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茜

張艷茜

個人簡介

張艷茜,生於1963年,黑龍江綏化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8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分配到陝西省作協《延河》雜誌社工作至今,歷任編輯、副主編、常務副主編。編審。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兼職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艷茜
  • 出生地:黑龍江綏化
  • 出生日期:1963年
  • 職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 畢業院校西北大學
個人經歷,個人作品,

個人經歷

1986張艷茜年開始發表作品。200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散文集《城牆根下》、《遠去的時光》。西風烈叢書《貂蟬》,長篇傳記文學《平凡世界裡的路遙》。 1999年獲陝西省首屆炎黃優秀編輯獎。
張艷茜作品中濃濃的親情,真摯的友情,真切的感悟從不同的方位折射出作家的“樸素、活潑、平實、精彩”(楊爭光語)。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敬澤稱:“讀艷茜之文是可以信文如其人的。其中有一重滄桑,但滄桑了也還天真著對著世間,對他人懷著親切溫暖的善意”。

個人作品

《城牆根下》
內容簡介:這是我讀張艷茜的散文集《城牆根下》書稿過程中形成的完全新鮮的印象。這種甚為強烈而不無詫異的感覺之所以發生,蓋出於積久且已定型的舊有的印象——她是一個職業編輯,專注而卓有建樹卻默默為別人做嫁衣的文學雜誌編輯,且樂此不疲。
張艷茜
在我不太準確的記憶里,上世紀80年代中期,張艷茜走出了西北大學中文系的校門後,便走進了陝西省作家協會的深宅老院,坐在《延河》文學月刊編輯部稿件堆積如山的一張桌子前,開始了她的職業編輯的人生之旅。在那個不無破敗氣氛的陳年老院裡,聚集著一群從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硝煙里走出來的蜚聲文壇的作家和詩人,還有一茬《延河》創刊時期的老編輯,大多年紀不輕,難免老成持重顯得沉悶。在先後進入這個老宅深院的年輕人里,張艷茜是唯一一個女性,不僅年輕,而且靚麗,性格又很開朗,響亮的笑聲給這個老屋舊院平添了鮮活的生氣,使其浮動著勃勃生機,與當時正在潮湧著的文藝復興的氛圍相呼應。
不覺間二十多年過去了,張艷茜從編輯做到小說組組長,又做到《延河》月刊的常務副主編,無疑已是一位既富文學審美眼光又富辦刊經驗的職業編輯了。當年的年輕人已步入中年,而我似乎沒有意識到這種職位和年齡的變化,依舊習慣於稱呼她:小張。
《貂蟬》
內容簡介:故里處處說貂蟬,詩章篇篇開新韻。源於文化資源的無盡潛力,米脂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建設“陝北文化旅遊名縣”的戰略目標,在打造李自成行宮、楊家溝革命舊址、姜氏莊園等旅遊景區的基礎上,重視拓新豐富的“名人文化,,資源,以貂蟬為主題並融合陝北民俗特色,在貂蟬成長地柳家孤,著力打造貂蟬風情特色旅遊項目——貂蟬山莊。莊內庭院幽靜,鳥語花香,小橋流水,亭台樓閣。在兩山環抱之中泊有寧靜的“貂蟬湖”,像一塊光澤溫潤的碧玉,又像一匹飄飄欲飛的裙袂,千嬌百媚,美不勝收,堪稱“黃土高原小山峽”。“貂蟬湖”兩岸“摘雲圪尖”、 “官帽山”、 “含羞槐”、 “依偎峁”、 “駝梁山”等次第排列,蔚為壯觀。堰邊山腰築有貂蟬當年臨風賞月、撫琴弄韻的“望月亭”,四周景色一覽無餘,令人神怡。在這裡,遊客們可以品茗弈棋、吟詩作對、閒談嬉戲、休憩垂釣,不亦樂乎。興致所極還可以游泳消暑,泛舟幽谷,放飛翩躚的思緒,盡可想像一千多年前貂蟬和年少時相互傾慕的山野後生李春,在湖邊和船上幽會嬉戲的場景。
在貂蟬山莊的後山,有一股清澈的泉流,當地人親切地把它稱為,“貂蟬聖水”,馳名全國的“米脂小米”用此泉水熬煮,越發香甜可口。位於縣城西側新建的“貂蟬廣場”,被譽為“無定河濱最亮麗的一道風景”。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尊貂蟬漢白玉塑像,塞北風情、遊牧文化、江南建築風格等諸多文化因素的入,為“貂蟬廣場”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平凡世界裡的路遙》
他是一個優秀的作家,他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個氣勢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乾渴的路上。他雖然去世了。他的作品仍然被讀者喜愛,他的故事依舊被傳頌。” ———— 賈平凹
掀開神秘的面紗,拂去時間的封塵,調查真相併甄別真相,還原路遙並審視路遙,使一位出身寒微卻不屈服命運的人民作家復活於娓娓道來的生動文字之中。著名作家張艷茜曾經與路遙共事,是路遙的學生,也是路遙的朋友。作者曾經掛職陝北,對路遙生活過的黃土地有著真切而豐滿的體驗與感受;作者踏遍了路遙生前足跡所及的山山水水與角角落落,獲取了鮮為人知的第一手私密信息。作為有實力的美女作家,其筆下《平凡世界裡的路遙》,向讀者展示的是一個不平凡的路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