蒭,其曾祖父為隋濮州鄄人(今山東鄄城);祖父張皓,仕宋為東頭供奉官(皇帝內侍);父張牧,贈職方郎中。張蒭少貧力學,以文章起家。應鄉舉,為州郡第一;複試禮部,亦第一,由是聲譽翕然。吏部補江州司戶參軍,遷餘杭令。餘杭縣初無學,張蒭為開學堂,建校舍,率縣中子弟日講誦其間,自是縣中多文學之士。餘杭縣境依山傍水,多未開發之土田,張蒭治水導澤,促民勸耕,田地由是廣饒。舊例,州府每歲遣官吏督收賦稅於諸縣,縣令常待之為貴賓,所費皆取於民,厚賂而後去。張蒭在任,州遣屬吏至餘杭,縣主簿向胥吏屬員索餉,經張蒭查實,杖責其人而械送之州。朝廷派出的巡察使者聞之,大為讚賞,舉薦於朝,改著作佐郎、知大名府永濟縣事。慶曆八年(1048年),貝州王則等起事,丞相潞公文彥博宣撫河北,上表請張蒭為軍事參議,事平,遷國子監直講,吏館檢討,參修國史。未幾,同知太常禮院,因言事奪職,監潭州酒稅,入天章閣待制湖北安撫使劉元瑜幕。歲余,從通判揚州。久之,除秘閣校理、判登聞鼓院,以吏部郎知登州。殆為群牧判官、開封府推官。遷三司戶部判官。丁親喪終,起為淮南轉運使,不累月,除荊湖江浙淮南制置發運副使,築倉廒於淮南,歲發運漕糧六七百萬斛以餉京師。朝廷以為能,再遷刑部郎中,除三司鹽鐵副使。既而以集賢殿修撰知越州,改密州,復移滄州,改知陳州。入為提舉在京諸司庫務。不久,拜諫議大夫,安撫京師南路,知鄧州。至州逾歲,徙知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兼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司公事。元豐三年(1080年)九月,暴病,終於官,年六十六歲。
軼事典故
張蒭乃宋代大科學家、文學家沈括的岳父。沈括(1031—1095年),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時年32歲。治平中(1064—1067年),參揚州軍事。是時張蒭為淮南轉運使,治所就在揚州。沈括因公事見上司張蒭,張蒭一見便與沈括坐語終日,很是賞識沈括的才幹,便極力舉薦於朝廷。後數歲,沈括不幸喪妻,其妻姓氏不詳,並生有子女。沈括遂再婚於張蒭之女。張蒭有六子六女,沈括所娶是其第五個女兒,生於豪門,性驕傲,後來為沈括晚年帶來了諸多不幸。
據沈括的姻親宋人朱彧《萍洲可談》記載:“沈存中晚娶張氏,悍虐,時被訐罵,摔須墮地,兒女號泣而拾之,須上有血肉者,又相與號慟,張終不悔。長子愽毅,前妻兒,張逐出之。張忽病死,人皆為存中賀。而存中自張亡,恍惚不安。船過揚子江,欲墮水,左右挽持之。未幾不祿。”這時,已經是沈括罷職,寓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夢溪園的事了。
張蒭年長沈括十七歲,其於元豐三年(1080年)亡故時,沈括亦屆五十,時任鄜延路經略使,知延州(今陝西延安)。他在任上聞訃,便為其岳父撰寫了一篇很長的墓志銘,題目是《故朝散大夫右諫議大夫知應天府兼南京留守司公事、畿內勸農使、上護軍清河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張公墓志銘》,詳載了張蒭的生平事跡。兩年後(即1082年),夏人攻陷永樂,沈括坐首議築永樂城之罪,責授均州團練使、隨州安置,徙秀州(今浙江嘉興)。隨後他定居在潤州夢溪園十多年,專事著述,終年六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